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淮河北去炊烟少(1)(2)
灵犀无翼2025-07-02 19:502,177

1

  民国二年,正月刚打头,张謇便闲不住了,催促吴道愔为张孝若整治行装。

  一晃眼,张謇唯一的儿子已经十五岁了。但至发育之龄,男孩个子蹿高,快得像雨后的春笋,没几日便已高出父亲半个头。张謇看着张孝若挺拔的身姿,听得他学习上的“捷报”,满心的欢喜都流出了眼底。

  刚进师范小学附属小学,张孝若还不习惯,有时连功课都未能完成。待到他十三四岁,学业却突飞猛进,做起文章来也是斐然成章矣,传为一时美谈。

  眼下,张孝若年岁又长,张謇须得为再择名校,再觅良师。选来选去,最后定了青岛大学中学部。学校由德国人所办,教学理念颇为先进,但吴道愔认为江南一带便有好学校,不必到往异地求学。张謇跟她讲了好一番道理,才说服了她。

  看上去,张謇很舍得让张孝若外出历练,但快到报名之日,却又比谁都紧张。吴道愔在张孝若房间收拾时,张謇虽未亲自动手,却全程守在一旁,不时插嘴“指点”一番。

  吴道愔、张孝若不禁相顾而笑。

  吴道愔略带调侃之色,笑问儿子:“你看,你爹爹像不像旧时的监工?”

  张孝若不置可否,把一件衫子叠进衣箱,才道:“爹,孩儿自会收拾,您呀,先坐着吧。”“还说不操心呢,我看你比谁都操心。”

  听得吴道愔这么一说,张謇面上讪讪的,但却厚着脸皮说:“今日无事,当当监工又何妨。”

  说话间,吴道愔往他手里塞进一张诗笺,道:“好啦,监工,来看看这首诗,有些年头了。”

  收拾房屋,往往会得到一些意外惊喜。张謇接过这诗笺,一看上面所写之事,忍不住张口大笑:“我道这诗笺掉哪儿去了,原来,夹书里了。”

  但见那诗笺上写着:“生平万事居人后,献岁初春举一雄。大父命名行卷上,家人趁喜踏歌中。亦祈有福身经乱,不分能奇仕作公。及女成丁我周甲,摩挲双鬓照青铜。”

  很显然,这是张謇在张孝若刚出生诗所作之诗。

  那一年,张謇四十六岁了,可说是老来得子,哪能不喜极而泣,感慨丛生的呢?

  张孝若还没见过这首诗,此时见父亲大笑之后,便是半刻沉默,不由好奇地凑过去看。轻轻念完这诗,张孝若已是眼中含泪,牵着张謇的衣袖,道:“爹爹,孩儿会好好读书的。”

  “乖,乖,”张謇摩挲着他的头发,慈祥地说,“爹已入耳顺之年,将来也不知还有多少年月。你年龄不大,但倘若一直留在爹娘身边,是长不大的。你不要怪爹心狠,把你送出去读书。”

  张孝若仰起头,刚哭过的眼睛亮若辰星。他一说话,张謇便觉万千星子照了过来,照得人心中亮堂又欢喜。

  这孩子一字一顿说的是:“爹你放心,我不只要去外地读书,还要去外国念书。”

  男儿志在四方,诚如是也。

  2

  送张孝若读书之后,张謇忙了一通事务,才回到家中。

  甫一回家,便对吴道愔说:“两院议员、省议员,我都辞了。”

  这话正合吴道愔的心意,遂笑答:“辞了好,老爷就是太辛苦了。该歇歇了。”

  张謇摆摆手:“歇是歇不得的。只是不想在这上头虚耗时光。”

  想起他去年岁末辞去盐政一事,吴道愔心下微微一叹,道:“老爷辞盐政职,也是因了这个缘故?”

  说起此事,张謇眸光一黯,道:“各省截盐资军饷,法皆破裂。倒有些令人心冷。”

  “辞了便辞了吧,但你隔些日子,怎么又应了这导淮督办?”吴道愔问,“议员好歹有建言之权,你都干不得,导淮倒是干得了?”

  “夫人有所不知,”张謇说起导淮便来了劲,“有道是‘县官不如现管’,我要直接做这事儿,定能做成。”

  “我岂能不知你?这套话诓不了我。老爷呀,在治水上头由来关心,如今有了机会,自是要好好施展一番的。”

  静默一瞬,张謇方道:“诚然,治水之策,我已是酝酿经年,只恨无用武之地。水利乃是农事之基。农事兴旺,对内可保国权,对外则裨补于外交。不可不重。”【注1】

  言至此,张謇不禁想初涉水利之事。彼时,他在恩师孙云锦幕下,将《复淮水道说》《河防一览》《治河方略》等前人治淮的著作研读了一遍,对“蓄清刷浑”“束水冲沙”等治水之道都了然于胸。

  清光绪十三年(1887),张謇又随孙云锦赴开封就职。期间遭遇黄河肆虐,冲毁郑州东石桥段,淹死人畜无数。张謇被委以重任,主持河工。可惜,河南巡抚倪文蔚并未接受张謇“疏塞并举、乘全河夺流,大治正河,复禹故道”的意见,张謇愤而辞归。

  “老爷心怀亿兆黎民,这是百姓之幸。”吴道愔由衷赞道。

  回想往事,张謇心潮起伏,难以自抑,道:“我已有了方案,过两日,便起草《导淮计划宣告书》……嗯,再附上《治淮规划之概要》。要治淮河,须得标本兼治。必要时,还得筹建水利公司。呵,治水之道,贵乎上下蓄也,彼此统筹,必无划疆而治之水利。譬如,治十里之河者,目光应及百里之外,岂可不统筹兼顾?”

  顿了顿,补充道:“早些吃饭,我还要去一趟军山。”

  “去军山作甚?”

  “博物苑里的测候所太小了,不够用。地势也低。我且去军山勘测一番再说。”

  “地势?地势高,会测得更准么?”

  “此其一。其二……”张謇望向窗外,目光似已飞到了军山之上,“观测到位了,科研也能做起来,百姓便不会再相信那些虚妄之言。天人感应,本就是迷信,不可不破。”

  听了这话,吴道愔不免惊异万分,原以为她所嫁之人是一位绅商,但却不知,他竟已看得那么宽,走得那么远。

  ———————————————————————————————————————

  【注1】在《张謇全集》中,关有关水利建设的文章足有190篇之多。张謇认为,水利建设于国之内政外交、经济建设意义重大。张謇以办实业、兴教育而闻名,实际上他在水利方面的贡献也很卓越,还开创了我国近代水利高等教育的先河(1915年,张謇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培养水利技术人才的高等学府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即今河海大学),著名水利学家宋希尚便尊其为“近代水利导师”。

继续阅读:第三十章 淮河北去炊烟少(3)(4)(5)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春雨——大国绅商张謇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