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觉若是不愿作答,当然是对天子有怨气。
后果可想而知。
所以这个时候,姬觉再想仔细思索已经来不及。
“大王,诸姬现在还在受教育之中,姬觉不敢以人心相测。”
有多少人能说自己已经忘记过去,姬觉是不能乱说的。
“然,若是诸姬久在李家集学习,也并非长久之计。姬觉以为,可以每年择取其中数人,充实到大周朝各处。既可示爱于天下,又可从中选拔人才。”
姬觉的建议有可行之处。
这是姬延的第一反应。
当然这些话,他还要在心里仔细琢磨。
一下子把李家集里数千名姬姓王族放出来,还要让他们在大周朝里为官,那岂不是给自己找不痛苦?
可若是每年只放数人甚至十数人出来,那确是可行的。
这些人可以分散到各地,并不留在原籍为官。
而且有了这些样板,天下人对大周朝的风评也只会更好。一则是大周朝的容人之度,二则是对姬姓王族的周全之意。
姬觉这时也想到更多,“除此之外,一些不愿意出来为官的,但表现尚可的姬姓,也可以在放弃姬姓的前提下,放其归去。”
这一条建议,明显更让姬延意动。
以后李家集关押的王族只会越来越多。
就算没有把其余的姬姓王族擒来,他们也会在内部繁殖。
这就会牵制大周朝的精力和财力,有些食之无味的意思,还不好把他们全部杀掉。
古时,若一个人放弃自己的姓氏,意味着和自己的家庭彻底切割。
若那些姬姓王族自愿放弃姬姓王族身份,当然是一大好处。
在姬延看来,大周朝的姬姓王族太多太多了。
只是这两条建议,暂时还不能实施,他还要细想一番。
“姬觉,若是孤答应让你出仕,你愿意做些什么?”
姬觉道:“姬觉本是待罪之身,不敢有所妄想。只是如今大周朝日渐昌盛,姬觉不敢置身事外。本想就留在宣恩府或者去礼部,宣传大周律或是教化民众。只是姬觉自觉得才识浅薄,还不足以成事教人。姬觉以为,若是大周朝另设善堂一处,姬觉倒是可以胜任一二。”
善堂?
姬延和张仪皆是一怔,旋即都反应过来。
姬延来自后世,自是知道所谓的善堂为何物。
至于张仪,却是知道姬觉必是由吴家坳一事想到。
姬延目光闪动,“汝之谓善堂,所为何故?”
建立善堂当然是可以的。
但这件事情姬延绝对不会假手于人的。
比如先前赈济魏国的流民,皆是姬延亲自出面,甚至几番过问,数度亲临。
无论从大周朝得到的民心向往,还是昏庸大系统的声望值,都得要算到自己头上才对。
本王花钱,你得好名声,凭什么?
姬觉倒是没有想到这些,只道:“大王,所谓的善堂,只是对大周朝现行政策的补充。”
大周朝现行的政策是轻赋,将百姓的田赋减至最低一成,与此同时还要按月按人给盐,实际上大周朝的田赋是被盐钱给抵消了的。
但还有一些小的不足。
没有田地的大周百姓怎么办?他们因为各种原因失去了自己的田地,便只能寄身在地方豪强的羽翼之下。
如此一来,地方豪强的势力更涨,而这些失地的百姓的生活只会更苦。
也就是说,减赋的好处对于失地农民是没有感受的,真正得到的好处只是免役和给盐。
除了这些失地的百姓,还有无子的、身体残疾的等等各种贫苦百姓。
这些人群,是地方官无法照应得到的。
现在田赋太低,地方父母官纵是有心,也无力支应。
若当地有善堂,还可以借以过活。
若是没有,则这些弱势民众的生活可想而知。
姬觉还提到一点。
就算是当地有善堂,也是当地豪强所有。
也就是,无论这些地方豪强是何居心,用何手段,都使得当地民众不得不依附于其羽翼之下。
最后这一句总结,让姬延最是动容不过。
事实也正是如此。
历史上的秦末汉初,正是豪强四起,才一举让秦灭而汉兴。
看看项羽刘邦的手下,再看看其余几个诸侯王,就能发现这个问题。
可以说,打压地方豪强,尽快把士族培养出来,这才是姬延的核心国策。
为什么要费心费力打造洛邑大学?也是围绕着这个核心问题来建设的。
姬延差一点当场拍板。
之所以还是压下这股冲动,当然是有问题的。
“只是如今田赋既薄,想要各地开设善堂,恐力不能及也!”
眼下,大周朝不差米粮,乃是拜陈侯所赐,得了他的两处大粮仓。
但这些米粮终究是会吃完的。
那时,如何维持善堂的开支?
若善堂是民间性质,没钱的结果大不了就是关张大吉,挨几句臭骂而已。
但若是以朝廷的名义开设,那是会出大乱子的。
对于这一点,姬延也是极为敏感的。
就是一个月以前,他已经无数次的为大周朝的银钱米粮着急上火。
没钱没粮真的很难过啊!
姬觉也沉吟了一阵,方道:“大王,小民以为,善堂的款项来源可有多种。其一,可以向当地豪强劝善而为。其二,据小民所知,各处的官田都还是有余的,可以令善堂的人员耕种收获。其三,大周朝有造纸之术,或每月分拔出来一些,或是让善堂也开一纸坊,以为开支度用。”
老实说,就第一条让姬延没有异义。
能从那些豪强手里扣出些银粮,那当然是求之不得。
但哪怕是这一条,恐怕也不会容易做到。
这样说来说去,还是要花本王的钱啊!
姬延眉头紧皱。
做好善堂,对他的声望值当然是有好处的。
而且对维持大周朝的稳定,促进繁荣也是有意义的。
问题还在于谁出钱,怎么出钱方面。
姬延突然心里一动,“汝既说到善堂,想必并非一时心血来潮吧!”
姬觉拜道:“圣明不过大王!”
又道:“不敢欺瞒大王,姬觉在陈地境内,的确是有所经历,才有些想法。”
“此事当从姬觉随张仪大人进入陈地说起。”
姬觉所述之事,正是吴家坳惨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