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知彧看向南篱,这些问题由她回答比较好。
南篱神色清冷,郑重其事道:“刚刚王爷说了,女子和男子享有一样的权利,入学、科考、婚嫁、就职等等,都与男子同等对待。女人有能力做事补贴家用,不是必须依附男人活着!”
“我们女子有手有脚有脑子,只要遵纪守法,可以大胆尝试各种行业和技能!我们凭双手改变生活,不丢人!还有,工作的女子还有生育假期,虐待妇孺者可入刑!”
祈知彧点头:“家有贤妻旺三代,胜过良田千万顷!所以,女子受教育,上可教夫,下可育子,远可治国,近可持家!”
“男人把女子困于后宅,只是不想让女子与他们有平等的竞争机会,怕被女子抢了自己的位置,辱没了我们作为男人的尊严!”
“女子并不比男人差,甚至在很多行业里,女子做得会更出色!”
“以后鼓励一夫一妻制,家暴、凌辱、欺压女性都会受到应有的惩罚!根据具体情况,允许女子和离、另嫁、休夫,自立门户!”
“以后,这些都会写入法规,就从我们流放队伍做起,在乌苏城正式实施!”
祈知彧义正言辞,现在必须让所有人认可女子地位,好为将来娘子做女帝铺路。
女子们听了,眼底都是惊异,看祈知彧的眼神带着小星星,这可是冷面大战神,他竟然向着女人说话?
大家从来没有听过这种说法,不禁窃窃私语起来。
“我们真的可以像男人一样做事?那样岂不是可以挺直腰板,不用再看男人脸色了?”
“一夫一妻制?这不太可能吧,那些达官贵人三妻四妾都是正常的,怎么可能一夫一妻?”
“家有贤妻旺三代,这倒是真的,女人对子女的榜样作用不容忽视!”
“我每天像奴隶伺候婆婆一家老小,还要被他们一家人打骂,这一身伤还没好就又被他们打了,我已经没有活路了,做梦都想杀了他们全家!我真的可以休夫吗?”
“镇北王一言九鼎,肯定不会骗我们的!终于有人为我们女人说话了,呜呜呜……”
大家满心欢喜,相互转告这个好消息,大有女性翻身把歌唱的架势!
这个信息在流放队伍里和乌苏城区迅速传开,引起不小的轰动,乌苏城算是比较开放的地方,大家听到这种说法也都震惊不已。
如果说中原大部分人都是文盲,但骨子里受儒家思想熏陶,讲究礼义廉耻。
但北漠大部分都是蛮荒,从小被教育野蛮掠夺,不论男女为了生存,想方设法把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
女子比男人的力量弱,但不妨碍她们骨子里透着野蛮的侵略性,又没有文化教导,所以没有中原女子那么多束缚。
流放大部队见到北漠这边的人,本能从心里感到害怕,同时羡慕这里的女人不拘于礼数,比她们有主见。
祈知彧扫了众人一眼:
“看看这些天,女人织毛衣毛裤和围巾手套,制作出了挂面、饼干、面包等方便食物,她们创造了价值!”
“我们祈家会带着大家把日子过好!以后还会做更多的东西出来,通商惠工,处处少不得女人!”
“北漠是荒芜之地,大半年处在寒冷的冬季,资源匮乏,我们既然到了这里,就要把这里当成家!”
“我们要把蛮荒之地变成物资丰盈之地,作为男人我们应该大度一些,很多方面都需要女子参与,大家不想看看她们的能力吗?”
大家想到祈知彧刚刚说的,王妃研究出了天雷大杀器,王爷也没觉得丢脸。
如果自家也培养出来这么一位天才,那也是光宗耀祖的一件事,还怕过不上好日子?
祈家学堂是开放式的,什么人都能学,而且技术学堂涉猎广泛,《天工开物》做为研究范本,让大家勇于做实验。
众人面露喜色,流放这一路他们见了不少好东西,太阳能灯、胶底鞋、针织毛衣、方便面等等,如果祈家愿意把这些东西分享出来,只靠男人确实应付不来。
祈知彧沉声道:“王妃还培植出了木耳和各种蘑菇,都是可以大量培植的,学好这门技术的女子可以做技术管理!只要大家遵纪守法好好做事,不论男女老幼,祈家是不会亏待你们的!”
他在画境里看过青禾培植的木耳、银耳和各种蘑菇,北漠苦寒,适合做这些副业。
众人拍手叫好。
“如果在贫瘠之地真的能培植出蘑菇,我们大家就不愁吃喝了!”
“我们继续做挂面、方便面、饼干,可以卖往各地,不愁赚不到钱!”
“还有针织毛衣毛裤、围巾手套,这么好的东西肯定也能换来其它物资!”
“我看书白少爷研究的脱粒机就可以,先做个出来试试效果,如果好用我们就销往产粮区,肯定能卖出去!”
“……”
众人议论纷纷,每个人心底有了希望,刚进入北漠的担忧一扫而尽。
只要日子过得好,女人地位提升也没什么影响,大家也就不以为意。
祈知彧看向南篱,他眼波流转:“娘子,可还有什么需要补充的?”
南篱摇头,这男人把能想到的都想到了,而且大家做的方便面、饼干、毛衣等全部不需要外销,军队消耗这类物资是庞大的。
流放之人大多都是识文断字,到时他们只需要组织当地民众大量生产,家家就能奔小康!
但是所有的食品还是要交给信得过的人,可不能让别有用心的人钻了空子,确保万无一失。
而且南篱相信,有了《天工开物》这本书,陆续还会有新开发出来的物品,提高生活质量。
祈知彧眸色沉沉:“大致情况都跟大家讲了,实施起来还需要时间,同时希望大家能够补充不足的地方!”
“我们的目标就是让大家过上好日子,男女平等,人人不愁吃、不愁穿、居者有其屋、耕者有其田、老有所养、幼有所教、贫有所依、难有所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