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章 吏部主官
小猪2022-04-01 15:062,108

  这一段时间内,大周朝派向各处的官员也都基本到位,虽然矛盾和摩擦总还是有的,皆在可控范围之内,也都被吴理等人处置妥当,无须大动干戈。

  这些也有宣礼官的功劳。

  还有那些为言侯所控制的说书人。

  只要把大周朝的功绩和好处都说明白,姬延不怕百姓不相信大周朝的施政。

  至于他的顾问处也已经成立,万古流、宁江山、燕江城等人领头,带着十多个老臣一起去了顾问处。

  第一件事,就是让顾问处编写大周朝各处的人文风俗图册,作为朝廷以后的行事辅佐。

  第二件事,顾问处替小学的学子编写一些文章,通俗易懂的。

  第三件事,顾问处还得写些诗曲歌赋,歌颂大周朝的百姓富足等等。

  总之,这些事情既不着急,又不会太累,多给这些有功之臣一份差银而已。

  要知道这个时候,是没有退休费一说的。

  而且万古流这三位虽然退下高位,却又是皇亲国戚,倒也无人敢小看这一群老头的能量。

  整天里打打五禽拳、下下棋,赏赏花、逗逗鸟、吟诗作乐,倒是引来无数的羡慕眼光。

  就是姬延自己听了,也都羡慕不已。

  “如此甚好,以后皇子皇女出生,也可去那里玩耍。”

  宁青儿也道:“先前还担心父亲退下后有失落之意,现在却是好了。”

  也就是先前考虑太多,宁青儿差点小产,还好如今的太医院也算是手段了得,总算是有惊无险,害得姬延一直在此守候了三天三夜。

  经此一事,也把姬延吓着了一些,也就改变了主意。

  先不打秦国,等到众皇子皇女安全产下再说。

  多等一年,也是无妨的。

  也就在他回到乾坤宫重新办公之时,吴理上了一份奏折,《国策 诸侯》。

  姬延一看,乐了,这不是八大军区对调么?

  好虽是好,不过既然要等到开年以后,姬延只能先按下。

  当下招来吴理。

  “爱卿此策甚合孤意。只是事关重大,孤意,下月之时,再拿出来众议。”

  吴理当下道:“大王英明!”

  只是那言语之间,是有些怅惘的。

  不过姬延也没有多解释,他已经解释过,不必太详细。

  若是这样的小事都想不明白,那也不够资格当他的丞相。

  却又说起一事,“孤看那牛家山处事有方,可堪一用。有意将之拔于内阁之中,不知爱卿可有看法?”

  之前姬延对牛家山几次考核都还算是不错,最近办的封侯制度也都可以。内阁总得要用人的。

  吴理赶紧道:“大王英明!”

  既是姬延明白的提及,牛家山被选入内阁那就是铁板钉钉了,吴理也不会没事找事。

  而且牛家山原是万古流提拔的人,也和吴理有些关联,算是关系不错。

  姬延点头,“既是如此,让他这就到任吧!至于吏部主官的人选却不知谁可一用?”

  照以往,本部有缺,都是本部的官员向上挪动一级。

  只是看姬延用人,明显是要打破这样流动趋势。

  吴理想明白这些,道:“以臣之见,户部主官尚书刘兼、道郡郡守齐真,还有洛邑尉程宰皆都可用。”

  姬延想了想,“齐真与程宰二人,孤也都见过,的确可用。只是吏部主官甚为重要,还是先调刘兼过来作吏部的主官。吏部的左侍郎可以调去户部当尚书。”

  他这么做,也是不能把吏部的官员就这么死死的压制着,否则也会是一潭死水。总要给手下人一个出头的机会。

  而且这样调动一下,也许会出来一些想不到的问题。或好或坏都可以。

  吴理秒懂,“大王英明!”

  姬延道:“你让刘兼来见孤吧!”

  吴理应下。

  先前牛家山入阁,姬延都没有召见,是因为牛家山入阁是水到渠成之事,且对牛家山做事已经比较了解。

  但对于刘兼,姬延仅只见过数回,还是上一回召见,说的话比较多一点。上一次是从楚地回来,分别召见的这些重臣。

  姬延看过一阵奏折,刘兼来见。

  “臣刘兼拜见大王!”

  此刻,刘兼的心头也是激动的。

  先前晋升户部尚书,如今又要更进一步,成为吏部尚书,可谓是春风得意了。

  姬延点头道:“爱卿起身吧!”

  又令赐了座。

  方道:“如今吏部尚书有缺,孤有意问你,打算如何治理吏部?”

  刘兼先前来的路上,就已经有所思虑。

  当下道:“大王,臣以为吏部为我朝重中之重,又有拓疆无数,人材缺乏。如今吏部任命的官员分为三类,一类是大周朝由各处基层提拔上来的官员,分赴到各处。二类是由当地的贵族当中挑选一些身世清白的出来就任。三类是当地旧有官吏中挑选一些留任。当然,除了这三类,还有然城军等军中选用一些官员,只是这些官员多是充当守备的武官,对文官系统没有什么大的影响,有少量的文官,也要日后再行甄别。”

  姬延不置可否。

  这些都是先前定好的计策。

  不如此,当地的政策完全没有办法推行,哪怕是留用当地的旧有官吏,也得捏着鼻子认下。

  毕竟原来大周朝的疆土就只有洛邑这里一小块,并没有太多人口和人材。

  刘兼明白,这是大王让他接着说。

  当下又道:“如今再紧要的,派遣官员就任,大体上吏部已经完成,各处虽然还有些缺额,也不太紧要。对现有官员的考核和考察,方才是最重要。”

  “臣以为,我朝既有宣礼官制度,可由吏部出面与礼部商议,可否让宣礼官代做一部分监察之职,若当地官声不振,百姓贫苦,宣礼官可向吏部禀知。如此,只需要吏部对这些宣礼官开出少量的补贴就可以完成。”

  说到这里,刘兼停了下来。

  这件事得让姬延有时间思考一下。因为他发现姬延正陷入到沉思。

  果然,片刻之后,姬延叹了一口气,“如此出发点或者是好,只怕行不通。”

  “若给宣礼官的权柄太重,则当地官员必为巴结宣礼官费心费力,荒诞政务。若是权柄太轻,则当地官员漠然视之。若是朝廷给宣礼官另加好处,则宣礼官变得奇货可居,人人都想去当宣礼官,若少给了好处,又让宣礼官没有太多动力。”

继续阅读:第九百零一章 荆轲来了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我在战国:昏庸就变强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