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以八路军为榜样
李幺傻2023-06-28 10:105,330

  

  和孙蔚如一样,赵寿山同样和共产党军队渊源很深,他的军队很早就与共产党有联系。

  1938年8月,经历了永济血战的三十一军团伤亡惨重,而补充兵员,也多是从黄河西岸的陕西补充。这一点,和桂军很相似。我在采访桂军老兵的时候,他们说,那时候,不论部队伤亡有多大,都要从广西补充兵员,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往往一个连排里,都是同一个村庄的战士,所以打仗的时候众志成城,作风强悍。陕西军也是这样。

  补充的新兵需要培训,需要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有人就给孙蔚如建议,让八路军进入三十一军团当老师,八路军纪律严明,作风顽强,连战连捷,战术得法,如果三十一军团能够学到八路军的战法,得到政治思想工作的真传,部队的战斗力将会大大提高。

  孙蔚如欣然同意。

  孙蔚如同意的原因是,早在一年前,八路军就帮助赵寿山的十七师整军,让十七师的面貌焕然一新。孙蔚如相信,八路军也会把三十一军团锤炼成一支钢铁之师。

  全面抗战刚刚开始,赵寿山就带着十七师奔赴了抗日前线,在河北战场和山西战场与日军艰苦鏖战,他们连续作战数月,兵员大为减少,又得不到补充,最后一战中,因为没有弹药,部队用石头与冲上阵地的日军拼杀。十七师刚刚开赴战场时,是满员的万人,而经过多月激战,仅剩2700人。

  即使这样,十七师仍然没有乱,交替掩护向后撤退。在从保定到太原的撤退中,国民党军队22个师都是一败涂地,唯有赵寿山的第十七师成建制撤离。1940年,在重庆召开的一次军事会议上,总参谋长何应钦听说了当年山西战场的情景,就问赵寿山为什么十七师败而不乱,赵寿山回答说:“进攻的时候,我冲在最前面,撤退的时候,我走在最后面。”何应钦大为感动,对身边人说:“我军所有师长都能这样做,何愁日军不能歼灭!”

  山西战场上的战事告一段落后,十七师补充新兵,战斗力大打折扣,赵寿山秘密派参谋来到太原城,见到了周恩来。周恩来指示十七师留在敌后打游击,壮大力量。于是,赵寿山带着十七师来到了八路军防区的离石县碛口镇进行整训。

  当时的十七师装备极差,缺衣少食,八路军战士从自己身上脱下了500套棉衣,送给十七师,当地群众带上布鞋、食品慰问十七师官兵,党中央还先后派遣南汉宸、程子华、续范亭前来看望,让十七师深受感动。

  十七师的地下党组织,结合八路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提出了“三大禁令四大口号”。三大禁令是:禁吸大烟、禁止赌博、禁止嫖娼,四大口号是:自觉纪律、自我教育、经济公开、人事公开。

  民国时代,抽大烟是一些部队的必修课,比如黔军,当年对黔军的称呼是双枪将,是说他们上阵的时候,一定会带着两杆枪,一杆是步枪,另一杆是烟枪。抽着大烟的部队,能有多大的战斗力?桂军禁烟,禁出了中国数一数二的钢军,黔军不禁烟,战斗力就处于全军末流。当时有顺口溜这样说:“黔军滇军两只羊,湘军就是一头狼,广西猴子是桂军,猛如老虎恶如狼。”

  旧军阀的军队里,除了抽大烟,赌博和玩女人也是主要内容。在很多历史资料中,都有这方面的记载。

  当时,国民党军队的纪律,是依靠高压和棍棒来维系的。孙蔚如东渡黄河的前夕,在陕西省朝邑县的黄河渡口就看到下级军官在用皮带打两个逃兵。孙蔚如厉声制止,让他们拿起枪支,走上了抗日战场。结果,他们英勇杀敌,壮烈殉国。中共中央党校教授杨圣清也曾经说过,他小时候,在他的家乡,山西省中条山夏县的一个村庄里,他亲眼看到国民党军队长官用棍棒殴打两个逃兵,把棍棒都打断了,两个逃兵被打死,埋在了村外的土坑里。第二天,杨圣清再经过土坑的时候,看到两个逃兵的尸体已经被野狗刨出来吃掉了。

  在那时候的国民党军队里,惩罚士兵的方式很多,主要有关禁闭、殴打、羞辱,甚至杀头。下级必须绝对服从上级,上级为所欲为,下级噤若寒蝉,上级是奴隶主,下级就是奴隶,上级对下级具有生杀予夺的大权,而下级在上级面前毫无人格可言。十七师提出了“自我教育”,废除打骂制度,就调动了所有人遵守纪律的自觉性,

  提高了士兵的地位,官兵平等,如果违反纪律,则一视同仁。

  “自我教育”,则更是一个突破,让将士们认识到了为什么打仗,为谁打仗的问题。官兵们有了民族荣誉感和保家卫国的观念,部队的战斗力自然也就提高了。

  在旧军队里,吃空饷和克扣粮饷是家常便饭,士兵们饿得前胸贴着后背,而当官的在银行存着巨款,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经济不公开。在旧军队里,拉帮结派非常严重,任人唯亲,排除异己,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人事不公开。十七师要求“经济公开,人事公开”,成立了“士兵经济委员会”,监督伙食粮饱,当日公布,当月结算,超支下月弥补,结余大家平分。而在选拔人事方面,大家评选,论功奖赏。正因为十七师参照八路军的经验,进行了这一系列改革,所以纪律严明,情绪高涨,精神振奋,团结一致,成为了像八路军那样的一支极富战斗力的部队。

  后来“三大纪律四大口号”又改成了“不嫖、不吸、不赌”和“不扣饷、不压级、不扰民、不遭民”,增加了如何和老百姓相处。

  十七师隶属于三十八军,三十八军的前身是十七路军。十七路军的创始人杨虎城,出身于农民家庭,对老百姓有着深厚的感情。杨虎城做了西安行营主任后,将家从陕西蒲城搬到了陕西三原。我在三原东里堡采访的时候,听到很多老人说,当年杨虎城回家中距离很远就下车,步行进村,见到村中所有长辈都笑脸问候,返回西安的时候,也是步行出村,在距离村庄很远的地方才上车。这说明了什么?说明杨虎城将军对老百姓的尊重。

  中条山中的百姓则说,十七路军驻守中条山的时候,他们经常利用战斗间歇给老百姓干农活,播种收割,挑水扫院,而且救济抉困,举办识字夜校,兴办学堂,教唱抗战歌曲。那时候,十七路军的防区里能够做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解放后,当地人看到电影中放映的八路军帮助百姓劳动的时候,他们说:“十七路军也是这样。”

  中条山中的老百姓,至今还把陕西军叫做十七路军。其实,十七路军在西安事变后,番号就被取消,先后改为了三十八军、三十一军团、第四集团军。

  那时候,中条山中老百姓的生活非常贫穷,尤其是到了三四月份,更是青黄不接。每年这时候,赵寿山让每位士兵从自己的口粮中,每天省下一两粮,周济百姓。我在中条山采访的时候,很多老人流着眼泪说:“这样好的军队,打着灯笼都难找。”

  还有一些老人,至今还把十七路军当成了八路军。

  其实,赵寿山的十七师,很早就与八路军建立了密切的联系。

  1937年1月,赵寿山担任了十七师师长,就派人到上海找到党组织,要求派干部到十七师协助工作。1938年春,赵寿山在山西前线,秘密来到延安,见到了毛泽东,也当面要求毛泽东派干部来十七师改造部队。

  与此同时,共产党选派了一批得力干将到十七师,帮助赵寿山锤炼这支队伍。这些人分别是:山西省委潘自力介绍的申敬之,北方局安子文介绍的杨晓初和孔祥祯,北方局南汉宸介绍的崔仲远和庞志杰、杨明轩等,他们都分别在十七师担任要职。

  有这样一批重要的共产党员在赵寿山身边工作,形成了一个浓厚的联共抗日的氛围,这些人向十七师官兵宣传共产党的抗日政策,讲解游击战术,有的甚至直接指挥作战,他们是赵寿山可靠得力的军事骨干和高级幕僚,保证了十七师严明的纪律性和坚强的战斗力。

  1938年冬季,永济战役结束后,赵寿山接受了这批地下党员的建议,在平陆县圣人涧镇的茅津渡举办了干部培训班。茅津渡是一处黄河渡口,它和黄河的另一处渡口风陵渡同样有名。风陵渡是山西通往陕西的渡口,黄河对岸就是陕西潼关;茅津渡是山西通往河南的渡口,黄河对岸就是河南三门峡。

  这时候,赵寿山是三十八军军长,他亲自兼任干部培训班主任,而孔从洲担任副主任,共产党员孔祥祯担任教育主任。

  永济战役后,孔从洲的警备第二旅改编为独立四卜六旅,划归赵寿山指挥。

  干部培训班,设有军官班,轮流培训三十八军现任军官,学生队又叫教导队,培训新干部;军士班轮训班长。另外,还有军需队、军医队、通信队,专门培养各种技术人才。每期两个月。

  干训班的课程内容,除了军事知识外,还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日军侵华史》《国际国内形势》《三大禁令四大口号》等,而教官则包括上面所写到的共产党员。

  后来,据统计,在抗战中,赵寿山的干部培训班培养出了1500名高素质的干部,其中有共产党员500名,这些人成为了三十八军的中坚力量和军事骨干。

  一些当事人的回忆录这样记述赵寿山:他自从茅津渡训练班开学后,即由军部搬到了茅津渡干训班,几乎所有的政治学习和军事课程,他都亲自参加,还对

  每个学员进行个别谈话,了解他们的家庭、身世和思想状况。对300名教导队的新生,他都能随口叫出姓名,更何况军官班的学生。

  当年的《扫荡报》也对赵寿山的生活作风进行了详尽的报道:

  赵军长提出了三大禁令、四大口号,他自己首先极为严格地执行着。

  他在生活中严格与士兵同甘苦,吃一样的糠菜馒头,穿一样的灰布军装。

  而那时候,能够位居军长的,都是呢子将军服,饮食也有特殊供应。但是,贵为军长的赵寿山,和士兵同甘共苦,而且每逢冲锋,都冲在前面,每逢撤退,都走在后面,跟着这样的军长干,士兵们能不卖命吗?

  《平陆文史资料》中写道:

  上中条山后,赵寿山不但要求士兵严守纪律,秋毫无犯,而且要部队关心群众生活,为百姓解决困难。有时候,日军把山口封锁了,他就组织部队去山外购回粮食,帮助群众渡过难关。他还让部队帮助群众恢复了因为战火而停办的72所学校,让孩子们能够上学……

  毛泽东说:“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正因为赵寿山的部队能够在中条山中,和百姓打成一片,团结一致,才使得日军一次次进攻和扫荡都以失败而告终。

  茅津渡培训班中,有一门课程是关于游击战的,而这门功课的老师,则是邀请的八路军。八路军指战员用他的切身经历,讲述了如何开展游击战,如何能够在处于劣势的情况下,有效地打击和消灭敌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运用游击战的国家,遍及亚洲和欧洲30多个国家,但是,运用最成功的是中国的八路军。那些国家只是把游击战当成了小的战术在战场上使用,比如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的阻击队,南斯拉夫丛林中的游击队员,然而,只有中国才把游击战上升到了战略的高度,让敌后战场变成了汪洋大海,让日军陷入广泛的游击战中难以自拔。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甚至人类战争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正是因为敌后战场广泛的游击战和正面战场的阵地战相结合,才取得了中国战场的胜利。

  《孔从洲回忆录》也详细写到了当年和八路军合作的事情。

  十七师自从进入晋东南以后,就在第二战区东路军朱德、彭德怀的直接指挥下,开展游击战争,整训部队。那时候,朱德是第二战区东路军总指挥。

  时任独立第四十六旅旅长的孔从洲写道:在独立四十六旅常唱的革命歌曲中,除了《义勇军进行曲》《大刀歌》《游击队歌》《黄河谣》等之外,我还让我的秘书共产党员何寓础编写了两首歌曲:《爱老百姓歌》和《独立第四十六旅旅歌》。《爱老百姓歌》开头是这样的:

  我们爱百姓,不能去打骂。

  他们的东西,丝毫不许拿。

  只有那爱惜,没有糟蹋。

  要借先交涉,用毕就还,坏了赔偿。

  哎,爱百姓就是爱自己。

  《独立第四十六旅旅歌》中有这样的歌词:

  生为中华,死为中华,

  拿起革命的武器,

  誓与日寇战斗到底。

  我们不杀侵略强盗,

  就会死在强盗手里。

  杀敌!杀敌!

  血战永济八昼夜,

  杀得敌人心胆寒。

  中条山上烽烟飘,

  抗日军人逞英豪。

  时至今日,我们阅读这些言简意赅而意蕴深远的歌词,还有一种温暖和激昂并存的感觉。

  孔从洲写道:“通过以八路军为榜样进行的新式训军,让部队的战斗力得到显著提高,全旅官兵的面貌焕然一新,很多官兵思想进步,苗壮成长,连队里朝气蓬勃,斗志昂扬,到处可以听到抗战的歌声,军民关系也有了进一步的改善。”

  我在中条山采访的时候,还听到一位老人唱《三十八军军歌》,它的歌词是这样的:

  三十八军,三十八军,

  我们是铁的三十八军。

  我们在雪花山上,

  血花染红了我们的刀枪;

  我们在乏驴岭上,

  日军的尸体塞满了战场。

  井陉车站夺火炮,

  高平关外截车辆;

  磧口整军振旗鼓,

  茅津千训威名扬。

  这是神圣的战争,光荣的战争,

  最后定把日寇彻底埋葬。

  老人们说,这首歌曲那时候经常能够听到,士兵们出操、吃饭、行军的时候,总会唱起,时间长了,小孩子们也学会了唱。后来,三十八军调到了河南,他们有事没事还会在一起唱这首歌。

  这首歌,写尽了三十八军的光荣和辉煌,每次唱起来,都让人感到热血沸腾。

  这段时间,日军没有大的行动,防守中条山的中国军队都在加紧练兵,严阵以待。谁都知道,这是大战前的寂静。

  1938年11月,孙蔚如的三十一军团又改编为第四集团军,所辖部队,除了以前赵寿山的三十八军和李兴中的九十六军外,还增加了李家钰的四十七军。总司令为孙蔚如,副司令为李家钰。

  李家钰,川军名将,是从班排长一步步升为军长的农家子弟。全面抗战爆发,川军开赴前线,临出川时,李家钰作诗一首明志:

  男儿仗剑出四川,

  不灭倭寇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间都处是青山。

  之后,李家枉率四十七军18000人,草鞋单衣,步枪大刀,步行4000公里,抵达晋东南抗日前线,与日寇殊死拼杀。当时,因为四十七军与八路军防线交叉,李家钰也曾邀请刘伯承给四十七军讲述游击战战术,还派遣多人去八路军中学习游击战。

  李家链在第四集团军中担任副司令仅有一年左右,便升为三十六集团军总司令。1944年,面对日军进攻,李家钰主动殿后,掩护友军撤退,不幸牺牲。

  二战时期,中国有两个集团军司令牺牲在抗日战场上,一个是张自忠,一个是李家钰。

  

继续阅读:第三节 看看这些二鬼子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十万男儿血:中条山保卫战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