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楚国,得了原来韩国的四郡之地,虽然让出一个三水关,却无关紧要,毕竟得了三水关,还要直接与魏国对峙。
再加上先前灭掉十个诸侯国,楚国国力暴涨,却也安心下来,先将这些战果消化。
再说吴国,对越国发动了十万军的大战,却没有讨到什么便宜,双方还在越国境内僵持。
“臣预计两国若无外力相助,恐怕要不了多久就要约和。”
姬延笑了,“只怕楚王不会同意啊!”
现在吴越相争,最为高兴的,应该就是楚王才是。
“之前燕国对山中国,齐国对鲁国的情况如何?”
“大王,虽闻风声,未见雨点。”
姬延点点头,也不意外,这中山国和鲁国虽然不是战国七强,也不是新老霸王,却也国力中上等,并不是那么容易被大国一口吞下。
至于赵魏两国,新收了大量晋国土地,而且前期国力消耗严重,现在也在休养生息之中。
总的来说,除了吴越还在对峙当中,主要的大国都消停下来。
至少也要等到明年开春以后才会有动作。
甚至可能是秋粮收获之后,那时才有足够的粮秣。
“好,孤都知道了!”
“言候司有功,这两百金,一半作为封赏,一半作为扩大情报费用。”姬延示意吴典拿了两张金票出来。
李立恩谢而去。
“叫宁江山来!”
吴典才应下,姬延又道,“还有洛水河督王景。”
宁江山就在青月宫的偏厅,很快就来。
“大王!”
“爱卿不必多礼!”姬延示意起身落坐。
“不知大王召唤老臣,所为何事?”
数日前宁江山到来,已经把西滩之事皆与姬延汇总了一遍。
现在的西滩,真的成为大周朝的金滩,单只是土豆的种植,就有两万亩地,产量更是惊人,达到亩产均量四千斤,两万亩地就是八千万斤!
单这一季,就足够四十万民众一年之需。
以现在大周朝的人口,也才不过是六十多万人,若算上一年两季,西滩的土地可以养活整个大周朝。
西滩迁入进来的流民也达到八千户,共有民三万六千余人。
如此的人力之下,船厂的建设也不在话下。
姬延笑笑,先不急着正事,“国丈大人在青月宫里住了几天,可还习惯?”
这几天里,姬延有意避开青月宫,也是怕宁江山尴尬,让这位老臣子在那里清静一阵,养养身子。
“老臣叩谢大王恩典,一切都还好!”宁江山一脸的感激。
女儿宁青儿是王后,四后里面也是排名第一,可谓一国之母。
儿子宁虎臣在宫里带军保护大王,同样权倾一时。
再加上他这个一品大员,宁家可以说是大周朝里有数的人物。
他当然知道,这一切都是眼前这个青年所给的。
姬延笑着,“再休息一两日,孤又要给爱卿一项事做。”
“不过先说好,爱卿只分派人手就可,不必事事亲力亲为。”
“大王请说!”
“先说一件小事吧!西滩虽然设为粮区,军民一体,可田赋收获,还得要说清楚的。”
宁江山点点头,这事他也一早想过。
“爱卿,你看六成的田赋,可行否?”姬延说了一个数字。
若是换了别的地方,六成的田赋是会逼人谋反的。
可西滩不一样,近乎三十倍的剩余产量。
其实,就算是要征收八成九成的田赋,也是可以。
只是姬延不能与民争富,才决意把田赋定在六成。
“大王圣明,西滩百姓之福!”毫无疑问,大王的决定让宁江山都感激不已。
大王就是大王,想到的更多。
至于别的地方也种植土豆,姬延只是想过,却还是放弃。
粮区的多样化才更能降低风险,而且土豆还有一个问题,不易贮存。
接下来就是一件大事情了。
“孤想着,能否在洛水以北的沙州清理出来,再建一个东滩?”
还在治水的时候,姬延就看到洛水的另一边,沙洲时隐时现,整个洛水北岸都是如此。
也正是洛水在北岸沿线积沙化,才导致南岸这边年年水患年年修堤修坝,苦不堪言。
不过洛水中的沙洲治理,难度比西滩大了不只一点。
一时间,宁江山也在仔细思忖着这个问题。
“大王,河督王景大人求见!”吴典的声音轻轻打破了宁静。
“晋!”姬延抬手。
片刻,王景应召而入。
“臣,王景,拜见大王!”王景倒是与上回相见时要干净整齐,也着了朝服。
“爱卿辛苦了!先给孤说说,现在洛水南岸的堤防如何?”姬延和气道。
是!
王景顺着大王的手势,也落坐下来。
不过他才是第一回在宫里晋见大王,也没有完全落座,只坐了小半边。
王景到底是有才之辈,几句话就把洛水的治理说清说透,至于南岸这边,已经能有防御八十年一遇水患的底气。
姬延大悦,还好宁江山慧眼识珠,给他带了一个治水奇材来。
加上他后世的经验,洛邑无忧矣。
接下来,姬延将先前的话复述了一遍。
治河,整地,种土豆。
只是说到治理洛水之北,王景也沉默了。
这可不是开玩笑的事,整个洛水之北的沙洲,足有八万亩水域,而且底下完全就是沙砾。
没有基础,再强的堤坝也修建不起来。
前后两任河督不敢接这话,也是有其必然的道理。
这些问题,姬延当然想到。
他的对策就是,灌浆法。
用粟米熬浆,当作水泥,以大石为堤,充作岸基。
基础打好以后,再以南岸治水的方法照方抓药就是。
至于灌浆法,姬延已令吴典将方法转到工院里,那里的匠人早就调制出最合适的比例。
“爱卿可还有难处?”姬延笑问道。
“臣,遵旨!”到了这个地步,王景还能不领旨?
接下来就是细节。
人力方面,河工这边的民夫,都可以由王景带领过去,西滩多余的劳力,这一块数量也极大。眼下地里土豆都已经收获,正是农闲。
再加上可以在境内招收劳工,还有各郡都收纳的流民等等,劳力这一项,是不用愁的。
“大王所说,可是征调?”万古流还有疑问。
战国时期,国内的工程都可以由国家出面,征调民夫,这是子民的义务,是无偿的。
不过姬延用不着如此,手里有粮,就是最大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