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i本有xian法,于国家甚好。”
当着众位枢臣的面,慈禧对进呈的《ri本xian法》一书,做出如此评价。
众臣大是意外,担心她话中有话,别有深意,不知该如何作答,只得唯唯而应。
张謇也知慈禧并未明确表态,但亦知此事不可操之过急,只让曾明敏等人帮他再印刷一些用于宣传立宪的册子,隔日又在唐闸参加了大达轮步公司的竣工仪式。
建立大达轮步公司,早在张謇的计划之中。
光绪二十六年1900,张謇便与朱葆三合作经营大生轮船公司,既为大生纱厂运输物料,又开航于通州、海门、常熟、上海等地,充任客轮。
岂知,合股经营以来,并未赚到钱。与朱葆三的合作,只得就此作罢。张謇索性自办轮船公司。就在光绪二十九年(1903)五月,张謇便邀请沙元炳,二人募集股本,在唐家闸北川桥设立了大达内河轮船公司。沙元炳随后担任了经理。
当年,沙元炳誓与张謇同进退,后来果然兑现承诺,以侍奉双亲为由辞官回乡,还把书斋改名为“志颐堂”,以表退隐之意。虽曰“退隐”,实则沙元炳却堪称造福一方的乡贤。经年以来,沙元炳与张謇遥相呼应,花费偌多经历兴办实业、教育。
就在张謇决心创办通州师范学校前后,沙元炳受其感召,也打算创办如皋师范学堂。张謇应邀前来如皋商讨,为其谋划。到了光绪二十八年(1902)秋,如皋师范学堂终于正式开学授课。延聘教席之事破费周章。沙元炳最后敲定方案,从ri本聘请了四个教师。
眼见大达内河轮船公司生意兴旺,张謇又与沙元炳在唐家闸筹建天生港大达轮步公司,至于今年夏末,终能投入使用。
竣工仪式结束后,已是黄昏时分。张謇、沙元炳相携站在通源码头边,看着码头上还在运货的轮船,心里俱是无限欢喜。
忽听得沙元炳道:“季直,你说,通源、通靖两座趸船码头,会给我们带来多少生意。”
张謇爽然一笑:“航线一旦辟开,自是络绎不绝,客似云来。”
“嗯,那就拭目以待。”沙元炳道,“对了,我记得,你前日跟我说,你准备向魏总督请设南洋渔政专员。你是怎么想的?”魏总督,说的是两江总督魏光焘。
“这话说来就长了。你知道,先前我去ri本参加了劝业会,看见日人所制的模型上,竟将我国福建诸海口都绘了进去。狼子野心,昭然若揭。彼时,我一直在想,如何才能制止他们侵占我国的制海权。”
沙元炳突然想起一事,便问:“你……回国之后不久,便在吕四海滩办了一个小的的渔业公司,便是为今日做准备?”
“健庵知我。比起旁的事来,此事甚不起眼,并无几人注意到。但你却看出了点名堂。”
“那是因为,我知道季直你不会无缘无故地做一件事。再者,我见你把渔人和渔商攒在一处,又出资出力帮他们改良捕鱼的用具、方法,便猜到你必要走一盘好棋。”
“是不是好棋,走了才知道。健庵,不知你可否留意,西方那些国家,往往在国境处专设兵舰,领海守住了,渔业又能以实业之姿态,守护这方海域。”
见沙元炳沉吟不语,张謇又道:“以我之陋见,发展渔业,有赖于稳定的领海环境;反过来说,划明渔界也利于巩固海权,故此我想二者不可分离而谈。”
“我懂了,简言之,渔业既为国之实业,其涉及之海域,便属本国之领海。”沙元炳蓦地悟了。
“正是如此。我们可以说,渔界之所至,便为海权之所立!”
“季直大才啊!”沙元炳的情绪也被他点燃了,转而却轻叹一声,“不过……领海、海权这等概念,未必能引起朝廷的注意、重视。再者,我国之渔政,也停滞不前,你要想振兴渔业,树立领海权,只怕还得费点心思。”
张謇信眉头一扬,道:“我这不是在奏设渔政专员嘛!但有专管渔政之人,余下的事便好办多了。”
2
呈上奏疏之后,不日便得到商部的批复,允准张謇在江北之地招集商股,自办渔业公司。
张謇颇受鼓舞,连日连夜地制定募股之策,渔业公司管理之法。随后,又找记者刊载《商部头等顾问官张殿撰謇咨呈两江总督魏议创南洋渔业公司文》。
在咨文里,张謇提出了两个要点,一是打算先在江浙两省集股四十五万两股本,成立“南洋渔业总公司”;二是希望朝廷能拨垫官款,购入德国渔轮“万格罗”号。
振兴渔政的风潮,很快便为有识之士所捕捉,浙江镇海富商樊棻对此尤为热心,出资甚巨。就在六月月底,樊棻便以江浙渔业公司总董的身份,邀请张謇作陪,与上海的洋行签订了购买“万格罗号”的合同。
下月中旬,江浙渔业公司将两艘“万格罗号”更名为“福海号”。张謇则忙着与南洋大臣、商部函商渔业公司的监督、盐税等事,又把渔业公司集股的章程改了一遍。
备好了这些事,张謇便放手让总董去干,等待公司正式开办,自己则为大生纱厂分厂的选址做起了打算。
自纱厂开工投产以来,销售额连番高涨。此事不仅让张謇和股东们信心倍增,也令商贾看出了棉纱行业的商机。近日,某位商贾拟在崇明外沙北新镇创办纺织公司的风声,传入了张謇的耳中。
张謇立马召集几个大股东开了一次会。这一商讨,竟发现大家的想法几乎一致:若听客所为而树一敌,不若乘时自立而增一辅。
原来,崇明外沙(今在江苏启东市)位于海门以东,处在长江入海口,以往,大生纱厂每年都能通过这个海口销售三万箱棉纱。若是这位商贾果然在此创办纱厂,毫无疑问,会截去大生纱厂的生意。届时,双方为了生意,免不了闹些矛盾,闹得不痛快。
与其如此,何不如再建一个分厂,早日断去外人的念头?况说,股东们早有开设分厂的想法,而北崇明北沙的棉产量也很高。一旦建成这个分厂,它便能与一厂形成呼应之势,巩固大生纱厂的地位。
拿定主意后,张謇遂向商部奏请建厂之事,没几日便得到了准办的批复。
隐患已除,张謇这才放心几分,也放松了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