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置之死地而后生(3)(4)
灵犀无翼2025-07-02 19:332,045

3

  深秋,黄叶纷飞,覆在狼山之上,远远望去,一片粲然。

  踏在枯黄的叶子上,足音窸窣,令人不觉想起生与死的轮回之谜。

  这日,张謇从狼山踏秋而归,当日下午又召开了一次大生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会。

  早在光绪三十一年(1905),张謇就申请将大生纱厂更名为“大生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去岁夏日,在崇明外沙久隆镇开设的大生二厂,也得以正式投产。为避免恶性竞争,张謇还特意呈报商部,取得了设立纱厂的专利权。按照规定,其他商人,在近二十年内,不得在百里之间再设纱厂。

  随后,张謇又在上海召开了大生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的第一次股东会。股东会选举张謇为总理,张詧、郑孝胥等人为董事。就在大会上,张謇提出设立通海实业公司的构想。

  这一次,不少股东都不乐意了。

  要创办通海实业公司,钱从何来?照张謇的打算,是从大生一厂中抽出六十万两公积金。顿时间,股东们的头摇得跟拨浪鼓一般,都寻思道,之前创办的那些企业、公司,本就是盈利、亏损各占其半。如今有何必要再办什么公司?守着大生公司,来个“旱涝保收”便已是美事。

  张謇见无以说服股东们,便调整了方案,准备从历年公积金及当年余利项之下,拨出经费,来作为通海实业公司的股本。

  这么一说,股东们方才达成共识。

  旋后,张謇又把沪账房更名为驻沪事务所,负责为整个大生公司名下的企业融通资金、买卖批售、联络政商两界。

  距离上次召开股东大会,已过去一年了,是时候再召开一次股东会了。

  就在昨日,张謇只要一想到,要关停一个工厂,心里便有些悒悒不乐,大早起来非得去爬狼山冷静一下,再去开股东会。

  这个工厂,正是张謇对此寄予厚望的大兴面厂。

  光绪二十七年(1901),张謇见大生纱厂在生产之时,尚有多余动力,便动了心思,在大生纱厂南侧建了一个大兴面粉厂。

  面厂才投入生产之时,股东、民众对于张謇的巧思,皆是纷纷称赏:利用大生纱厂多余的动力来磨制面粉,实在是妙。

  可惜天不遂人愿,大兴面厂经营不善,数年下来负债竟高达二十七万两。

  应该何去何从?

  张謇陷入矛盾之中。

  再往这个工厂投钱,谁都不乐意;但就此放弃这个本可大有作为的工厂,张謇又觉不甘心……

  终于,就在张謇踏上黄叶满地的狼山之后,他拿定了主意。

  眼前萎黄的枯叶,虽已颓然在地,其实并没有死亡。数日之后,它们又会变为树根的养料,得到新生。待到明年春日,枝头上的绿意,不正是来自落叶的滋养?

  想来,大兴面粉厂亦是如此。

  眼下,它已走入绝境,再耗费财力、物力、心力于此,实无必要。倒不如,先宣布破产,再将机件、厂房作价摊给债权人,和通海实业公司,再行招募新,另外成立一个面粉公司。

  破产、改组、重生,这不也合了那“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道理吗?

  想明白这个关节,张謇再无一丝矛盾心绪,大踏步走进了大生公司。

  后来,张謇应感谢自己的坚持与变通。

  十年之后(民国七年,1918),一个叫上冢司的日人远道而来,见到繁华的工业城镇——唐闸——之时,只觉叹为观止,不由留下了一番赞语:“眺望掩映在几个烟囱之间的直冲云霄的大生纱厂的时钟台时,我们仿佛现在才为宏伟的四周的光景而感到震惊。沿河的一条街,车水马龙,络绎不绝,人来人往,摩肩接踵,异常热闹,河边停泊着数百艘民船装卸着货物。所见这般光景,一切的一切都是在活动着的,又是现代化的……即使说这些都通过张謇表现出来,也是无妨的。工厂中最壮观的是大生纱厂、复新面粉厂和广生油厂这三个工厂……”

  复新面粉厂,便是大兴面粉厂改组、重生之后的工厂。

  4

  入冬之后,天气益发寒冷,被风吹斜的雪粒子,也不时敲打窗牖,想钻进屋里来。

  这几日,张謇裹紧了被子,却始终睡不好觉,半夜里惊坐而起,却又说不出到底梦见了何人何物。莫名的紧张、悒闷,也不知何解。

  直到,十月二十三日一早,先后传来光绪皇帝、慈禧太后崩殂的噩耗……

  “二十一日,光绪崩;二十二日,慈禧崩……”听闻噩耗,张謇一直没有出声,脑中却不断回旋着,这诡异的时间。

  到底是先有皇帝之崩,才有太后之崩;还是太后早知命不久矣,才有皇帝之难?

  书房里的电话,响了一上午。

  来电的友人,几乎和张謇想到一处去了。

  不管此事真相如何,至少有两个疑点未能解释。一者,为何皇帝每日进药,人尽皆知;而太后服药则不许人言?二者,八月间,各省名医入宫,皆称皇帝并无大病,如今怎就撒手而去了呢?

  张謇把自己在书房里关了半日,越想越难过。

  从私人感情来说,张謇本就是光绪的忠臣,否则,当年慈禧囚禁光绪于瀛台之时,张謇便不会请求以刘坤一的名义,进呈《太后训政保护圣身躬疏》。彼时,他真担心慈禧会对光绪不利。这封奏疏,以刘坤一的名义呈报,但那字字句句,皆出自张謇的心声。

  纵然不从私人感情来说,张謇也对光绪的猝亡惋惜非常。如今,正是立宪的关键时刻……

  只是,朝臣都说光绪病死,张謇又能如?这个公道,只怕永远无法讨回了。【注1】

  泪涌于睫,情郁于心,张謇只能为那个大志难伸的九五之尊,写下一阕挽词:八载瀛台住,含辛为国屯。何知天子贵,犹藉庶民伸。疑病颁方剧,遗书作宪真。瞻天更无语,先尽待宣仁。

  【注1】关于光绪之死,时人多有质疑。其后,宣统帝的外文老师庄士敦,在《紫禁城的黄昏》中称,太监下毒的可能性极大。

继续阅读:第二十六章 置之死地而后生(5)(6)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春雨——大国绅商张謇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