所以便只能在赵依欢转身离开后,偷偷冲着她的背影吐了吐口水。
看着眼前的这一幕,李川觉得悲凉又好笑。
赵依欢如今如此得意,恐怕是从未想过,这孩子压根是保不住的。
她的背影妖娆而得意,身后跟着的人比往日还多了许多。
李川轻叹了口气,他知道关于孩子的事情,恐怕是没什么找赵依欢聊的必要了。
第二日上朝,沿海有折子递了上来。
倭寇的据点已经被捣毁,短期内是闹不起什么争端了。
所以箫庆便想要回京城完婚。
李川看着“完婚”两个字缓缓地皱起了眉头。
箫庆走的时候,不是将赵贪欢给带走了吗?
他现在又要出去完婚,是想要和谁完婚?
赵贪欢如今还在箫庆的身边吗?
他这边还在疑惑呢,赵桐就已经一蹦三尺高了。
不管是什么理由,他都不能容许箫庆再度回京。
“启禀皇上,先皇可是说过,西南戍边王非死不得回京的。”
赵桐一甩衣袖,头上的乌纱帽微微颤抖,胡子一颤一颤的。
“您已经破例让他回了一次,怎么能再度破例呢?若是再这么下去,我朝的律法和旨令又有什么威严呢?”
听着赵桐情绪激昂的声音,李川也不欲和他辩驳。
如今的他已经不是刚刚穿越到这个朝代的他了。
他想要批准谁归京,还轮不到赵桐再此废话。
“行了,这件事情以后再说。”
说罢,李川便下旨退朝了。
而前脚才走出金銮殿,他后脚就批准了箫庆回京完婚。
他说了以后再说,又没有说是哪个以后。
“皇上,按此时的局势来看,箫庆回不回京已经不重要了。”
贪狼将旨意传了下去后说道。
毕竟如今的李川再也不需要箫家来帮他挟制赵家了。
李川挥了挥手,敛去了眼中的暗潮。
“无妨,朕就是想看看,箫庆准备和谁完婚。”
虽说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可赵贪欢的事情始终成了李川的心结。
明明不用将她彻底牺牲,也可以达成最后的目的。
可巨门却偏偏使用了偏激的手段。
虽然这件事情的暗中促成者是巨门,但始终是为了办成自己的事情。
弄到最后,他也只能觉得赵贪欢跟着箫庆也算是不错的选择。
毕竟箫庆对赵贪欢还蛮好的。
可现在,箫庆却说自己要完婚了。
这就让李川忍不住重视起了这件事情。
朝堂之上发生的事情,自然逃脱不了太后的耳目。
当她得知箫庆准备回来的时候,自是喜上心头。
和赵桐一样,她也不关心箫庆到底是因为什么理由回来的。
在她看来,只要箫庆回来了,她就是有了靠山。
而她手中的权势,已经能够插手的事情也就更多了。
因此,在她得知这件事情没有马上批下来的时候,心中着急极了。
换了衣服便来御书房寻李川了。
“儿子参见母亲。”
对于李川来说,太后的到来属于情理之外意料之中的事情。
似乎在太后的世界观里,箫家只要回来,就一定会帮她谋夺皇权。
然而在李川看来,箫家似乎野心不足。
偶尔的行动也不过是在太后的督促下或者是仇恨的鞭策下所行动的。
所以他倒是觉得,太后与其这样和箫家不停的磕着。
倒不如直接去拉拢赵家好了,起码太后和赵家一样拥有着肮脏的野心。
“听说你舅舅递了折子要回京完婚,你舅母已经去了那么久了,他终于算是不准备一个人熬下去了。”
似乎是因为有求于人,今日的太后态度格外的好。
只可惜,一直会笑的狼和一直普通的狼没有什么区别。
更改不了其吃肉的本质。
“可不是嘛!”
李川笑了笑,命婉儿去煮茶。
见外人走了,太后终于开口说出了自己此行的目的。
“听说你拒绝了你舅舅完婚的折子,这怎么可以?”
她严肃着脸色,用目光指责着李川。
这表情和态度,与记忆中的太后完美的重合了起来。
似乎在原主很小的时候,她就一直是如此。
将自己困境归结在原主不够上进上。
指责原主不懂事,不知道帮自己收买人心,归拢权势。
那时候的原主想要奴隶,但做这些事情,是需要看天赋的。
原主简直就不像太后的孩子,做起事情来笨手笨脚的。
至于算计别人,那就更是没那份心,也没那份能耐了。
为此,原主还愧疚了好长一段时间。
只可惜,原主会因为这种目光而感到愧疚,李川可不会。
他慢悠悠地翻开了一本折子瞟了一眼,自己起身在橱柜里翻找着朱墨。
“母亲,你可知舅舅要和谁家的女子完婚?”
这件事情折子里并没有些,归京传递消息的军令官也没有说。
李川并不知道,太后自然是更加不知道了。
她抬起戴了点翠护甲的手指,将垂下来的发丝收拢在了耳后。
这一动作使她成功的掩饰了脸上的尴尬。
“这不重要,重要的是箫家终于能够迎来一位当家主母了。”
太后强词夺理的说道。
李川笑了笑,接过婉儿端上来的茶水,亲手放到了太后面前。
“母亲,您有着算计那么多东西的工夫,倒不如好好关心一下自己的家人。”
如今的太后年纪已经不小了,真不知道她折腾过来折腾过去的究竟在折腾什么。
话都说道了这份上,李川还没有点明自己到底要不要批准箫庆归京。
然而太后根据她的话头,已经推测了个八九不离十。
她讪笑了一声,端上来的茶一口都未饮,直接起身离开了。
说来也巧,太后在御书房檐下刚刚遇到了腆着肚子的赵依欢。
明明这么小的月份,应该不会有丝毫影响到行动才是。
可赵依欢却硬要做出一副步履蹒跚,身子不便的样子来。
见到太后,她先伸手倚靠在了香奴的身上,这才微微屈膝行了一礼。
“臣妾参见太后娘娘,太后娘娘万福金安!”
这若是往常,箫太后自不会挑她的理儿。
毕竟没有人比箫太后更清楚她肚子里那孩子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