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逃出东北来到上海的理由。原本张锦驰准备的理由是因为“太害怕”所以要逃走。
这个说法的源头就是火车上的那次袭击。他们特意要求抗联的同志要喊出张德惠的名字。强调这是针对大汉奸张德惠的儿子所发动的袭击。从一开始张锦驰就有“逃”出东北的打算。
应付一般人,这理由已经差不多足够了。但张锦驰知道,这理由放在她们姐妹俩面前,会被立刻拆穿。
如果真的害怕被袭击或者暗杀,他张锦驰其实最不应该离开的就是长春。这里可是张德惠亲自坐镇的大本营。
张德惠在长春经营了十几年,还有什么地方能比这的保卫力量更强?与其说自己的害怕被所谓“抗日分子”给锄奸了,还不如直接承认他就是不待见张德惠这个人,还会更有说服力。
但是张锦驰这两个姐姐与他们兄弟俩不同。她们平日就跟张德惠关系比较亲近。就像张锦驰这些年始终坚持在跟张德惠划清界限一样,她们这些年也始终都在努力把张锦驰拉回那个家。
张锦驰如果敢当着她们的面说不待见张德惠。那他的两只耳朵恐怕就听不到黄浦江上的汽笛声了。
铃铃铃……
突然响起的电话铃吓了张锦驰一跳。
管家接起电话,礼貌的询问了对方的身份之后,就递给了张锦驰:“是二小姐。”
原来是二姐又打了电话过来。
张锦驰刚把话筒贴上耳朵,那边就传来二姐的声音:“臭小子,到上海一个多月了也不知道联系我。你是不是皮痒了。”
张锦驰赶紧辩解:“二姐,我这不是忙嘛。”
张锦艾可不吃这他这套:“忙个屁,忙着四处吃喝玩乐,忙着去百乐门?”
张锦驰只能嘿嘿干笑。
张锦艾问:“地址你还晓得吧?”
张锦驰说:“晓得,晓得……”
张锦艾说道:“明天晚上来我家吃饭。”
张锦驰十分干脆的答应:“好……”
“下午六点。”
“好好……”
“敢迟到我扒你皮!”
“好好好……”
……
……
虽然说是定了六点,但张锦驰可不敢卡着时间到。他提前了足足半个小时,就到了二姐在浦西的家。
这一片都是独门独院的小别墅,早年间都是有钱的外国人住的地方。这几天时局乱了,外国人也大多都搬进了各个国家的租界中。这租界之外的小洋楼也大多换了主人。
对于张锦驰早到的行为,二姐给了他一个“算你识相”的眼神。然后便抓过弟弟带来的礼物向自己的丈夫炫耀。
张锦驰的二姐夫叫赵立群,今年刚好是他的第三个本命年。虽然家境普通,但长得还算是端正,学问上也算不错,是正经从上海大学毕业的。他跟二姐张锦艾可以算是自由恋爱。结婚这些年,他们两人的感情也很好。
但,张锦驰不喜欢这个人。
因为他是个叛徒,而且革命的叛徒。
二十年代赵立群曾经参加群众革命运动,并在那个时候加入了党。后来他还去过苏联学习,镀金回国之后就在上海从事地下活动。
三二年,已经成为张锦驰姐夫的他被中统抓住,并很快就在狱中叛变。出狱之后他隐瞒了自己变节的事实,开始利用他利用自己《社会新闻》编辑的身份,大肆攻击进步人士。
同一时期,还有其他几个叛徒也在上海活动。给当时的地下组织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赵立群这个人很狡猾或者说精于算计利弊。其他几个叛徒都或多或少的出卖了自己那条线上的同志。只有赵立群几乎没有出卖与他接过头的同志。从他口中交代出的那几个,也都是已经撤离或被抓的。
所以这就导致地下党组织无法明确他到底是否已经叛变。因为他这条线上的损失是最小的。这也让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能够在党和中统之间反复横跳。
后来经过地下党组织的反复试探,赵立群还是暴露了自己是个叛徒并幸运避开了针对他的锄奸行动。赵立群趁机跑到了南京,正式的加入了中统。张锦艾也就跟着他跑到了南京。
但去了南京之后,赵立群的仕途似乎并不怎么顺利。其实这也很正常,没有人会喜欢叛徒。尤其是他们这种情报机关,本就对每个人都抱有怀疑和戒心。像赵立群这样有过明确前科的,自然是很难获得信任和重用的。
张锦艾为了帮他打点,跟张德惠要过很多次钱,但效果却是一般。在张锦驰去日本之前,赵立群都还在南京工作。
张锦艾夫妇是去年的下半年才从南京搬回了上海。具体是因为在南京是在混不下去了,还是因为带着什么任务才回上海的,现在张锦驰还不得而知。
张锦驰第一次见到赵立群就不喜欢这个人。不仅是他,包括母亲和兄长也都不喜欢。孙老头更是直接说,赵立群这个人但凡得势必将造杀孽无数,他不是个长寿的面向而且肯定不得善终。
但他们的看法都不重要。张锦艾喜欢这个人,张德惠也看上了这个姑爷,所以张立群就成了张锦驰的姐夫。
因为打一开始,张锦驰就没怎么给过赵立群好脸色。所以今天再见面也不需要刻意表演什么态度,就按以前的来。
张锦驰看着赵立群不冷不热的打了个招呼:“姐夫。”
而赵立群却是十分热情:“锦驰这可是好些年没见了。前些日子听你姐说要来上海,可把我们高兴坏了。怎么到了上海这么久才来家里,这我可得挑你礼了。以后可要勤走动才行……”
这种热情让张锦驰多少有点措手不及。他记忆中的赵立群好像不是这样的。
而这时张锦艾也在一旁帮腔:“对,你姐夫说的对。”
这种情况,张锦驰也只能点头称是。
张锦驰前脚刚进门,张锦茵后脚就到了。然后这姐妹两个,就一边站一个,开始对张锦驰进行“批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