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一九章 大结局三
董王不懂2025-07-27 14:103,932

  东鲁王国的扩张步伐在亚马逊河中游戛然而止。这条世界上流量、流域最大、支流最多的河流,滋养着两岸郁郁葱葱的热带雨林。

  东鲁王国的华族移民在这里扎根,耗费数年时间,建立起数百座规模庞大的橡胶农场。

  这些农场如同镶嵌在绿色海洋中的珍珠,源源不断地为华族本土供应橡胶,如今华族本土所需橡胶的百分之五十都来自于此。

  ​与此同时,在大洋彼岸的华族本土,经过几年的停战休整,一场深刻的产业变革正如火如荼地展开。

  曾经以军事工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正逐步向多元化转型。私营工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民用产业更是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街道上,新兴的工厂烟囱里冒着袅袅青烟,机器的轰鸣声日夜不息;市场中,各类民用商品琳琅满目,满足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

  ​董良,这位目光长远的领导者,适时提出了一个极具前瞻性的机动车普及计划。他雄心勃勃地规划,要在五年时间内,让拖拉机遍布华族的农村田野,使汽车穿梭于城市的大街小巷。

  这一计划的提出,犹如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千层浪。随着计划的推进,胶鞋、雨衣等橡胶制品产业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华族对橡胶的需求如饥似渴,进一步凸显了南美橡胶农场的重要性。

  ​而汽车的普及,又衍生出对交通基础设施的迫切需求。大量标准公路的建造计划被提上日程,这一举措如同强大的引擎,带动了建材、钢铁等相关行业的飞速发展。

  无数农民从田间地头走出,投身到修路建桥的工程中。他们挥洒着汗水,手中的工具与坚硬的土石碰撞出希望的火花。

  当他们拿到辛苦赚来的工钱时,眼中闪烁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收入不仅改善了他们的生活,还促使他们购买农用机械,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同时,也刺激着他们对自家住宅进行翻新和修建,乡村面貌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巨大变化。

  ​在这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华族经济犹如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过去的五年间,其生产总值以惊人的两成增长率飞速提升,本土的城市和乡村每天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高楼大厦拔地而起,道路四通八达,工厂生产繁忙,市场繁荣昌盛,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发展画卷徐徐展开。

  ​然而,在南美这片土地上,局势并非风平浪静。东鲁王国虽然暂时停止了在亚马逊方向的扩张,但其野心并未消退,而是将目光转向了北部的格力纳达以及南部的玻利维亚地区。

  这些地方曾是辉煌一时的印加帝国的领土,东鲁王国的统治者们固执地认为,这些土地理应属于他们,甚至公然宣称卓浪统治的东华王国无权与他们争夺。

  不过,东鲁王国的扩张策略极为保守,他们如同狡猾的猎手,先通过经济手段渗透,控制当地的重要资源,在站稳脚跟后,才会谨慎地诉诸武力。​

  与东鲁王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东华王国。自从在与法兰西人的战争中取得辉煌胜利后,卓浪带领下的东华王国一路高歌猛进,北上的脚步势不可挡。他们如同汹涌的潮水,迅速淹没了整个潘帕斯草原。

  在这片广袤无垠的草原上,当地的殖民者后裔遭遇了悲惨的命运。一部分人倒在了马普切人的屠刀之下,鲜血染红了草原;一部分人仓皇逃回欧洲,成为了失魂落魄的流亡者;还有一部分人则逃进了巴西帝国,试图寻求庇护。

  ​但此时的巴西帝国自身也深陷困境,后悔不迭地为当初加入法兰西同盟的决定买单。

  东华海军在整合私掠舰队后,实力大增,一跃成为西南大西洋最强大的海上力量。

  卓一清率领着这支强大的舰队,几乎将巴西帝国的海岸线封锁得水泄不通。

  对于这个高度依赖海上贸易、依托海岸线建立的殖民帝国来说,这无疑是致命的打击,巴西帝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顿之中。

  他们多次向东华王国提出和谈请求,然而卓浪却态度强硬,坚决不同意。​

  卓浪凭借着潘帕斯草原肥沃的土地,开出了极具诱惑力的条件,从华族本土吸引了大量移民。只要是举家迁移过来的移民,每户都能获得五千亩草场,这在华族其他海外领地是想都不敢想的优厚待遇。

  对于那些愿意前来投资的商人,卓浪更是大方,不仅给予丰厚的经济回报,还会封爵,让他们成为东华王国的贵族阶层。

  在如此诱人的条件下,东华王国的人口迅速增长,国力也日益强盛,卓浪的底气也越来越足。

  ​在实力大增后,卓浪果断出手。他派出海军与提前打入圭亚那的远征军紧密合作,以雷霆万钧之势,一举控制了法兰西人在南美的殖民地,将法兰西势力彻底赶出了南美大陆。

  而此时的法兰西,刚刚在与德意志帝国的战争中惨败,元气大伤,根本无力反击,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在南美的殖民统治土崩瓦解。​

  东华王国的扩张并未就此止步,他们完成了对巴西帝国的战略包围。曾经不可一世的老牌殖民地国家巴西帝国,在东华王国的强大压力下,覆灭似乎只是时间问题。​

  在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之际,复兴十二年,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发生了——大英帝国在埃及修建的运河正式通航。

  这条运河如同一条连接东西方的黄金水道,使得大英帝国的舰队能够从这里直接进入印度洋,大大缩短了其在东西方之间的航行距离,战略意义不言而喻。

  大英帝国多年来韬光养晦,积蓄力量,似乎就是在等待这一天的到来。​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大英帝国并没有立即对华族发出挑衅。

  原来在这一年,德意志帝国与沙俄爆发了一场战争。战争的结果是沙俄被迫将其控制的波兰地区分了一半给德意志。一直秉持着平衡战略的大英帝国,这一次竟然选择默认德意志帝国的扩张行为。

  这一决策背后,隐藏着大英帝国复杂的战略考量。​随着德意志帝国的扩张,日耳曼人的野心愈发膨胀。

  他们主动找到英国人,索要在非洲的殖民利益。令人意外的是,英国人竟然同意了德意志的要求。

  为了满足德意志,英国不惜出卖了一部分非洲小国的利益,将西南非洲的部分土地划分给德意志,同时还说服法国人,将马达加斯加岛的一半也让给了德意志。

  德意志帝国的战舰就此堂而皇之地驶入印度洋,很明显,他们也准备加入到对华族的对抗当中。

  ​面对这一局势,德意志帝国内部并非意见统一。奥拓,这位头脑清醒的政治家,坚决反对大英帝国提出的条件。

  他敏锐地指出,这是英国人的阴谋,目的就是将德意志引向与华族的对抗之中,从而坐收渔翁之利。

  然而,那些被土地和利益冲昏头脑的容克贵族们,根本听不进奥拓的劝告。

  在他们眼中,奥拓过于保守,阻挡了他们获取更多利益的步伐。

  最终,在复兴十三年,奥拓无奈宣布辞职。从此,德意志帝国彻底走向了军国主义道路。​

  德意志帝国走向军国主义后,其舰队云集印度洋,与大英帝国舰队、法兰西舰队联合,战舰数量达到了华族舰队的两倍之多。

  而在这几年间,华族因为将发展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并没有建造多少新战舰。

  与此同时,英国人已经造出了两万多吨的战列舰,德意志帝国也凭借从华族获取的技术,造出了大量万吨铁甲舰。

  这些庞然大物如同钢铁巨兽,集中在印度洋西部,对华族形成了巨大的军事压力。​

  面对海上风云变幻,华族人却显得从容不迫。一方面,他们继续支持阿拉伯人攻打奥斯曼帝国。

  曾经庞大的奥斯曼帝国,在各方势力的冲击下,如今所能控制的土地只剩下小亚细亚半岛,地中海沿岸的叙利亚地区也在事实上实现了独立。

  通过陆地上的贸易和军事通道,华族的势力悄然延伸到了地中海,在这片古老的海域站稳了脚跟。​

  当德意志帝国反水,与华族对立时,董良冷静地对周围人说道:“欲使之灭亡,必先使之疯狂!”

  这句话不仅展现了他的睿智,也透露出华族面对强敌时的坚定信念和战略定力。​

  就在欧洲各国忙于构筑新的联盟之时,沙俄国内也发生了一件震惊世界的大事。

  当时风靡欧洲的刺杀活动蔓延到了沙俄,一向小心谨慎的亚历山大二世不幸遇刺身亡。

  随后,他的弟弟尼古拉耶维奇力排众议,登上了沙皇的宝座。

  值得一提的是,这位新沙皇就是曾经对华族元首董良百般讨好的大公。

  ​德意志帝国在与华族对峙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一个陷入动乱的沙俄似乎比华族更容易对付。

  同时,德意志帝国内部的经济问题也日益严峻。由于与华族交恶,董良指示胡光镛暗中抛售德意志帝国的资产以及债权,这一举措如同刺破气球的针尖,瞬间戳破了德意志帝国的经济泡沫。

  原来,德意志帝国在发展起来后,虽然工业生产能力强大,但却缺乏足够的市场来消化其产品。

  华族早已建立起独立且庞大的市场体系,欧洲工业国众多,竞争异常激烈,非洲市场也趋于饱和。

  德意志帝国一直依靠发行债务和军工产业维持经济的高增长,作为其最大债主的华族一旦撤资,危机便如洪水般汹涌而来。​

  为了掩盖内部的经济问题,转移国内矛盾,德意志帝国急需一场战争。而其东边的沙俄,就成为了他们眼中现成的目标。

  这一次,德意志帝国还得到了英国人的支持,因为他们向英国承诺,会开辟对华族的陆地战场。英国人也乐意看到德意志将注意力转到陆地上。

  尼古拉耶维奇这位新沙皇,显然不是德意志帝国的对手。

  在德意志军队的猛烈进攻下,沙俄军队一败涂地,甚至连象征着沙俄荣耀的圣彼得堡都落入敌手。

  无奈之下,沙俄政权被迫转移到东部的喀山。此时的沙俄,如同在风雨中飘摇的孤舟,唯一能指望的救星就是华族。

  尼古拉耶维奇再次放下身段,跑到华族,对董良等人百般讨好,请求华族的支援。​

  华族出于战略考量,最终决定伸出援手。当华族的支援还未抵达时,德意志军队已经兵临莫斯科城下。但随着华族的支援及时赶到,局势开始发生转变。

  在华族军官的精心指导和帮助下,沙俄军队建立起了新的防线。

  他们利用华族援助的先进武器,以及沙俄严寒的冬季,顽强抵抗,逐渐扭转了战场上的颓势。​

  复兴十四年,华族的战车部队在莫斯科城外发挥了关键作用。在激烈的战斗中,他们凭借着强大的火力和机动性,给予德意志军队沉重打击,帮助沙俄成功击败了德意志军队。

  德军被迫向西撤退,沙俄军队则奋起反击。尽管沙俄收复了一些失地,但在这场战争中,他们还是失去了大量的领土,人口更是只剩下不到一千万。

  ​战后,沙俄从一个大国沦为了华族与德意志帝国之间的缓冲地带,同时也成为了华族的附庸。华族与沙俄重新划定边界,获得了乌拉尔山以东的所有土地。

  这一结果,不仅改变了欧亚大陆的政治版图,也进一步巩固了华族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让世界看到了华族的强大实力和深远影响力。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怒海覆清1852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