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川认真对着法雅开口:“信仰不同,自然是没法成为无话不谈的好友的。”
他目不转睛盯着他,试图让自己的言语表现得更有说服力。
法雅想过很多理由,但是唯独没有想到这一点。
“原来如此,在下听闻秦县子与钦天监的袁博士关系不错,想来的确与我佛家无缘吧。”法雅喃喃自语着,言语中有着些惋惜的语气。
“说出来也不怕秦县子笑话,贫僧曾悄悄为您看过命格,但是怎么都参不透……”
秦川听了法雅的话,身上所有汗毛都竖了起来,虽然他是一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但是他切切实实的穿越,就是对自己唯物主义坚守的最大挑战。
如今有一个高僧,站在他面前,和他说曾看过自己的命格,这让秦川心底不得不害怕。
毕竟穿越而来是秦川最大的秘密,这个秘密如果被发现了,要么他被封为祥瑞,要么他就要死无葬生之地。
不过看法雅这个样子,也没有看出什么蹊跷,这让秦川放心了一些。
“或许我的命不好吧,说不定是天煞孤星的命。”秦川故意开口调侃,想要转移话题。
法雅却老老实实地和秦川讨论了起来:“并不是,您的命格像不属于此时此地。”
秦川听了这话直接石化当下,这法雅竟然不是草包一个,看得这么准?
“行了,别说我的命格了,我们再对一下明天的流程吧。”
秦川是彻底不想要和这个法雅有更多接触了,索性按照历史轨迹。
他不久就要离开皇宫,只要这段时间不和这个人接触就好。
次日。
有了之前用公主画像逼迫和亲的事件,西突厥的人知道了李二对和亲态度并不热烈。
他们也不敢再做什么让李二不开心的事情。
如今来了两个接待使,一个说西突厥使团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力量,引起了唐廷的高度重视,要和他们进行经济上的交流。
一个说西突厥作为唐朝的邻国,有与唐廷相同的佛教文化,要和他们进行文化上的交流。
所以为了确保接待工作的顺利进行,朝廷特地派遣了沙门法雅与秦川共同负责接待他们。
在沙门法雅和秦川的共同努力下,西突厥使团的接待工作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使团成员感受到了大唐的热情与友好,双方在商贸、文化等领域展开了深 入的交流与合作。
沙门法雅以其智慧和佛法魅力,引领使团成员领略了大唐文化的博大精深;而秦川则以其敏锐和机智,确保了各项事务的顺利进行。
在接待过程中,沙门法雅与秦川展现了出色的协调和沟通能力。
他们尊重并理解西突厥的文化习俗,为使团成员提供了周到的生活起居服务。
此外,他们还借助自己的影响力,为使团成员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进一步加深了双方之间的友谊与合作。
沙门法雅与秦川的出色表现也得到了李二的高度认可。
他们的成功不仅仅体现在接待工作的圆满完成上,更体现在他们为推动大唐与西突厥之间的友好关系所做出的贡献。
通过这次接待工作,大唐进一步巩固了其在丝绸之路上的地位,也为日后能在突厥与西突厥中斡旋打好了基础。
秦川进宫复命的时候,正赶上了李二在读李承乾的来信。
李二心情愉悦,脸上洋溢着满意的笑容:“这次西突厥的接待工作做得相当出色,东 突厥那边也传来了好消息,你过来看看。”
说罢,他毫不犹豫地将太子的信件递给了秦川。这一举动充分表明了他对秦川的无比信任,没有半点虚假。
秦川接过信件,仔细阅读起来。
原来,太子在信中描述了收复幽州北部各个部落的情况。
原先归附东 突厥的部落中,有许多已经叛离颉利可汗,转而投靠了薛延陀。
在太子的巧妙游说下,这些部落虽然暂时没有直接归降大唐,但他们共同推举薛延陀的俟斤夷男为可汗。
夷男最初因为害怕而拒绝了这个提议,但即便他拒绝了,颉利可汗也没有放过他。
在这危急时刻,太子果断出手,成功地解救了夷男。
在深 入了解唐朝正计划削弱颉利的势力后,夷男心下动摇。
并且在数次的危机中得到了李承乾派遣的游击将军乔师望的协助。
经过深思熟虑,他终于下定决心,接受了李承乾的提议,接过了大唐的册书,自立为东 突厥的真珠毗伽可汗,并接受了唐朝所赐予的鼓纛。
夷男已经派遣使者前往大唐进贡,并在郁督军山下设立了牙帐。
他的势力范围东至靺鞨,西至西突厥,南至大漠,北至俱伦水。
回纥、拔野古、阿跌、同罗、仆骨、霄等部都归属其管辖之下。
太子的这一次出征,不战而屈人之兵,进一步瓦解了东 突厥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彰显了大唐的威望与实力。
秦川轻轻地将书信合上,心中涌动着难以言表的激动。
他深知,这些历史的发展趋势,正是大唐崛起的契机。
不久之后,东西突厥必然会因连绵的内战而耗损大量的国力,使得他们的实力大打折扣。
对于大唐而言,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他们可以趁机挺身而出,一雪当年渭水畔的耻辱。
秦川向李二复命之后,李二当即决定召开朝会,与众臣商议如何利用这一大好时机。
朝会上,李二首先将太子的信件递给了诸大臣传阅,随后开口道:
“诸位爱卿,太子在信中描述了收复幽州北部各个部落的情况,并且成功地促使这些部落归附大唐。如今,东 突厥的势力已经大大削弱,这是我大唐崛起的契机。朕想听听各位的意见,我们应该如何利用这个机会?”
朝堂上一片沉默,众臣都在思考着李二的这个问题。
过了一会儿,大将军侯君集上前一步,拱手道:“陛下,臣认为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我们应该趁机出兵,一举消灭东 突厥,一雪当年渭水畔的耻辱。”
李二点了点头,没有说话。
又过了一会儿,大司农魏征上前一步,拱手道:
“陛下,臣认为我们应该谨慎行事。虽然现在东 突厥的势力已经大大削弱,但是我们也不能轻视他们。只有做好充足的准备,才能够一举消灭东 突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