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生子当如孙仲谋(1)(2)
灵犀无翼2025-07-02 19:492,142

1

  民国九年(1920),6月里,陈开成顺利分娩,在濠南别业里生下了一个男孩。

  张謇为之取名融武。

  私下里,张謇对吴道愔说:“我也不敢在儿媳面前流露出太多喜色,怕她多心。”

  “怎么说?”

  “我非是重男轻女之辈,但家里总还要儿女皆全,才算好。”

  “不会的。石云也是诗书人家养出的女孩儿,自然明白这个道理。再说,我们俩呀,对两个孙女都极尽呵护、教育,她怎会多心呢?”

  “这倒也是。”张謇颔首道,又左右打量了下,“不过,孝若最近回来得太少了。”

  “他有很多烦心事,但也知你心事多,怕给你这个做爹的添麻烦,都不肯跟你说。”

  “什么事?”张謇拧起眉,又像是自顾自的问,“我有什么事?我能有什么事?”

  “孝若是报喜不报忧的。银行这边,有些小问题,但还不太大。但竞选那边,就不太顺利了。”

  “这个啊……他虽不言,但我也知道一点。”

  2

  原来,张孝若和很多出身不俗的年轻人一样,有心从政——张謇当年也概莫能外。

  他曾说:“在中国的社会,要做事就和官脱离不了关系;他能够帮助你,也能够破坏你;如果民间做事,能得官力帮助,那自然就事半功倍了。”

  对此,张謇也以为如此,就像他自己,本不想再如政坛沾边,但他办实业、兴教育,也未能完全不与政界人世相往来,初办大生纱厂时,若非张之洞、刘坤一的支持,以官股入厂,只怕他的实业救国之梦,会过早夭折。

  张孝若激情饱满,很快写出《南通自治会报告书》,为社会各界所知。梁启超也读到了报告书,对此赞誉有加,还给张謇写信说:“颇有‘生子当如孙仲谋’之感。”

  张謇很是欣慰,当时便展卷写道: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年初,在“湘人治湘”的启示下,“联省自治”的思路蔚然成风。江苏省议会也做出了“苏人治苏”的打算。现如今,国内局势复杂,冲突频发,推崇自治不失为一良策。

  张孝若想要一展抱负,可谓是生逢其时。本来,这个年轻人自信十足地参参与竞选,孰料,省议会内部很快出现了分裂的态势,竟出现了出现了“北张”“南张”之说。

  北张,即以张謇等人为代表;南方,则为张一麐等人为主导。二者各有优势,一占人脉,二占财资。

  相对来说,南张阵营的支持率较高,但近日却传出一些针对张孝若的流言——贿选。

  张孝若矢口否认,力证清白。目前看来,还是有了一些效果,但张孝若却觉得平白受人冤枉,很是不服。

  见张謇流露出了然无心、无所谓的神色,吴道愔半是好奇半是是纳闷:“我不知老爷如何得知的,但你既知孩子不顺,怎的不教教他?”

  “教?怎么教?”张謇盯住吴道愔,“政坛上,他老子我都不是春风得意之人!再说——”

  “什么?”

  张謇便跟吴道愔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位渔人,捕鱼技术堪称一绝,因此得到“渔王”的尊号。很多人都认为,他的三个儿子定能继承他的衣钵,但很遗憾的是,到了渔王年老之时,他却格外苦恼。这只因为,他的儿子们并不擅长捕鱼。他百思不得其解,便向人诉苦说,他从儿子们幼时便教他捕鱼之事,譬如,如何织网更易捕鱼,如何捕捉划船最不会吓跑鱼。渔王把自己积累的经验倾囊相授,哪知他们的捕鱼技术竟连普通渔民的儿子都不如。

  吴道愔听得很投入,张謇有心启发她思考:“夫人,你说,这是为何?”

  思忖一时,吴道愔试着问:“这是因为,渔王没让儿子自己思考、体验?”

  “夫人聪慧!”张謇赞道,“嗯,你先听我讲完。”

  “嗯。”

  “一位路人听了渔王的诉苦后,便问:他‘您一直手把手地教他吗?’渔王说:‘是呀,我教得很尽心很仔细。’路人又问:‘他一直都跟着您学吗?’渔王说:‘对,我怕他出错,怕他走弯路。所以,我一直让他跟着我学。’”路人完全明白了,便给渔王总结道:‘难怪您的儿子技不如人。您的错误太明显不过了。您虽倾囊相授,但只授给了他技术,却没有给他错误的教训。其实,知识是从实践和教训当中来的,缺乏实践和教训,一个人终究不能成大器。”

  闻言,吴道愔也轻声总结道:“实践和教训。”

  “对,错误不打紧,走弯路也不打紧。人不在年轻时走点弯路,老了才走弯路,岂不可怕?况说,其实没有走弯路一说,走过的路都是有价值的。”

  吴道愔掩唇笑道:“老爷是在说你自己么?”

  “夫人就别取笑我啦!以前,我也懊丧得很,觉得前四十年的气力都白花了,后来才悟出,走过的路都不是弯路。你想,我办实业虽然困难,但也有不少支持者,不少信我状元名声的人。对不对?”

  吴道愔心服口服:“老爷所言极是。”

  “这个故事,是杜威先生跟我说的,他管这种教育叫‘试错’。我深觉有理,便说给夫人听听。”

  就在张融武出身的上个月,美国教育家杜威访问中国,专程来南通考察。张謇热情地接待了他,杜威考察了南通的城市建设和学校教育后,发表了题为《教育者之责任》的演讲。

  “原来如此。我还记得,在那篇演讲中,杜威先生说,‘南通者教育之源泉,吾尤望其成为世界教育之中心也。’”杜威发表的演讲,自然是英文的,但经人口译,其中文版本早已传遍南通各界。吴道愔对此印象尤深。

  “是的。夫人记得一字不差。”

  “杜威先生的演时,我虽未在现场,但也很是关注。”吴道愔忽然忆起一事,道,“对了,我记得,几年前,你在南京发表劝业演讲时,不是也有手稿么?那手稿,我怎么找不到了?”

  “回头再找找。那是,那是宣统二年吧?”宣统二年,是1910年。

  “嗯。”

  “我记得,”张謇眯着眼,神思飘飖处,似回到了当日。

继续阅读:第三十六章 生子当如孙仲谋(3)(4)(5)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春雨——大国绅商张謇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