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寻回来了?”一个中年男人走出来,目光落在陈浩身上,“这位就是陈浩?”
“爸,这是陈浩。”陆寻介绍,“陈浩,这是我爸,陆天明。”
“陆叔好。”陈浩主动伸出手。
陆天明握了握他的手,力道很大。这是在试探他。
陈浩面不改色,同样用力回握。
“不错。”陆天明松开手,露出一丝笑容,“进来坐吧。”
客厅很大,装修奢华但不俗气。墙上挂着几幅名家字画,茶几上摆着紫砂壶。
“陈浩,我听小寻说,你想做投资?”陆天明给他倒了杯茶。
“是的。”陈浩接过茶杯,“我看好未来的几个行业方向,想提前布局。”
“哦?说说看。”
“互联网、新能源、生物医药。”陈浩说得很笃定,“这三个领域,未来十年会有爆发式增长。”
“理由呢?”
“互联网不用说,现在已经开始渗透各行各业。”陈浩喝了口茶,“新能源是因为环保问题会越来越严重,传统能源早晚要被替代。至于生物医药,人口老龄化加剧,医疗需求会大幅增加。”
陆天明没有说话,只是看着他。
“当然,这些只是大方向。”陈浩继续说,“具体到每个项目,还要看团队、技术、市场等各方面因素。投资不是赌博,而是通过专业的分析和判断,找到最有潜力的标的。”
“你才十八岁,这些东西是从哪里学来的?”陆天明终于开口了。
“书本上学一部分,实践中学一部分。”陈浩说,“我高中毕业后在一家投资公司实习过几个月,学到了不少东西。”
“那家濒临破产的公司?”
“您知道?”陈浩有些意外。
“我既然要见你,自然会做些功课。”陆天明笑了,“陈浩,你确实很厉害。但是我想提醒你,商场不是学校,不会有人因为你年轻就手下留情。你确定做好准备了吗?”
“我知道会很难。”陈浩坦然地说,“但是如果因为害怕失败就不去尝试,那我这辈子也就这样了。”
陆天明盯着他看了很久,突然哈哈大笑起来。
“好!有志气!”他拍了拍陈浩的肩膀,“小寻,你这次的眼光不错。”
陆寻松了口气。他爸这关过了,接下来就好办多了。
“陈浩,我这里有个项目。”陆天明突然说,“你帮我看看值不值得投。”
“什么项目?”
“一家做智能家居的创业公司,要A轮融资。”陆天明拿出一份商业计划书,“他们的CEO是我朋友的儿子,一直在游说我投资。”
陈浩接过计划书,认真看了起来。
团队背景、产品设计、市场分析、财务预测…他一页页翻看,眉头越皱越紧。
“怎么样?”陆天明问。
“不能投。”陈浩合上计划书,“这个项目问题很多。”
“说说看。”
“第一,团队太年轻,没有行业经验。”陈浩分析道,“智能家居看起来简单,实际上涉及硬件、软件、供应链等多个环节,没有足够的经验很难做好。”
“第二,产品同质化严重。市面上已经有很多类似的产品,他们没有核心竞争力。”
“第三,财务预测太乐观。他们预计三年就能盈利,但实际上这个行业的回报周期至少要五到七年。”
陈浩说得有理有据,陆天明越听越满意。
“最重要的是。”陈浩顿了顿,“这份计划书里有很多漏洞,说明他们准备得不够充分。一个连商业计划书都做不好的团队,怎么可能把公司经营好?”
“精彩。”陆天明鼓起掌来,“陈浩,你说的这些,跟我的投资顾问分析的一模一样。不,你说得更透彻。”
“那您还…”
“我是想试试你。”陆天明笑了,“看来小寻没有看走眼。陈浩,我决定了,陆家除了小寻给你的五十万,我个人再追加两百万。”
陈浩愣住了。两百万不是小数目,陆天明这是真的看好他。
“谢谢陆叔。”
“不用谢我。”陆天明摆摆手,“投资就是投资,我是看好你的能力。不过有句话我要说在前面,如果你让我亏了,可别怪我翻脸不认人。”
“我明白。”
从陆家出来,已经是晚上了。
“我爸很少这么夸人的。”陆寻开着车,“看来你是真的征服他了。”
“你爸是个聪明人。”陈浩说,“他投资我,不是因为我说得好听,而是因为他真的认可我的判断。”
“那接下来怎么办?”
“找项目。”陈浩眼中闪过一丝兴奋,“我已经有几个目标了。”
“说说看。”
“第一个,杨志的电子信息公司。”陈浩说,“我之前拿了他们的期权,现在要追加投资,争取更多股份。”
“那家快要倒闭的公司?”陆寻皱眉,“你确定?”
“相信我。”陈浩笃定地说,“杨志手里的技术,会改变整个行业。现在投资他,就是在抄底。”
“好吧,你是老大你说了算。”陆寻耸耸肩,“第二个呢?”
“一家做在线教育的公司。”陈浩说,“他们刚刚起步,但是模式很新颖。我看过他们的数据,用户增长速度很快。”
“在线教育…”陆寻想了想,“这个方向确实不错,疫情之后应该会更火。”
两人一路讨论着,丝毫没有注意到,后面有辆黑色轿车一直跟着他们。
回到学校,已经快十点了。
陈浩回到宿舍,打开电脑,开始整理投资计划。
“浩哥,还不睡?”室友小张探头进来。
“还有点事情要处理。”陈浩头也不抬。
“对了,今天教务处找你,说是有个交流项目,问你有没有兴趣。”
“什么项目?”
“好像是去硅谷,跟那边的创业公司交流学习。”小张说,“名额很少,全校就五个。”
陈浩停下手里的动作。
硅谷,那可是全世界创业者的圣地。如果能去那里看看,对他来说会有很大帮助。
“我明天去问问。”
第二天一早,陈浩就去了教务处。
负责这个项目的是管理学院的王老师,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女性。
“陈浩同学,听说你对这个项目感兴趣?”王老师笑着说,“你的条件很符合,我们也很希望你能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