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八章 打压豪强五策
小猪2022-04-10 17:432,057

  见到大王隐隐有兴奋之意,牛家山的情绪提高了一些。

  这些话,他当然早就想过无数遍。

  “归化乡里,王权下乡又有数条可做。其一是乡学,其二是兵役。乡学,用来与当地豪强争夺话语权,进可为朝廷官员,退则为地方新型乡绅。此乡绅与当地豪强并不相同,这是受到朝廷教化过,培养过的官僚,他们在乡间,才是实心为大周朝做事。”

  “其二是兵役,大王虽然放弃强征地方民兵,为民众省去一大负担。只是如此一来,却也斩去了大周朝与乡里的又一层联系。”

  “每处乡里,时候一久,必然生出多余的人口,必然有无所事事之徒,必然有好勇争胜之辈,若是断了兵役这一条,于乡间害处颇多。”

  “而且臣下所言的兵役,重点在于从那些豪强手里夺取兵源,不致让他们蓄力太多。”

  说到这里,牛家山有意的停顿一下,让大王有一个时间去消化。

  乡学之事,姬延早就想到,而且正在让吴理去布置人手、资源,九月份的时候就可以与洛邑大学一起兴办。

  但是兵役这一块,姬延却是没有想到这么些的。

  先前万古流也隐约提到过,只是那时姬延并不以为意。

  他走的精兵路线,其实魏国和齐国等诸侯强国都走过。

  无论是魏武卒还是齐技击,又或者是胡服骑射,各国都建立了一支常备化的精兵。

  以此作为对外战争的决定性力量。

  只有秦国走的道路最为曲折,虽然走过一段时间的精兵路线,最后还是放弃。

  最后用精兵和民兵两条路线相结合的路子。

  在后世,这叫屯田之兵,或是军镇等等。

  上马为兵,卸甲为民。

  只是秦国最为夸张,把整个国家变成一个最大的军镇。

  大约也只有日后的条顿骑士军团可以相比。

  姬延思索着。

  一个拥有国家的军队,值得吗?

  没有多想,就被他否定。

  这样的军队,就算是一时得逞,却对历史进程没有丝毫的推动。

  一切服务于战争,本身也把自己绑死在战争和暴力之上。

  姬延不排斥战争,但有一个底线。

  战争不能超越社会的发展,他来这里可不是搞破坏的。

  “爱卿所言的地方兵役之事,可上一个奏折,详细说明。地方守备适当加强,也是可以的。”

  先前姬延已经有旨,让兵部给各处郡县守备增加兵额,防备诸侯国可能的偷袭。

  现在若是把牛家山的建议用上,不但加强了地方的军备,还能削弱当地豪强的力量,这就是最好不过。

  当然,一旦那些地方豪强的实力归到郡县,就得要想办法分化开来,比如换防等等。

  “臣下领旨!”

  牛家山起身行礼了一番,方才又说道后面的内容,“第三条,臣下以为,当以徐徐分化之。”

  牛家山说了一些方法,比如从这些豪强当中选拔出有能力有抱负的人才出来效力朝廷,对其中一些死硬份子则是暗中严查,寻找把柄,对于一些骑墙分子,则是可以慢慢软化。

  总之,打一批,拉一批,凉着一批。

  到底这其中的度要如何把握,当然得要具体分析。

  比如大周朝政局相对平稳之时,就可以拿一些豪强出来开刀祭旗。

  如此等等,牛家山敞开了一大篇。

  这一条,姬延也可以接受,甚至比他原来的设想要更加具体,更加便于实施。

  “第四条,臣以为,这些豪强多有骑墙心态,对于大周朝也不甚服从。以大周朝现在的处境,并不容易大肆屠戮。只有大周朝更加强大,方可以令豪强臣服。”

  这一条,只是说出这些豪强的心态。

  不只是骑墙,牛家山没有说出来的是,这其中不少的豪强怕是在坐等时机。

  如此一来,各郡增加守备兵力,就更加有必要,是针对第二条的兵役来说。

  “最后一条,臣以为,当以分封之制,弱化当地豪强实力。”

  牛家山所说的分封,并非是指大周朝原来固有的分封制度,而是推恩令。

  一改大周定制,嫡长子继承权,均分诸子,以为弱化。

  这便是牛家山的推恩令。

  然而这一条,姬延早就想过。

  现在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生产力,是否适合推恩令的出台?

  推恩令在汉朝并不只是出现过一回。

  前面的皆是失败,震动国家根基。

  也仅只有汉武帝凭着绝对的实力,强行出台推恩令。

  “爱卿,分封之制,可会有些操之过急?”

  这个问题,姬延问过自己好几回。

  若是能够得到肯定的回答,他早就实行。

  牛家山提醒道:“大王,可按一事一例来实行。”

  姬延眼前一亮,这样倒是一个法子。

  慢慢来,温水煮青蛙。

  只是要找到一个突破口并不容易。

  牛家山沉吟道:“大王,据县季家,并不一定非要诛其族的。”

  姬延脸色一沉。

  季家替陈侯卖命数代人之久,屯下那么多的钱财粮草,除了谋逆,还有什么可能?

  这都不杀,何以堵住天下悠悠之口?

  再有谋逆之事,如何处置?也都要网开一面?

  牛家山声音更低,“大王,季家虽然替陈侯看守这些钱物,但并不一定要问死罪的。”

  有谋逆之心,而无谋逆之实。

  “反过来,如果大王适当表彰其忠心,似乎对大周朝的礼制更有好处。”

  “新的大周诰制出台,臣早已拜读再三。大王既要以礼法治天下,何不以这季氏兄弟作为天下表?”

  牛家山小心翼翼的提出这些。

  身为人臣,怎么不知道季家的行为,是君王之大忌?

  只是从利用价值来看,不杀比杀要好。

  大周诰制出台,所有大周朝的子民,最为担心的是会不会把旧的制度完全打破,重塑一个新的礼法体制。

  若姬延表彰季氏,完全证明大周诰制是承古法而下的。

  严守陈侯的秘密,六代季氏不背诺言。

  一为忠,二为孝,三为义,四为信。

  如此人家,大周朝怎么能够轻易杀掉?

  好算计!

  牛家山解释完这样,姬延深以为然。

  区区季家两个后辈而已,不杀又有多大的危害?

  却一举解决了数个难题。

继续阅读:第三百二十九章 大战,序幕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我在战国:昏庸就变强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