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封建的年头,其实这不算是件小事,尤其是在王公贵族之间。
因为古语有云,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可南诏王听完孙兰英的话之后却显得很是为难。
一来温月柏是他最信任的重臣,这事儿一旦捅破,温月柏不但会身败名裂,那官也是不可能再当下去了。
可南诏王不想失去温月柏这左膀右臂。
二来此事涉及龙女,那十八年的水渠之期才刚刚开头,要是得罪了龙女,这事儿可能也得砸了。
于是南诏王便有意包庇此事,但孙兰英那里也必须给个交代。
就如孙兰英之前所说,她孙家世世代代为南诏镇守边关,立下数不尽的汗马功劳。
而且她祖上也有皇室血统,即便是南诏王,也不能随便就把这事儿糊弄过去。
南诏王思索许久,做了一个很是愚蠢的决定。
按照礼节法度,温月柏和鱼幼薇那事儿肯定是他们错了,南诏王想着这事儿是怎么也不可能转黑为白,于是他就换了个思路,有意激化孙兰英和龙女的矛盾。
大概就是告诉孙兰英,龙女为南诏国修建水渠大泽,使得百姓免于旱涝之灾。
如此百姓安居乐业,南诏一片繁荣之景,这是天大的恩泽。
意思就是说龙女对南诏国的贡献大于她孙兰英,为了黎民百姓着想,你就委屈一下,别再鼓捣这事了。
孙兰英听后整个人都傻了,心想在南诏国居然有人敢跟我孙家比功绩?
想当初孙家先祖,辅佐着老一辈的南诏王,一路向北横扫其余五诏,是南诏一统六诏的大功臣。
往后孙家世世代代镇守边关,整个南诏国几乎就是靠她孙家撑着。
但面对南诏王公然的偏袒,孙兰英也不好反驳什么。
只是暗下决心,要再建大功,把那龙女比下去,到时候看你还有什么话好说。
而当年年底,很快便有了一个机会。
那时候南诏在吐蕃和大唐王朝之间,基本上是在这两个大国的夹缝里求生存。
彼时南诏站队不明确,同时遭到了吐蕃和大唐王朝的针对,之后南诏王接到一封大唐传来的文书。
大概意思就是大唐有新皇登位,新官上任还三把火呢,皇帝更是如此。
新皇为了树立威信,便要干几件大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解决南蛮地区的边境冲突问题。
大唐王朝仗着国力强盛,便威胁南诏,要他们臣服于大唐之下,欲得安宁需得以后年年进贡,否则唐军可就不客气的打下来了。
南诏王一时间无奈至极,他心里清楚,和大唐军队正面交锋他们的胜算可以说是微乎其微。
可要是服从他们,年年进贡,这笔开销又实在是太大了。
南诏常年被天灾影响,百姓食不果腹,再把粮食省下来拿去进贡,简直是逼死个人。
这便是小国的悲哀。
于是南诏王召集满朝文武,商定此时该如何处理。
群臣也都是犹豫不决,这时孙兰英突然站了出来,说南诏百姓疾苦,这进贡之事还是算了吧。
至于边境问题,她愿为南诏王分忧,只要有她孙兰英在,唐军就别想进犯南诏半步。
孙兰英此言勇气可嘉,但南诏王有些信不过她。
孙家历代的确是击败了不少敌军,可那吐蕃军和唐王的铁骑根本没法比,真要彻底把大唐激怒了,搞不南诏得灭国。
但孙兰英却是以自己的项上人头担保,说这次一定守住边关。
南诏王看出这是自己之前那馊主意起作用了,他本意只是想让孙兰英和龙女较劲,从而使其更加勤恳的为他卖命,却没想到孙兰英竟如此偏激。
奈何孙兰英脾气太过倔强,最后南诏王也拿她没办法,只得勉强冒了这个险。
于是这年年底,孙兰英就重披战甲,朝着边疆去了。
南诏王也给唐王回了信,说了不愿进贡的事。
果不其然,唐王大怒,当即派武将挥兵南下。
前线的孙兰见到唐军的铁甲,一时间也很是惊骇,看来这大唐王朝的强盛真不是吹出来的。
但她却是丝毫不惧,带着部下奋勇杀敌,似乎借此把心中的那口怨气全都发泄了出来。
此后孙兰英还真就把唐军给打退了,不过他们也是惨胜。
前线大捷的消息传回皇宫,南诏王欣喜不已,当即要犒赏三军,迎接孙兰英凯旋。
如此,孙兰英之功劳真是能压过龙女鱼幼薇了,南诏王无话可说了,便私下找到温月柏,跟他商谈此事。
南诏王虽有意要偏向孙兰英,但温月柏在妻子上阵期间,和龙女的感情却是更进一步。
此时温月柏甚至都不再掩饰了,直接跟南诏王挑明了说,即便身败名裂,他也不愿和鱼幼薇分开。
另外他还说自己也不想伤害孙兰英,求南诏王在中间开导,让两人好聚好散。
南诏王一下子懵了,他实在没想到一向以仁礼至上的温月柏会说出这种话,一时无奈至极。
皆因他这皇帝太过平庸无能,南诏国的稳定全靠温月柏和孙兰英一文一武给撑着,他是哪方也不想得罪。
最后就干脆跟孙兰英说了,我可以给你个公道,只要你一句话,我就将你丈夫的事儿公布天下,到时候他必然身败名裂。
孙兰英暗骂南诏王无耻,她要真的只是想要把这事捅开,何须你这皇帝帮忙。
但看这平庸的皇帝是真的没办法了,她也不想毁了自己的丈夫,闹个鱼死网破,只得再次选择了忍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