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需要三天,按照流程上来说,第一天主角是皇上领头,皇后陪同,需要亲自带领文物百官祭祀宗庙,这一天也是最为严肃隆重的时刻。
第二天与民共享,也就是许言清险些被坑的捐赠仪式,这一天由皇后带头将银票和物资进行捐赠,之后会有专门部门进行处理。
第三天皇上和宗室族人为主,带领官员们一起告示祖先。
今天的流程到此为止已经全部结束了,由于宗庙的规定,许言清不用担心皇上晚上会来找自己,梳洗完后安安稳稳的歇息了一个时辰,缓解这一天下来的身心疲惫。
酉时快到吃晚膳的时候,吴公公领着人再次出现在了许言清面前:“皇后娘娘,皇上请您移驾,各位宗室之人在等您。”
许言清疑惑的看向吴公公:“可否知道事因为何事?”许言清觉得惊喜虽然会让人开启,但自己还是喜欢脚踏实地的感觉。
吴公公弯腰行礼:“按照规定,娘娘需要在今天晚上和宗室说清楚明天的捐赠项目,为避免发生不好的事,需交由宗室确认无误后方可行事。”
想来是因为之前发生不好的事得到的教训,应该是怕出事,明天闹的不好看才有此一遭。
许言清了然的点点头,带着以小圆为首的宫人跟着吴公公,一路走来绕过今日所见的所有宗庙建筑,才来到了宗庙后面的居住区。
这里面比起前面来小了很多,却更有生活的气息,看来这里才是宗室一脉真正居住的地方,越往里走,许言清发现身边来来往往的宫人越少,建筑风格变得更加严肃。
到最后浩浩荡荡的一群人就剩下了许言清五人和吴公公,也终于走到了目的地。
吴公公站在门口示意许言清进去,却拦住了方方三人,只留着小圆抱着箱子跟着许言清进去。
许言清留给三人一个眼神,让他们稍安勿躁,领着小圆踏进了房门。
小圆稍微落后几步,轻轻地打开箱子看了一下里面,确认无误后才快走几步跟了上去。
进门穿过三层门廊,许言清见到了以皇上为首的顾家当事的人,和寥寥无几的夹杂在其中的女士。
一见面,许言清也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只好先向皇上和年龄大些的老人行礼:“见过皇上,见过各位叔伯。”
男人们只是坐着点了点头,一个中年女子站起来把许言清扶起:“快起来吧,这只是一次宗室家宴,我们之事来看看你见见面,你不需要这么拘礼。”
许言清心里不管怎么想的,面上还是一幅乖巧的样子。
也不知怎么回事,此刻宗室的人没有走什么表面形式,直接看着小圆抱着的箱子问道:“皇后娘娘应该知道明天进行的仪式,今天叫你来只是确认一下具体份额,你可有异议?”
许言清摇摇头,瞥了皇上一眼,见皇上没有什么额外的表示,就直接就把之前的话重新说了一遍,并亲手接过小圆手中的箱子,站起来放到中间的桌子上以示诚意。
之后就有人站出来打开箱子进行复查,来人点了点头,许言清才看见几个人露出了笑容,对着皇上说了句:“你这个媳妇找的不错。”
不管皇上听到这话心里是什么感觉,许言清只是面上一红,装作害羞的样子低着头看着自己的裙角不说话。
主要流程走完了,箱子交上去了,几个男子看上去好像还有什么事,见状几位夫人拉着许言清走出了房门。
难得的能和宗室众人由如此交谈的机会,而且仅凭几位凭着女子的身份能参与祭祖的事,许言清觉得自己不能放过这个机会。
打起十二分精神,拿出自己和国家领导人谈判的手段,开始有的没得的套话。
在许言清三寸不烂之舌的加持,和常年混迹商场的专业技能下,还真让许言清和几个年龄不同的人相谈甚欢。
谈话整整进行了一个时辰,直到有人前来提醒,几人才意兴阑珊的结束了谈话,临走时几位夫人拉着许言清的手,俨然一幅已经把她当成的自己亲生女儿的样子。
许言清面带微笑的行礼告辞,拉着赶来会和的其他宫人回到了自己的宫殿。
把其他人放回去休息后,就只剩下了许言清和小圆五人,开始说出他们打听到的各种消息。
许言清拿出纸笔一一记录后,让小圆放好,并看着叶路然:“今天我们遇见的所有人,关于他们的情况你都能记下来吗?”
叶路然点点头,并掏出自己随身携带的本子展开,上面迎密密麻麻的记录了各种任何事。
许言清满意的点点头,并让方方帮着叶路然整理好后同样交给小圆备案后,交回叶路然。
随着消息的增加,再加上许言清自己的推断,一些事情的眉目已经在逐渐变得清晰。
确认没有什么疏漏了小圆四人也回去休息了。
许言清熄灭了灯躺在床上,却并没有睡觉,脑海里在一遍遍回想今天所发生的一切,尤其是最后和几位宗室妇人的谈话。
皇上和许言清今日的所作所为似乎让宗室之人相信了他们表现出来的样子,认为两人真的是夫妻同心,相敬如宾,一些不好在皇上身上施加的算计,却出现在了许言清身上。
虽然说她们几人不怀好意,却也让许言清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得到了一些身为皇后本该知道,但是皇上并没有告知自己的消息。
在谈话中几位妇人以为自己早就知道了,以为自己只是把事情说出来顺便提醒一下许言清,却没想到这才是真正的把消息传给了许言清。
许言清在皇上如此在意祭祖的时候就感觉到奇怪,即便古代社会如此重视宗族关系,但学过历史的都知道,所谓宗族只是皇室用来约束下面人的一种手段而已。
换句话说,宗族虽然很重要,但对于身为皇上的人来说,不应该如此的忌惮在意。而这个疑问终于在今天得到了解答。
原来宗室的这一脉和皇上一脉名义上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两脉最亲近的关系应该在一百年前,也就是景朝开国皇帝那一代。
当初开国皇帝带兵起义,并不是只有自己一个人,起义大军领头的还有一位,就是开国皇帝的亲哥哥。
两个人从开始到最后成功,地位上不相上下,只是不知道为什么在最后胜利时,哥哥却拒绝了和弟弟争皇位并言说只想当个闲散的王爷。
之后的所作所为也真如言语所讲的那样,毫不犹豫的把军权交还给弟弟,然后就在宗庙所在的位置上把父母的坟墓迁过来,开始了隐居的日子。
开国皇帝一边觉得自己心中有愧,对不起哥哥,一边又觉得自己哥哥得到的太少,会让手下的人寒心,可是不管怎样封赏,哥哥全部拒绝了,只领着一个可以世袭的圣王爷当着。
然后就有一个人出了个主意,你家都出了个皇上了,以后祭祀祖先肯定不能随随便便的,太庙该建起来了。
那么谁当太庙的管事的呢?兄弟两个人常年打仗,性命都得不到保障,更别说子孙后代了。
关于祖先的事谁也不敢交给外人,这时候一直不出现的哥哥主动出来了,第一句话就是把太庙之事接了过去。
从小哥哥就保护自己,如今更是把最好的都给了自己,开国皇上很是感动,直接下旨给了自家哥哥两个赏赐。
第一个赏赐,如果开国皇帝这一脉没有传位圣旨留下,可有宗室一脉在皇室子孙中代为选择继承人。
第二个赏赐,为避免继承人昏庸,宗室一脉可借由哥哥的佩剑为证,直接进行训斥。所有皇帝死后的人生记录,史官需交给宗室一脉审阅无误后方可纳入正史,不然的话就得改。
就因为这两道圣旨,可以说一定程度上宗室一脉拿捏住了皇上的弱点,第一个还好,身为皇上只要留下传位的旨意便不会被拿捏。
第二个可不得了,相当于说你身后的清名直接掌握在人家手里。
当皇帝是为了什么?除了在世时享受权利以外,最大的欲望便是能在史册上留下好的名声吧。
这样一来也怪不得皇上会如此紧张祭祖之事了,毕竟这才是第一次和宗室见面交锋的日子,如果两方家祭祖时有什么不和,想必以后的日子两方水都不会好过。
而且说起皇上今日的皇位的来历,就更少不了宗室的影子了,皇上的爷爷就是因为第一道旨意,在先皇没有留下传位圣旨的情况下,被宗室选中扶持上位的。
宗室也不是随便选择皇子,这其中也有一套流程,真正的情况不得而知,许言清只知道一点,今天自己见到的那位老嬷嬷之所以地位崇高,好像就是因为这个选择有她的参与。
知道了这些消息,疑惑是是解了,对自己有没有用尚且不资道,不过总比的上什么都不知道强。
想到这个消息就是因为皇上的隐瞒,还是自己费尽心机才得到的,许言清心里对皇上的评价再次低了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