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不要随便评价别人的人生
林宛央2021-12-15 14:5614,590

  不稳定和稳定,死拼和甘于平凡,只是一种方式对另一种生活方式,没有哪一种应该有爆棚的优越感。

  出去看看世界,就是更新自己的契机

  最近这一年,一直在体验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自从去年辞职做了自由职业者之后,每隔一段时间,我都会去一个新的城市,在那里住上两周,不单单是去旅行,最重要的是踏踏实实地去体验当地人的生活。

  我花了一年时间,从南走到北;和一群潜水爱好者体验潜水;也跟着几个朋友从四川出发,骑行至西藏;后来到了华山,当地人说,你一定要感受一下夜爬华山,在最黑暗的时刻,等待黎明将至,于是我就真的爬了一晚上的山;去了厦门之后,也和本地的年轻人一样,挑上风和日丽的一天,在环岛路上吹着海风,骑着自行车。

  每去一个城市,我都会切换一种生活方式。

  这些城市之中,有的节奏很快,比如北京、上海,行人步履匆匆,约人见面都是在工作中抽出那么一点时间,常常会让人想起张爱玲的那一句:“在这夸张的城里,就是栽个跟头,只怕也比别处痛些。”

  但也有些节奏很慢,比如成都、长沙、西安、三亚等等,在这些地方,仿佛只要有了陪伴你的人以及喜欢的食物,其他的都不重要,安逸得极容易让人记起童年那悠长的假期。

  基本上,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气质,而这些气质又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你。

  我一直和朋友说,最近这一年,是我变化最大的一年,倒不是因为工作上的重大调整,而是这一年的旅居生活,让我越来越相信世界绝对不止你眼前所能看到的这一小片天地。

  年轻时,多去看看世界,你会发现自己越来越不一样。

  对我而言,最重要的是视野越来越开阔。

  因为每到一个新的地方,你都会接触到新的人群,这些新的人群对待生活的方式,可能和你是不相同,甚至是完全相反的。

  三毛曾经这样形容过她初到撒哈拉沙漠的感受:“一种极度的文化惊骇。”

  她写过《芳邻》《娃娃新娘》等很多刚到撒哈拉沙漠时和当地人相处的故事,那种完全突破了自己认知极限的生活方式和观念,曾经让三毛后悔过、害怕过。

  然而后来,当真正在这里住下来,用一颗更开阔的心去接纳这个全新的世界之后,三毛开始渐渐改变,所以后来才有了《悬壶济世》《荒山之夜》《中国饭店》那么多潇洒的文章。

  撒哈拉影响了三毛的一生。

  撒哈拉之前,三毛是苍白的、忧郁的、迷惘的,个性很消极;撒哈拉之后,三毛的风格就变成了健康、豁达、洒脱不羁。

  她在一次采访中说:“在撒哈拉定居下来后,几乎抛弃了过去的一切,我成为他们中的一分子,个性里逐渐掺杂他们的个性,不可理喻的习俗成为自然的事。撒哈拉人是很幸福的一群人,他们从不抱怨,也许知道时局,但不关心,无所谓名,也无所谓利。”

  三毛在沙漠里学到的最大一门功课就是“淡泊”,她身上那种悲天悯人、对世事尽可能原谅的情怀,正是受了撒哈拉之广袤的影响。

  三毛一直爱旅居,短短十年,遍历大半个地球,原因她自己说过:“我不爱景,但爱人。”

  是的,多去看看世界,最重要的从来不是去看景,而是在人群中更了解生活的意义,从而不断地更新自己,这就是我所谓的眼界。

  可当一个人困囿于眼前的一尺见方,他得到的是什么?

  偏执,以及自以为是。

  他不能理解,为什么这世界有人和他不一样,他把别人的不同,当作是不对的,或者偏离主流的,本能地排斥着那些不同于自己的生活方式,终于,他的世界越来越小,连好奇心也逐渐丧失。

  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我一直以为,看一个人是不是足够有眼界,就看他如何对待一个和自己价值观不相同的人。是尊重理解,尝试着去接纳,还是用自己封闭的眼光,直接否定。

  而看一个人仍然年轻,还是早已老去,看的不是容貌,而是那颗心,是否仍对世界保持着好奇,又是否还保留一丝纯真。

  但一个看过了世界的人,绝对不会永远活在一种价值观里,他们不会嘲笑那些经济落后的地方,而是转而用更多元的价值观,去欣赏他们对生活的淳朴之态;他们也不会过分迷恋那些世俗的成功,因为他们见过不同的城市、不同的人群,更明白金钱不是唯一的追求。

  所以啊,趁年轻,多去看看这个世界。

  你会遇见很多大欢喜、小悲伤,在人山人海中,不断重塑自己的价值观。

  这个世界有无数的可能性,不是隐藏在网络里就能想象的,如果你不出去走走,你永远不知道,曾经的自己是多么狭隘。

  那么你很轻易就会活成别人期待的样子,一路遗失那个独特的自己。而当你见过各种各样的人群,拥有了不同的价值观,你会知道,那个和别人不一样的自己,是美好的,是正常的,是值得善待的。

  三毛、张爱玲始终特立独行,就是因为她们心中住着大海和星辰,所以她们的脚步更有底气。

  三毛在《雨季不再来》里这样写:“过去被我轻视的人和物,在十年后,我没了那种想法,我也慢慢减淡了对英雄的崇拜。我看一沙,我看一花,我看每一个平凡的人,在这些事情的深处,才明白悟出了真正的伟大和永恒。”

  真正的永恒,不是不变,而是变。变得更包容,更多元,更广袤。

  人,是可以改变的,只是每个人都需要契机,而多看看世界,就是那个最易得的契机。

  什么才叫伟大的人生?不是挣多少钱,也不是爱多少人,而是不断地更新自己,找到自我,然后融合到你所能达到的不同境界中去。

  世界再大,大不过一盘番茄炒蛋

  看过一组H5广告《世界再大,大不过一盘番茄炒蛋》,内容很简单,却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

  一个刚到美国留学的男孩子,打算在聚会上做一盘番茄炒蛋招待朋友,以更好地融入新环境。可是,自己什么都不会,于是发微信向妈妈求助。

  妈妈发来语音教程,他按照妈妈的语音去操作,然而语音嘈杂,因为爸爸一直在插话,两个人抢着教儿子做菜(这个细节,我觉得超感动,我爸我妈每次也这样,总是抢着想和我们说话)。

  再加上朋友们又都纷纷发来语音,问他是不是做好了菜,这个男生就不耐烦了,给自己老妈甩去一条语音:“妈,你这发的什么东西啊,我听不清楚,你这不行。”

  没过一会儿,妈妈发来视频,视频里妈妈亲自下厨,现做了一盘番茄炒蛋详细解说了制作过程。

  男生在视频教程的帮助下,完成了番茄炒蛋,并得到了朋友们的一致称赞。然后,其中有个人得知他来自中国,闲闲问了一句:“中国和美国的时差是多少?”

  男生回答说:“十二个小时。”

  这时候他才意识到,当他于美国时间16:00为了一盘番茄炒蛋向妈妈求助的时候,中国时间才凌晨4:00。

  字幕此时给出爸妈的心声:“想留你在身边,更想你拥有全世界。你的世界,大于全世界。”

  我哭了,因为几乎一模一样的话,我妈也曾这么对我说过。

  当年大学毕业,离开父母到一个新的城市打拼,虽然没有像视频中那个男生一样,漂洋过海。但我妈在我离开家的第一个月,几乎就没睡过踏实觉。

  有一次早上接到她的电话,她提醒我穿厚一点,说是家里下雨了,怕我这里也开始冷起来。我用微信和我弟闲聊,无意中问起家里是不是雨下得很大,我弟愣了一下说:“没下雨啊?”

  后来我才知道,那天不过是深夜两三点钟落了一点点雨,而她,担心自己远在千里之外的女儿,所以一夜无眠。

  这世上有一种爱是:你问她昨夜睡得好不好。她回答说:昨夜风疏雨骤。那句好不好不忍再问。

  那一段时间,她给我打电话打得特别频繁,工作上事情多,压力大,我常常会很烦,在电话里抱怨她:“你如果那么不放心,干脆就让我什么也不做,天天留在你身边得了。”

  她却说:“很想把你留在身边,却又怕耽误了你的前程。父母的世界是儿女,儿女的世界却很大。所以,最重要还是你们过得好。”

  世界再大,大不过一盘番茄炒蛋,说的不是儿女,而是父母。

  你可能永远想不到,你那相爱了一辈子的父母,会为给你做一盘番茄炒蛋而吵翻天。

  最近,因为我姐出月子回娘家,我也回了老家,陪爸妈住一段。昨晚,我姐说想吃番茄炒蛋,我妈就赶紧进厨房去做。

  端上来的时候,我吃了一口,然后开玩笑说:“妈妈,你做的番茄炒蛋,蛋是蛋,番茄是番茄。”

  我爸听到,看了一眼那盘番茄炒蛋,便开始埋怨我妈做饭偷懒,总是把蛋炒熟了,把番茄往里一倒了事。

  他担心我们吃不好,所以一边数落我妈,一边非要起身重新去做。

  好像一直以来,他们的争吵都是围绕我们。

  我爸总嫌我妈这个做不好那个做不好,但说到底,是怕我们不好;我妈总嫌我爸不懂得和我们好好沟通,埋怨他脾气不好,其实怕的仍然是我们不好。

  他们会因为一盘番茄炒蛋的味道而互相埋怨,也会因为声音太大打扰了我们休息而彼此指责,永远都是一些小得不能再小的事情,只不过因为和儿女有关,就成了天大的事情。

  而这,我相信不仅仅只是我的家庭写照。

  这个广告刷屏的当天,我采访了自己身边的一些好友,试图找到比番茄炒蛋更让人动容的答案。

  我得到这些故事。

  Amy:我爸是个独生子,一辈子娇生惯养,却在我孩子出生的那段时间里,因为心疼我,在大冬天里洗了上百块尿布,一双手都生了冻疮。世界再大,也大不过一个父亲对女儿的爱。

  MOMO:过年回家,提前打电话和我妈说想吃饺子。回家的时候发现厨房里有各种各样的馅料,我妈说,担心我这几年口味有变化,所以多准备了一些……世界再大,也大不过被我妈包进饺子里的那一点馅料吧。

  ……

  我,回头看看自己的老爸,他在厨房里认真做菜的样子,就好像,那一刻,世界再大,也大不过女儿想要的一盘番茄炒蛋。

  可是,身为女儿,我也不得不承认:那盘比世界还大的番茄炒蛋,纵然让我感动,却成不了我的全世界。

  当我奔赴在未知的茫茫路途,那盘番茄炒蛋,是最温暖的底色,也是最容易被我忽略的角落。很多时候,一些梦想,一些爱情,甚至仅仅是他们的老去所带来的代沟,都能让我把这盘番茄炒蛋端到一边,直至凉掉。

  父母与子女这一生,前者总觉得自己有所亏欠,后者一直在亏欠。

  想起龙应台在《目送》里,这样描述她和儿子的关系:

  “十六岁,他到美国做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

  “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忽不见。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父母与子女这一生,父母一直在试图靠近子女,而子女却一直在告别父母。

  一个朋友告诉我说:“从儿子三岁上幼儿园那一年起,他就已经开始远离我们。属于孩子和父母的最贴心时光,停留在他没有新世界、只有妈妈的前三年,所以要珍惜。”

  然后,我回忆自己的这三十年,纵然满心愧疚,也不得不承认,事实的确如此:从生下我那一天起,我成了我妈的全世界,可从我直立行走的那一天起,我的世界,注定了越来越大,而父母越来越小,变成渺小的一个圆点。

  而比这更让人难过的是,渐渐地,他们认命,不再试图靠近你。

  目送儿女背影的龙应台同样目送父亲的背影,那背影却是另一种情形:

  “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米。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年轻的时候,是不懂这一句“不必追”的,但现在,终于明白:父母与子女这场关系中,最孤独的永远是父母。

  所谓孤独,就是有的话无人可说

  那天,和老公一起开车回老家,途中,又接了一个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

  因为放假,没有工作在身,我俩都觉得特别放松,一路上聊得兴致勃勃。从高中时代彼此出过的糗,聊到了大学时代两个人一起逛过的街,以及某家很有特色的小吃店,再接着就聊到了现在,说起这些年两个人旅行走过的地方、遇见的人。

  坐在后座的朋友看我俩聊个没完,叹了一口气。

  我问:“怎么了?是不是我俩话太多,影响你休息。”

  他摇摇头说:“不是,是突然觉得,很羡慕你们如此聊得来,我和我老婆几乎已经没什么交流。”

  朋友近几年工作很忙,三十岁左右的年纪,正处在事业的上升期,所以加班、出差都是常有的事情。

  他老婆前年生了孩子后就辞职在家。从此以后,两个人的婚姻状况就变成了:他出门上班时,老婆和孩子还在睡觉;他下了班回家时,老婆已经开始哄孩子睡觉。

  偶尔有那么几次,他工作上遇到烦心事,很想和老婆聊一聊,但是刚一开口,老婆却说:“我累了,早点睡吧。”

  渐渐地,两人无话可说。

  从最初想说却彼此没给机会,到后来有机会但谁也不想开口。

  他也理解老婆,带孩子就是极其辛苦的一件事情,但他也终于在婚姻里开始感到孤独。

  他说:“你们知道吗?以前听歌里唱‘坐着摇椅,慢慢聊’,说这算什么浪漫,现在光是能聊到一起这件看起来小到不能再小的事情,却变成了我最深的渴望。”

  你有这样的渴望吗?你有因为在婚姻里无话可说而感到孤独吗?

  过年老朋友聚会的时候,也许是喝多了,借着酒劲儿,大家都说了很多心里话。其中有一人问:“你在婚姻里最绝望的一刻是什么?”

  另一个已经在婚姻中走过八个年头的朋友回答:“不过就是,在某个深夜,忽觉人生清苦,看到躺在身边的人,拥住他,想说一两句话。他抬了抬手,扫开我的臂膀,骂咧咧地说,‘烦不烦,让不让人睡觉了。’”

  漫天星辰,月落乌啼,灯火明灭,人声沉寂,孤独得可怕。

  只此一句话,满桌无言,大家都端起酒杯。

  你以为婚姻里最可怕的是没钱吗?你以为婚姻里最让人绝望的是吵架吗?不,婚姻里最让人难以忍受的是:我们日日相对,夜夜同眠,可却做了最熟悉的陌生人,你不懂我在说什么,我也走不进你的心里去。

  亦舒在《曾经深爱过》里写过一对夫妻。

  结婚十年的某天,丈夫出差归来,发现妻子不在家,一开始以为她是去朋友家里,数天未归,才觉事情严重,请来做私家侦探的朋友帮忙。

  侦探不过在两人家里待了数小时又和丈夫聊了几句,就判断妻子乃是离家出走。

  丈夫自然不信,因为他自己找不到妻子离家的原因。

  “我们并没有吵架,她也没有表示过什么不满。我们一直是一对模范夫妻,两个成熟与独立的人因爱情结合在一起,她有她的事业,我有我的事业,在必要时又可以互相扶持。这样理想的关系,毛病出在哪里?”

  毛病出在:他们的确不吵架,但他们早就无话可说。

  丈夫完全不了解妻子的爱好,也不了解妻子的需求,在侦探给他的关于妻子的100项测试里,他连最基本的,比如她的生日、她喜欢的颜色、她心爱的食物、她是否有阅读习惯,全部一无所知。

  而这些,完完全全作为外人的侦探不过是多注意了一下家里的环境,观察了妻子的起居室,就已经搞清楚,可见丈夫对妻子的忽视,已经到了什么地步。

  直到妻子决定再也不回来,他才意识到原来两个人早已不是那种可以坐在一起商讨青菜肉类价格的夫妻。

  没有出轨,没有背叛,没有婆媳矛盾,也没有经济上的窘迫,两个曾经深爱过的人,最终因为在婚姻里的“无聊”,而走到了尽头。

  有时候我们总以为鸡毛蒜皮是对婚姻最大的伤害,后来才明白“无聊”才是婚姻最大的威胁。

  而,什么是“无聊”呢?

  我喜欢尼采的这段话:“婚姻生活犹如长期的对话——当你要迈进婚姻生活时,一定要先这样反问自己——你是否能和这位女子在白头偕老时,仍谈笑风生?婚姻生活的其余一切,都是短暂的,在一起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在对话中度过的。”

  没的聊,就是无聊。

  其实,在婚姻中,我不是一个脾气特别好的人,常常三言两语,就忍不住和对方吵起来。吵得最厉害的时候,我也曾问过我妈:“你难道就不担心我们会吵散了?”

  我妈却说:“你俩话那么多,不会分开的。”

  以前我不懂,现在我懂了,两个人吵吵闹闹其实是没关系的,那代表着对方说的每一句话你都在听,你还在意,所以你们还吵得起来。

  这就是为什么,三句话斗起嘴的欢喜冤家不会分手,而终日枯坐、话不投机的夫妻终究挨不过岁月。

  因为前者的生活充满了烟火气,而后者的生活,却是无尽孤独。

  我们终其一生,是为了找一个可以缓释我们孤独的人,我们以为婚姻是陪伴,是慰藉,是两个流浪的灵魂因为相遇而不再孤独,所以我们走入婚姻。

  但如果,我们选择了一个不能聊到一起的人,那我们就选择了成倍的孤独,可这世上,又有几个人能忍受“没人懂我”的孤独呢?

  这就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把“聊得来”作为婚姻的必选项。

  每个人都是有表达欲的。

  赵又廷和杨子姗都算是很沉默内敛的人,但当年在《康熙来了》里,赵又廷说:“遇到高圆圆,他就话很多。而且不是一个人说、另一个敷衍地听,是两个人都狂说。”

  也是因为这个“聊得来”,他俩现在也给人超幸福的感觉。

  杨子姗亦如是,参加访谈节目话都说不了几句,但和吴中天视频通话一说就是一晚上。

  好的婚姻状态一定是这样的:聊得来。

  也唯其这点聊得来,我们才都没变成婚姻里最孤独的人。

  所以,如果聊不来,那就千万别结婚,因为最终,那些无话可说的孤独,会让你一天比一天更绝望,可人生,原本不应该是这个样子。

  所有人等着你哭的时候,请转身漂亮地擦个口红

  最近一直在家看一些从前的书。读到林语堂先生的《京华烟云》,对书中的曼娘印象很深刻。她的一生从林语堂先生一开始着墨,就是悲凉的基调。

  她第一次出场,是父亲去世;时隔多年后第二次出场,是嫁给自己最爱的人。凤冠霞帔与锣鼓红烛的热闹氛围下,她也有一点期待,以为从此良辰美景,花好月圆。

  却不过,终究是奈何天。

  她嫁的那个人,在新婚过后的几天,死了,只有十八岁的曼娘,迎来了她人生最大的悲伤。

  人人都怕她撑不下去。当然,夜半无人记起阴阳两相隔的时刻,也曾想过一了百了,但回望身后,亲人的目光追随,又让她心有不忍。

  既有不忍,便要好好生活下去。

  没有抱怨,没有自怜自艾,曼娘在年年月月中,学会了用一颗最朴素的心去面对生活,她的世界并不大,但她珍惜每一种平静。于是,林语堂先生借姚木兰之口说:“曼娘拥有自己的美好生活。”

  前一分钟经历着世间最大的悲剧,后一分钟用最短时间从满目疮痍中找到一个可以稳妥安放自己那颗心的地方,这是多少人的真实生活写照?

  《那年花开月正圆》的周莹,在短短一个月内失去了至爱,又失去了唯一的孩子;

  余华的《活着》里,福贵一生都在面临着生死别离,却仍然寻求一个平静的地方活下去。

  我幼年时的一个朋友,在她高考的那一年,父亲因为车祸意外去世。

  那时她只有十八岁,家里还有一个比她小十三岁的弟弟,母亲又多年没工作。

  街坊邻居见了,都说这家人以后日子难过了。

  我那时候特别担心她,怕她成绩那么好没办法继续念大学,更怕她突然想不开。但,令我们很多人都意外的是,她在哭过之后,用最快速度成长了起来。

  她收敛自己的情绪,继续认真读书,考上了很好的学校,一上了大学就开始打工,不给家里增加经济负担。

  她的妈妈,从前有她爸爸的宠爱,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但也在那一年,变得比任何人都能干,一边带孩子,一边打零工。

  如今,十年过去,她妈妈已经再婚,新的生活安稳妥帖,她呢,也有了自己的小家庭。

  她和她妈妈笑起来仍然眉眼间有那种特别好看的弧度。在我的众多朋友中,我最欣赏她,不是因为她最勇敢,而是勇敢之外,你在她的脸上,看不到一点被生活辜负的样子。

  那是内心最纯良,对世界永远热爱的人才会有的一张脸。

  一直到现在,她都常常会说:“要相信生活下一刻永远是美好。”

  我写文章的时候,常常有人问我说:“什么是潇洒?”我想就是我朋友这个样子。

  社会中,从来没有“容易”二字。每个无惧苦难、肩挑生活、尚有胆量不做怨妇的人,都担得起“潇洒”二字。

  曼娘和朋友这种悲苦交集的人生,以及她们面对生活始终存有期望的态度,总是让我想起最近在看的一部剧——《美好生活》。

  剧中的很多人物,都生活在苦难中,却在苦难中艰难向上。

  李小冉饰演的梁晓慧和曼娘有着极其相似的经历。

  幼年,母亲去世,此后一直跟着父亲长大。历经种种,好不容易嫁给了相爱多年的人,却在结婚的第二天,老公就死了。因为生前签了器官捐献协议,他的心脏移植给了另一个人。

  梁晓慧很想死,但已经六十岁的父亲,是她的责任,她因此活下来,活下来就会忍不住想要靠近那颗心。

  由是,认识了拥有她老公心脏的徐天(张嘉译饰演)。

  她喜欢和徐天在一起的感觉,却分不清到底是爱那颗心,还是爱那个人。百转千回,辗转反侧,她迷失在对前夫的怀念,和对眼前人的心动中。可是不管多难,她还是仔细收藏那些不经意的小美好。

  孤独、失落、纠结,甚至还有一点小胆怯,这样的梁晓慧好像一点都不传奇,但就是这份不传奇,最让我感慨。太多的影视剧中,看上等人谈恋爱看腻了,我只想看看平凡的我们,有没有资格在泥沙俱下的现状里,打捞一点爱的资格和能力。

  剧中另一平凡但不幸的人物,是陈美琪(《新白娘子传奇》中的小青)饰演的刘兰芝。

  她最深情也最无奈,喜欢一个人喜欢了三十年,那个人说让她等,她就一直等下去,等到红颜已老,那个人却离开了,她成了五十岁的大龄剩女……

  宋丹丹饰演的刀美岚看似嬉笑怒骂,但也有其不容易,儿子得了心脏病,随时有生命危险,女儿迟迟不结婚,儿媳又出轨……

  生活百姿千态的艰辛,就挂在那些街头巷尾赶路人的脸上。

  但他们都仍然一蔬一饭,脚踏实地地生活着,电视剧用舒缓平实的节奏,铺展开他们的日常生活,像是工作中遇到的误解,爱情中遇到的困惑……

  一切都很平凡,但平凡中又自有伟大之处,剧中那些人虔诚的生活态度,让你永远不能小瞧人的韧性。

  原来,熬过去,真的仍有美好生活,原来不绝望就真的有希望。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陈美琪,剧中,她是一个几乎没从上帝手中拿到过任何一颗糖的女性,但她淡然自处,用女性特有的温柔四两拨千斤,迎头兜住扑面而来的每一个巴掌。

  其中有一回,和人相亲,对方傲慢无礼,把她当作服务员,颐指气使,她却丝毫没生气,清风明月般扫开对方的怒气,静静为他冲上一杯工夫茶。

  她说:“世事如流水,趁现在。”

  她是被生活欺负得最厉害的人,但她始终姿态高雅,像亦舒笔下那些体面女子,丝毫不给自己机会变成怨妇。

  剧中没有声色犬马,没有纸醉金迷,只有市井街头,但这一点如何体面活下去,就已经教会了我们最好的市井智慧,沧海一粟如我们,谁又不是市井中人呢?

  市井中人的命运想来都不过如此:老天从不偏袒任何一个人,总是在给了我们一颗糖之后又接连给了我们几巴掌。只是,有的人,在那一巴掌落下之时,便已缴械投降,和命运妥协,此后,再也得不到另一颗糖。

  而有的人,从不逃避,她接受命运的掌掴,然后坚强地站起来,向命运之手,拿回属于自己的无数颗糖,最终苦尽甘来,等到自己的美好生活。

  所以,在所有人等着你哭的时候,别丧,请转身漂亮地擦个口红。

  从“公主”到“女王”的人设转变,注定很艰辛

  昨天,何洁首度亲自回应离婚一事,她在微博上说:“诉求从来就是:孩子我养,从未要求男方净身出户。相信法律的公正。”

  之所以这么回应,大概是因为有媒体在报道何洁离婚事件时,说何洁的离婚要求是希望男方净身出户。

  何洁的回应给人的感觉是:不关心男人,只关心孩子。

  和赫子铭走到今天这一步,她早已不是当初那个唱着《小永远》,在舞台上没心没肺大笑的小女孩。一场婚姻改变了她的性格,也打碎了既定人设,如果可以,我想曾经的何洁是希望以“幸福人妻”这个人设,好好过完这一生的。

  只是,现实比想象残酷。

  多年的感情,两个孩子的出生,都没能改变婚姻的支离破碎。与赫子铭的婚姻分崩离析后,何洁的人生,以另一种轨迹铺陈开来。

  不复从前的甜蜜、单纯、朝气,何洁现在的人设,更像不服输的女王。

  一边要为筹办演唱会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拼了命地进行舞蹈、体能、歌唱训练,一边还要拖着疲惫至极的身体,去照顾家里的两个孩子。知道自己已经无人可依,所以工作上自然不敢有一丝懈怠,知道自己是孩子们的依靠,所以带娃这件事上,同样始终紧绷着所有的弦。

  新时代的女性有多累,何洁的累可能要翻好几倍。

  她新演唱会的名字叫《不服来犟》,我觉得恰如她现在的生活状态。她真的就是靠着这份“犟劲儿”在死撑,梗着头,用千疮百孔的心,在她自己这条并不平静的主线情节里,学着去平静。

  尽管很多人为何洁的拼命疯狂打call,也有很多人用“为母则强”这种称赞来表达对她的钦佩。

  女王潇洒霸气的转身,很美;女王头戴皇冠、目光坚定的样子,很美;女王永远以最好姿态面对众生,那份隐忍,那份体面,很美。

  可是又如何呢?

  皇冠里是层层叠叠的眼泪,高跟鞋里有百转千回的心事,这样子的女王姿态未必就是何洁的初衷。

  她在微博上说:“有的心扎着扎着就不疼了,心大就是这样练出来的。”

  看似平静,但总也能嗅出那么一点失落感。

  那么时光再往前一点,是她在访谈节目里仰着头拼命逼退眼泪的样子,她甚至说:“我不会再结婚了。”

  她的状况其实真的不是那么好。

  何洁的女王姿态并不像传奇女性海蒂·拉玛那样,一生永远在路上,男人、婚姻、爱情、艺术,世间一切都好似不过是她途中经过偶尔停留的一站,没有什么可以永远留住她,她最好的状态,始终是下一刻。

  海蒂是:老娘的灵魂千变万化,男人不过是一粒红尘,不足挂齿。

  何洁是:好想要爱,却不敢再爱。

  甚至,也不似王菲,王菲的离婚、结婚,都是一种自我选择和成全,以退为进,全然没有血肉模糊的疼痛,所以脚步依然轻盈。

  而何洁那件女王裙的裙摆里,拖曳着“昨夜雨疏风骤”,灯光灭、人群散以后,是“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更多的不是心甘情愿,而是无可奈何吧。

  何洁更像芸芸众生,像你和我,像每一个在婚姻里经历了无尽失望之后的不得不自立为王的孤独女性。

  我见过很多因为一场婚姻而变得强硬的女性。

  很多年前的一个朋友,前几年离了婚,结婚前也曾是岁月无忧愁的明朗少女,个性温和,绝无咄咄逼人之感。

  然而结了婚没两年,性情大改。

  没办法,家中一切大小事务,全靠自己支撑,尤其是有了孩子后,更为艰难,职场要全天候待命,家里要屎尿屁搞定,时日渐久,诸事缠身,心态越来越奇突,渐渐觉得身边之人无一可靠,只能越发拼命,把自己活成刀枪不入的女王姿态。

  婚姻,有时候就是这点可怕。

  有句话说:“终于我们都变成了自己最讨厌的人。”如果你不信,我建议你去结个婚试试。真的,即使是最幸福的婚姻,也会有某个时刻,你在夜半无人时,忍不住感慨:我怎么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我的朋友最终因为双方矛盾越来越多,以及男方出轨,而走到了离婚境地。离婚的时候,她说了一句和何洁一模一样的话:“孩子我养。”至于那个男人,无所谓。

  她在离婚之后,也确实打开了新天窗,事业较之从前,不可同日而语。但,也唯有在聚会喝多的时候,她才会说:“我现在看起来还不错的生活,全是用绝望换来的。”可我,并不希望你们对婚姻绝望。

  所以,看网上有人说,赫子铭曾吐槽何洁太强势。

  我是相信的。

  但那种强势,我想赫子铭也要承担很大的责任吧。如果不是已经失望至极,像何洁这样原本想要去过普通生活的姑娘,是不会一路走着走着就把自己变成隐忍女王的。

  所以,身为男性,当你发现一些女性在婚姻中,从原来的爱哭也爱笑、任性而天真,变得日渐强势、不容置辩,先不要急着去指责她,而是要想一想,何以,她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

  她现在的错,也许是因为你曾经犯了错。张爱玲有一句话说:“如果你认识从前的我,你会原谅现在的我。”永远不要认为,婚姻中的绝望,仅仅是女人的矫情。

  绝望之前,其实她是有过希望的。

  那时候,她也做过一些梦,梦里的一切都天长地久、花好月圆。

  只是后来,梦醒了,她回望来时路,发现公主的水晶鞋,再也蹚不过泥沼,所以她戴上了皇冠,拿起了权杖,开辟了一条女王路,那条路,没有退路。

  你当然要越来越好,但不是为了讨好谁

  上周,和一个朋友逛街,路过一家整形医院,她在那里伫立很久。

  而后,她说:“你看,那里面有句话,我的前任也曾对我说过。”

  什么话呢?无非就是,女人的美,才是男人的爱之类的。她长得不算漂亮,但很清秀,她的前男友提出分手的时候,以“我的新女友容貌惊艳,身材火辣”为由,狠狠奚落了她一番。

  她为此耿耿于怀。

  那天,她问我说:“你看,我是不是应该去做个整形,如果我比那个女孩子更美,是不是就不会失去曾经拥有的?我真的不甘心。”

  我说,大可不必。如果你是为了讨好自己,而想要变得更美,我百分百支持。但如果,你只是为了讨好那个离开的男人,我劝你放过自己。

  因为,这世上风险最大的一件事情,恰恰就是讨好男人。

  记得之前,看柏邦妮采访赵薇,柏邦妮问:“你怎么看待女性对男性的讨好?”

  赵薇的回答是:“男人其实是难以讨好的……讨好,不是一个长久的方法,于自己,不是一个舒服的方式。男女之间最理想的状态是做百分百的自己,这是最长远、最稳定的一个办法。不要扮演任何一种姿态,时间久了,热情淡了,反而男人会更失望。”

  非常赞同。

  没有人是可以一辈子活在讨好里的,一旦那个讨好的机制内部发生哪怕细微的变化,这段建立在讨好上的关系,会瞬间崩塌。

  我之前认识的一个女孩子,曾经就活在讨好里。

  她长期暗恋一个男孩子。

  偶有一次,她从男孩子口中得知,他最爱迷离忧郁气质的女孩子。而她本身,恰恰相反,个性极其开朗乐观。

  但,年少时,总会想不明白什么最重要吧。

  于是她放弃了那个最本真的自己,为了他,而去扮演“忧郁”又有故事的女同学。开头总是很梦幻,那个男孩子果然对她开始渐渐注意,但过程总是很痛苦,她要一遍遍克制自己说很多话的欲望,也要一次一次收敛起自己原本想要大笑的冲动。

  恋爱,本身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但是,在她这里,变成了无尽的折磨。

  一开始,总还能遮遮掩掩。时间久了,总有纰漏,矛盾也在这些纰漏里滋生,男孩子总是会说这样一句话:“为什么现在的你和当初的你,像是两个人?”

  他们最终还是分了手。

  比分手更糟的是,她发现,她还弄丢了自己,现在的自己,既不是忧郁气质,也不复当年开朗的个性,更多的是焦躁、自卑、抱怨。一点都不美好。

  讨好带来的反噬,不仅是她让对方失望了,更重要的是,她让自己失望了。

  她后来用了很长一段时间,走出这段“讨好式恋情”的阴影,经历了新的人生,浪费掉部分青春之后,她越来越清楚自己要的究竟是什么,然后终于明白:所谓讨好,必然惊动声色,每一分讨来的,最终都要偿还。

  讨好的代价,何止百倍?

  我呢,也有过一些委曲求全的经历,后来发现,自己讨好的姿态,在别人那里不会换来一丝尊重,相反,他会觉得:你毫无尊严。

  很多女性都是如此,吃尽了苦头,才得来这么一点安身立命的经验:讨好谁,都不如讨好自己重要,越是没人爱,越是要爱自己。

  自爱,沉稳,而后爱人。这是我认为的对己对人都好的交往方式。

  看过心理咨询师丛非从的一本书,他对每一个汲汲营营、过度求爱、渐渐失去自我的人说:“真正的爱,是杯满自溢。然后对方也会被填满,反哺于你。”

  你可知,讨好其实就是一种索取,用委屈自己、改变自己,换回某种认同。但自爱,则是以自己为载体,形成良好的内部循环,我讨好自己,然后得到一个更好的自己。

  把爱情、婚姻都当成顺其自然的选择,先经营好自己,然后爱了嫁了,如此,即使有天分崩离析,也不至于一无所有,因为从一开始,你就是完整的自己。所以,任何时候都有重新开始的资本,无非就是换个人爱。

  而如果你只是攀附别人,当那无骨的丝萝,你要当心,一旦他挪步,便是满盘皆输。

  所以,不管爱谁,记得要讨好自己,你才不会产生那么多要向他伸手讨要的期待,你也不会有“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为什么不爱我”“我到底要怎么委曲求全,才能换回你的爱”这样的疑惑。

  讨好,从来换不回爱,最多换回怜悯的施舍。

  可是,谁稀罕施舍?

  所以,那个因为前男友奚落而想要整容的姑娘,你要做的是让那个男人滚,而不是先残忍地否定自己。

  你当然要越来越好,但不是为了讨好谁。

  最高级的教养,是不轻易评价别人的人生

  某一日,从长途跋涉,奔袭千里处归来,卸下一身疲惫,融进阳台摇椅的舒适与日光的抚慰。

  忍不住感叹了一句:真舒服啊。转过头,看见老冯专注地看着《动物世界》(搞不懂男人的兴趣点),阳光在他脸上折出好看的棱角(他一直强调是人好看)。

  心里忽然觉得温暖极了:生活,一直这样安稳下去多好。没有风雨兼程,没有筚路蓝缕,不用未雨绸缪,不用居安思危。

  就这样一卷书,一杯茶,一双人,一生欢喜。

  和朋友说起这些小欢喜,她说:“多好,人为什么要满身风雨一直走,停下来,也许阳光早已满了窗前。”

  我笑了,旁边另一闺密也跟着笑说:“可是现在太多毒鸡汤,一味地灌输不稳定观,恨不得人人都死在大城市,也不要你们这种生活在二线城市的安稳。”

  是。我看过太多论调,怒怼所谓的安稳,是在浪费生命。不知道什么时候,人们的认知变得非此即彼,极为偏颇,完全不能尊重和自己不一样的生活方式。

  但我仍然要说:“不稳定和稳定,死拼和甘于平凡,只是一种方式对另一种生活方式,没有哪一种应该有爆棚的优越感。”

  渴望稳定错了吗?

  渴望在某个日子里,一抬头,发现自己正活在想象的岁月静好中,错了吗?

  渴望不用去到千里之外,而是留在父母身边,忙时埋头,闲时散步,过悠然日子,错了吗?

  你拥有奥迪与迪奥,觉得很炫很自豪,我拥有一盒奥利奥也真的觉得很满足啊。

  你漂泊在外,拍拍电影写写字,觉得文艺大气逼格高,我在自己的格子间办公室,兢兢业业,脚踏实地,默默为大中华冲入发达国家贡献绵薄之力,也没什么丢份儿啊。

  我们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努力地把生活推进下去。

  为什么,我就成了浪费生命?

  为什么,我就成了稳定地穷着?

  为什么,我就成了甘于平庸?

  为什么,我就成了懦弱逃避?

  生活的方式千姿百态,每一样都值得尊重,并非只有不稳定地去拼,才值得称赞。

  你可以选择你的追求,但你真的不能把你的价值观凌驾于他人之上。

  如果我们都不稳定,拼了命去过你们所谓的那种人生,先不说世界雷同如此,毫无趣味。

  讲真,我们都去当英雄了,谁坐在路边给你鼓掌?我们都那么优秀了,你还哪里来的优越感?

  人最大的了不起,不是活得多么富有,而是尊重别人和自己的不一样。

  说两个朋友吧,一个是小A,一个是她的男友。两人青梅竹马,从学生时代恋爱,一直到各自毕业。

  毕业后,小A选择了回到二线城市的家乡工作,勤勤恳恳,本本分分。

  小A的男友则继续考了研究生,研究生毕业之后,留在了上海工作。去上海前,他对小A说:“我们不是一类人,你喜欢稳定,我有更高的追求,你喜欢待在一个地方,我喜欢四处游荡。”

  分手算个毛,更伤的还在后面。拼搏在大城市的他,各种瞧不上小A的安稳,逢人便吐槽:“我当初是有多么眼光短浅,才看得上她那种不思进取、毫无灵魂的人。”

  他把他去往大城市、追求新鲜刺激的人生定义为有理想的人生。把小A留在家乡小城恬淡自如的生活,定义为庸俗的人生。

  这样狭隘、自以为是的男人还好分手了,结了婚也不过是给自己找虐。无非就是三观不合,至于吗?把自己说得多么牛逼,把别人踩得毫无价值。

  我一直以为,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生活状态,但你的喜欢并不能成为你的优越感。

  世有万象,人有千面。

  有些人,一直很努力,一直在改变,一直在突破自己,一直在追求所谓的不稳定,这当然非常好。

  也有些人,生来不喜竞争,不喜变化,安于在一个熟悉的地方,过一份简单自持的生活,为什么就不可以呢?

  前者与后者,只有价值观的不同,没有价值的不同,每一种都是在积极地参与生命,并非稳定了就是在浪费生命。

  我身边有很多朋友和同学,在毕业以后,选择了进入体制内,他们恋爱、结婚、生孩子,过日子,和很多普通人一样,在自己的朋友圈里晒娃,晒宠物,晒老公,晒美食,晒风景。

  她们踏遍世界千山万水,有一千零一夜也说不完的故事。

  她们稳定地过着我想通过不稳定来实现的人生。

  2012年,我大学毕业,削尖了脑袋,要往大城市挤。不管过得如何艰辛,我从未退缩,我仍然不愿意回到小城,当时的我,也曾讽刺我老姐:“像你这样做个公务员有什么意思,朝九晚五,一眼望尽三十年。”

  当然后来证明我很浅薄,公务员的工作还真不是大家想象的那样,每天无聊地看报聊天。

  坦白说,我家里,除了我,剩下的人都很稳定。他们未必理解我的漂泊感从何而生,我亦未必理解他们的安逸究竟有何意义。

  但我记得一句话:

  “相比较做个英雄或女王,成为一个快乐的路人,更是一种勇气。”

  所以,现在的我,从来不会评价任何人的人生。

  那些现在很稳定的,也许他们曾经很努力,所以现在有资格停下来,看天上云卷云舒,又或者,有人替他们食尽人间烟火,所以他们可以随心所欲,选择最舒适的状态。也有可能,他们就是喜欢这样慢节奏的人生,钱少钱多,心无挂碍。

  人,活着是为了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王尔德在《英伦情人》里那一句:“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不是自私,要求别人按自己的意愿生活才是。”

  当你读懂这一句话,你就会明白:“最高级的教养,是不轻易评价别人的人生。”

  而当你学会了不评价、不比较,你会发现,人这一辈子最重要的不是和自己死磕,而是完成与自己的和解的过程。

继续阅读:第三章 越自律,活得越高级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你需要超越的,是属于过去的自己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