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不提张家那边忙活着弄个新玩意儿,花轿,李莞家因为纺车,织布机,都打造出来了,经过赵小秋的测试后,又改造了一下,终于可以用了。
李莞去年种植的棉花,除了用很笨拙的方法做了两床棉被外,其余的都没怎么动用。现在有了纺车和织布机,赵小秋立刻开始了自己的熟练工作,纺纱织布。
从赵小秋开始纺纱织布起,李莞家每天都热闹的成了一个聚会场所,那些大姑娘小媳妇,有空就往她家跑,都来观摩学习这项神奇的技艺。
因为院子里还要打家具,几个木工在忙活,堆满了木料和一些半成品,这样一来,就弄得很是拥挤,李莞便让赵小秋到自己原来住是小茅屋去纺纱织布。
小茅屋里的那个隔墙竹排已经被拆掉了,所有的东西都早就搬空了,这样一来,空间也还算是很大的。
赵小秋熟练的技艺让这些妇女们大开眼界,看着她将棉花纺成棉线,然后又织成布料,想到她们今年年底也可以自己织布做新衣服穿了,个个都兴奋无比。在古代,作为一个普通的农民,还有什么比能吃饱穿暖更重要?
张大娘更是暗自庆幸自己这次捷足先登,终于没再次放跑一个能干的儿媳妇。
张大平因为已经定亲,也就没再回去桃花镇行医,而是按照李莞的提示,去买了一些常用药材回来,方便村子里的乡邻一些常见病的治疗。
虽说订婚了的男女结婚前不能见面,但因为李莞的那个小茅屋就在张家屋后,赵小秋在那里教村子里的女人纺纱织布,他只要躲在自家后院的竹篱笆边,就能看到未婚妻的身影。
看到赵小秋被那些女人众星拱月般围着,张大平就觉得与有荣焉。想想这个温柔贤惠能干的女人以后就是自己的妻子了,对于以前没能和李莞成亲的遗憾也就消除了。
翠花每次看到小叔子偷偷摸摸张望的样子就想笑,去后面的小茅屋看赵小秋织布时,便示意赵小秋往自家后院的篱笆那里瞧,让这对未婚夫妻都羞红了脸。
眼看端午节将近,李莞托人买了些染料回来,用赵小秋织出的布料,为她做了一套大红嫁衣。用于做嫁妆的棉被则是杨木用自己新学的手艺弹的,被套自然也是赵小秋织出来的棉布做的。
别小看这两床铺盖,若是花钱去买,棉花和面料合起来,少说也要十来两银子,不要说山洼村,就是桃花镇,也很少有人家能为女儿置办这些东西,因此到了婚礼的前一天,按照风俗是抬嫁妆的日子,那些大姑娘小媳妇,看到李莞家摆出来的嫁妆,自然是羡慕的不得了。
且不说棉被这样的奢侈品,就是那套样式新颖实用的组合家具,也让她们品评议论了好久,而且成了新的潮流。
张家送来的彩礼里面的十两银子,李莞全给买了东西当嫁妆还回去了。两匹上好的印花细布,一套细瓷碗碟,一个农村人少见的铜镜,一套银头饰,还有一些其他的小物件。
如果把所有嫁妆的价值算起来,李莞不知贴补进去多少了。赵小秋的感激感动自不必说,村子里的人也是纷纷赞赏李莞的大方,毕竟这样多的嫁妆,不要说那些农户人家,就是在桃花镇那些有钱人家里,也是很少见的。
李莞如此做自然也有她的理由,赵小秋是她的干妹妹,给她长脸也是在给自己长脸。再说了,自己刚穿越来山洼村,张大娘一家人对她的照顾,她可是从没忘记。
这些嫁妆全摆在院子里,称为亮嫁妆,等看热闹的人看够了,张家搬嫁妆的人才来搬过去。
搬嫁妆也不是那么容易搬的,还需要给红包,给的红包要让新娘子家满意了,才会让动手搬。自然,这个红包一般也就几十文钱,如果新娘子家嫁妆丰厚,则红包也要相应的丰厚一些。
张族长家娶儿媳妇,出手自然也不会寒酸,见李莞给准备的嫁妆如此丰厚,搬嫁妆的红包也封了个一两银子的红包,惹得村子里的人连连感叹,不愧是山洼村老首富和如今的新首富之间的较量,都出手大方啊。
其实对于李莞如此大手笔的嫁一个干妹妹,杨木的那些叔伯婶娘堂嫂们都还是很有些意见的。可惜,他们在杨木面前嘀咕,埋怨李莞不会过日子,拿着杨木的血汗钱乱花,杨木立刻就正色反对,不高兴了,不许他们说一点李莞的坏话。
杨家人虽然不高兴,但没人敢在李莞面前表露出来,毕竟,李莞如今是山洼村的大功臣。她为山洼村引进棉花种植,带来会纺纱织布的人才,以后整个山洼村的财富增加,日子越过越好,都是指日可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