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徐昌盛2023-06-28 11:002,634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本典籍,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孔子虽然不是《论语》的编者,但是《论语》中记载的基本上是孔子的言辞,只有一小部分内容记载的是他的几位弟子的言辞。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鲁国是圣人周公的封地,周公为周朝制礼作乐,因此鲁国较好地保存了周代的文物和典籍制度。尽管王室播迁、诸侯力政,但鲁国的礼乐文化绵延不绝。孔子小时候玩游戏,喜欢模仿祭礼仪式,“常陈俎豆,设礼容”(《史记·孔子世家》)。正是因为传统礼乐文化的延续,在秦汉之际,刘邦举兵围鲁时,鲁国儒生仍然讲习礼乐、弦歌之音不绝;汉朝建立,刘邦令制定朝仪,叔孙通与鲁地儒生共襄盛事。

  孔子是商人的后裔。商朝灭亡后,周王朝以商王朝为圣人成汤之后,封商纣之子武庚于殷商故地。经历了“三监之乱”后,改封武庚伯父微子启于宋地。因此说孔子是“圣人之后”,血统高贵。孔子的祖先是宋国贵族,七世祖正考父担任过宋国君主戴公、武公、宣公的上卿,做官非常谦恭,《国语》记载他校订过《诗经》的《商颂》。六世祖孔父嘉是宋国主管军事的大司马,因得罪华父督被杀,孔家从此家道中落。到了孔子曾祖父孔防叔的时候,不得不迁居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只是普通的士人,做过陬邑的长官,以勇力著称。叔梁纥跟妻子施氏生了九个女儿,他很想要一个儿子继承家业,娶妾生下儿子孟皮,却天生跛脚,只好又娶了颜徵在,生下了孔子。

  孔子的长相与众不同,生来“圩顶”,即头顶上中间低、四

  面高;又是“张面”,即大脸盘,但个子很高,有九尺六寸高,

  号称“长人”。

  孔子生而贫贱,三岁时丧父,家境贫寒,随母亲迁居到鲁国的都城曲阜,住在靠近宫城的阙门,就是著名的“阙里”。孔子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畜牧的乘田,因此他曾感慨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论语·子罕》)。他十五岁时发奋学习,虽然学无常师,但好学不厌。三十岁的时候,孔子已小有名声,开始收徒讲学,是第一位私人授学的教师,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促成了平民士人的兴起。

  孔子的仕途也屡遭挫折。鲁定公九年(前501年),孔子

  五十一岁出来做官,被任命为中都宰,即中都的行政长官,取得

  了治绩,引起了各地的效仿,很快被擢升为主管工程建筑的司空,又被提拔为主管司法刑狱的大司寇。在与齐国的夹谷之会上,孔子维护了鲁国的正当利益。为了增强君主的权威,他试图削弱鲁国三公的实力,最终失败。齐国担心鲁国在孔子的治理下走向富强,于是给鲁国国君和掌权的季孙氏送去了美女和宝马,使他们怠于政事。孔子深为失望,带着颜渊、子路等弟子周游列国,辗转六个国家,奔波了十四年,受尽了苦难和嘲笑,遭到匡人的拘执、桓魋的追杀,甚至在陈、蔡之间一度断粮。孔子回到鲁国后,感到仕途无望,于是投身于文献整理、学术研究和教育活动。

  孔子是著名的思想家,他的学说主要保存在《论语》当中,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论语·颜渊》记樊迟问仁,孔子曰:“爱人。”“仁”本指人与人相互亲爱,进一步发展为从家庭出发的尊卑长幼、贵贱亲疏的差别的爱。“仁”也是士大夫自身修养的道德要求(《论语·颜渊》说“克己复礼为仁”)和做官处事的原则要求(《论语·阳货》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仁”的实现途径是“忠恕”,“忠”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孔子也很重视“礼”,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认为“礼”是实现“仁”的手段。“仁”侧重对人内在品质的提升,“礼”侧重人对外在规范的遵行。“礼”本来是西周的典章制度,又是君子立身行事的仪节规范,要求人们克制自己的个人欲望。“中庸”是孔子奉行的“至德”。孔子主张中正平和,反对“过”与“不及”。

  但中庸不是折中主义、骑墙主义,不是教人圆滑世故,而是要求人的德行符合礼的规范,孔子说“礼乎礼!夫礼所以制中也”(《礼记·仲尼燕居》),强调了中庸之德所坚持的原则。

  《论语》尽管主要是语录体的短章,但文学性也颇有可称。如语言的形象与鲜活,“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论语·雍也》)语言精练简洁,人物形象如在目前。《论语》还擅长通过简单的对话和行动展示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因而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如《论语·先进》篇的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等人侍坐,是《论语》中最具文学性的篇章。孔子文学思想的核心是“诗教”,强调文学要为政治教化服务,而且认为文学是以仁义礼乐教化百姓的最好手段。比如文学对道德的作用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通过学《诗》掌握礼的各种原则,完善自己的道德。文学对政治的作用是“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掌握《诗经》有利于政治与外交的开展。文学批评的标准是“思无邪”(《论语·为政》)。文学的社会作用是“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文学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是“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汉代时《论语》地位很高,一度被汉文帝列于学官,与《孝经》同是学子的入门读本。东汉末年《论语》甚至与《易》《诗》《书》《礼》《春秋》“五经”一起被刻在洛阳太学的石碑上。魏晋以后,《论语》被列入学官,有专职博士传授。南宋朱熹将《论语》与《孟子》《大学》《中庸》列入“四书”,与“五经”共同成为科举考试的基本教材。

  目前通行的是《鲁论语》二十篇。汉代另有《齐论语》二十二篇,比《鲁论语》多《问王》《知道》两篇;鲁恭王在孔壁发现的《古论语》,将《尧曰》的《子张》另分为一篇,于是有两个《子张篇》,共二十一篇,惜乎未能流传。《论语》的注释本,一般以三国何晏、宋代朱熹和清代刘宝楠的著作最为重要,但何晏的《论语集解》带有玄学色彩,朱熹《论语集注》受到理学影响,刘宝楠《论语正义》发扬了考据学家的特点,不可避免地保留了时代学术的印迹。《论语》的注本极多,朱熹的《四书章句》简明扼要,影响极大,刘宝楠的《论语正义》遍引前代说法和清人研究成果,最忠实准确。今人通俗本以杨伯峻的《论语译注》最为可靠。

继续阅读:1.商人后裔:孔子家族的来源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君子不器:《论语》读解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