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手够吗?百姓们如今都忙着准备入冬,征用民工怕是不易。”温心雅一针见血,指出了这件事的问题所在,方向虽好,可人手也是一个大问题,如今战争刚平息,百姓们好不容易喘口气去备冬,突然征用民工去修建边陲,虽说是好事,也会有工钱,但百姓不见得愿意在这个时候去参与,况且西北的人数并不多,但凡条件好一些的家族都早早地撤出了西北,而有能力的百姓们,也基本早就在几十年前离开了,留下来的,都是最普通不过,只求温饱的寻常百姓,人数确实是少的可怜。
西北虽然地广,可几乎都是戈壁荒漠,时不时的就是风沙不断,在一个月前,还有西蛮跟南夏时不时的折腾,能在西北活下去的百姓本就不多。
幕僚们对视一眼,终于明白王爷为何会让王妃一起前来,王妃虽是一介女流,可看问题的眼光却是毒辣的很。
老李头倒是没有小看女子的意思,他十分谦虚的开口问道,“不知王妃可有建议?”
“我想着,如今十几万士兵闲着也是闲着,不若分成两批,一批修建,一批种植。”温心雅始终觉得十几万的士兵就这样放着,也是放着。
周遭的小国都在忙着入冬,加上赵厉晟雷厉风行的打下了西蛮跟南夏,大大地震慑了周遭的小国,因此不会有哪个小国,蠢笨到这个时候来寻事,因此,也不需要十几万士兵们严格驻守三地。
如今修建是第一要事,其次就是大面积去种植,争取冬季时收获一茬,不论是士兵们的口粮还是百姓们的口粮,都是一个减轻负担的方法。
如今贸贸然征用百姓去修建不合理,同样让百姓们突然去种绿植也不现实,倒是可以让十几万士兵们,兵分两路,一队去修建,一队去种植,如此一来,民心稳定,也可以减少负担跟损耗。
“种植?”四个幕僚都愣住了,都快入冬了,这个时候让士兵们去种地?种什么?
温心雅见幕僚们都有些呆滞,明白他们还不知道甘储跟阳芋的存在,便解释道,“甘储跟阳芋是我在南夏发现的两种可以替代传统粮食的植物,它们的果实产量很高,对土壤要求低,好养活且好吃饱腹,今日带着暗卫们去南夏的山上采了一些回来,他们已经在烤了,稍后你们可以去尝尝。”
“好极,若是如此,入冬的粮食跟修建都不会耽误。”老李头眼睛一亮,就差没有跳起来了,粮食的重要性不用说,帝王虽然给了赵厉晟十五万士兵,可却没有给赵厉晟打仗以外的养兵银子,这一切都要靠赵厉晟自己从自己的藩地上收税收以及进贡,还有每年朝廷拨给他的款项去养,真算起来,完全就是杯水车薪,远远不足。即使这次征战损耗了五万士兵,赵厉晟悄悄把自己的两万私兵给充数进来了,但还是远远不足以养这么多人。
虽说赵厉晟私产富可敌国,可这些银子却不能用来光明正大的养这些士兵,因此还是要想明面上的法子来增加进项或者减轻负担。
老李头想到的,另外三人也想到了,他们看温心雅的目光不再只是王妃的尊敬了,还多了几分佩服。
“嗯,那就按爱妃的建议来执行。小于,你来负责种植这一块,老李头负责修建边陲。”赵厉晟敲定了内容后,才开始思索南夏跟西蛮要怎么去安排。
西蛮倒是可以像小妻子说的那样,做畜牧业,南夏则是种植药材。
只是这两件事,都需要人去推动,尤其是种植药材,需要专业的医者去盯着,小妻子虽然擅长,可如今怀孕在身,到底是不方便的。
“爱妃对南夏的药材培植有什么看法?”
温心雅捧着热茶才喝了一口,满足的眯起眼,没想赵厉晟突然又开了口。
老刘子跟阿张都微微愣住,他们原本也是想问这两块要怎么去安排。
“唔,父皇不是把南夏跟西蛮都赐给你了么,如今既然打下来了,属于天朝的版图,是不是也要改名字?”温心雅觉得,要把南夏跟西蛮彻底融合进来,名字就得先改掉。
老刘子觉得温心雅的想法跟他一致,便也开口道,“王妃所言甚是,要让南夏跟西蛮彻底融合进来,光去改变存在的方式是不够的,有时候,名头也很重要。”
“爱妃觉得,改为什么未佳。”赵厉晟十分愿意让温心雅来决定,便也没有反驳。
温心雅微微侧头想了想,便道,“远山如黛,烟雨朦胧,南夏不若改成黛城,辽阔青仓,闲云野鹤,西蛮不若改成藏城。你们觉得如何?”
“好寓意!”老刘子虽然读书不多,但听起来就觉得十分舒服。
阿张读书多,也觉得温心雅起的这两个名字没什么问题,便也点了点头。
赵厉晟自然是没什么意见的,他对于城池叫什么名字并不感兴趣,小妻子喜欢就行。
“那明日就传令下去,南夏改为黛城,西蛮改为藏城,城门建筑跟河堤休整就交给老刘子。”
阿张见大家都有了安排,便等着赵厉晟安排自己。
“黛城主药材,可以去其他城池找一些稳重有经验的药农,三倍月银去雇佣,这是其一,藏城的畜牧业,却是需要蒙城的牛羊马供给,完成初步的数量填补,再三倍月银雇佣一些豢养的好手来教导,这是其二。我现在也只想到这么多。”温心雅腼腆的笑了笑,第一次参与这种正儿八经的商议,她还是有些小紧张。
阿张闻言微微思索了起来,半晌才叹道,“王妃聪慧,这是极好的法子,一来减少损耗,二来也能吸引大量外地的人口前来,毕竟如今,无论是黛城还是藏城,都人烟稀少,即使是西北,也没多到哪里去,几乎都是士兵。”
“这种法子可以带动人口前来,人口多了,才能繁荣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