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已经用冰凉的井水冲洗了十几遍,但代王府的空气中还是弥漫着淡淡的血腥气。
卫景瑷脚踩着代王府还残存着血迹的地砖在几个顺军兵士的监视下一步一步的走向代王府的银安殿。
卫景瑷站定整理了一下自己的官服,好像此时脚上的疼痛也不是那般强烈了,随即便一脸肃穆的跨进了银安殿的殿门,抬起头他便看到了那个大马金刀的坐在王座上的中年人。
李自成此时也正在打量着眼前的这个朝廷的官,这些年来他杀了很多朝廷的官,有武将也有文官,但凡是落在他手里的朝廷官员基本上都是被吓的涕泪四流丑态百出。
即使是藩王,不一样为了活命跪在地上喊他爷爷。可是眼前这个大同巡抚,看向他的眼神却没有丝毫的恐惧,有的只是深深的不屑和大义凛然。
这种眼神他在那个蔡懋德的眼中也见到过,说到底这些酸儒还是看不上自己的出身。
“狗杀才,成了阶下囚还摆什么谱,见到皇上还不赶紧跪下!”
刚刚晋升为大顺朝左丞相的牛金星此时见卫景瑷这个俘虏见到李自成还敢托大,当下便是大声呵斥。
卫景瑷却是丝毫未将这个大顺朝这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左丞相的呵斥放在眼里。
“老夫上跪我皇崇祯,下跪父母恩师,却万万不会向一个流匪草寇下跪。”
牛金星闻听此言顿时鼻子都气歪了,当下就要将在外值守的兵丁叫进来给这个不知好歹的人一点颜色瞧瞧。
李自成却是挥挥手将一众兵丁赶了回去,他本是一个枭雄,对于这种硬骨头的臣子打心里还是有些敬佩的。
虽然说姜襄识时务的将大同城拱手奉上,避免了大顺军再次经历太原那样的硬仗,但是他打心眼里瞧不上姜襄这种卖主求荣的小人。
若不是此时宣府等地还未到手留着他还有用处的话,依照李自成的性子早就把姜襄砍了。
所以,对于卫景瑷对他的不敬李自成倒是没有生气。
“咱这一群人虽是出身草莽却也是被朝廷逼得没了办法,现如今伪明朝廷气数已尽我大顺应天而生,先生何不顺应天意归降大顺,咱求贤若渴必会给先生一个高位!”
李自成目光殷切的望向卫景瑷,希望能够从他的口中得到一个想要的答案,没想到卫景瑷的目光依旧如来时一般坚定。
“自古忠臣不事二主,今日老夫既是已经丢了大同,已经无颜再面对我皇,只求速死!老夫来见你的原因只是想要劝你一句,不要再屠戮大同百姓妄造杀孽,免得日后遭天谴!”
见卫景瑷依然对李自成出言不逊,一旁的牛金星等大顺文武顿时又想出言训斥,却又是被李自成的一个眼神制止。
李自成沉默半晌,终于是叹了一口气冲着殿下的牛金星说道。
“派人送卫先生回府,传告众军不许骚扰卫府上下,准许其在大同城中居住!”
殿中众臣对于李自成对于卫景瑷的处置感到十分惊讶,这一点都不像是李自成的作风,其实就连李自成自己也说不明白,自己为何明明知道不可能收服卫景瑷却仍不愿意杀了他。
小轿颤颤巍巍的从代王府外离开,跟着卫景瑷同来的几个人没想到自己数人竟是全须全尾的从流寇窝子中离开了。
不多时轿子经过了大同中最大的一座寺庙海会寺,轿帘在此时被挑开了一角,里面传出了卫景瑷要落轿的声音。
轿子轻轻落下,卫景瑷在小栓子的搀扶下走出了轿子,他抬头望了望海会寺高大的楼阁,心中不禁思绪万千。
突然,两行热泪从卫景瑷的眼眶悄然滑落,他忽的挣开小栓子搀扶着他的双手,面朝着京城的方向重重的跪了下去。
“皇上,皇上啊!臣失封疆,死不尽罪,愿为厉鬼以报!”
说着卫景瑷重重的磕了几个响头,额头之上随即便是一片的血肉模糊,小栓子正欲扶起卫景瑷。谁知卫景瑷的身体似乎是突然爆发出了巨大的力量,冲着海会寺前的一座石狮子便冲了过去。
不等小栓子等几人反应过来,只听得“咚”的一声闷响,卫景瑷的头已是重重的撞在了石狮之上......
银安殿之上,顾君恩将卫景瑷撞狮而亡的事情禀告了李自成,得知这个消息后李自成再次沉默良久。
不知过了多久,李自成又是发出了一声长长的叹息。
“这才是忠臣啊,吩咐下去好生照料他的家人,给他的老母亲发五十两金子颐养天年,派人将卫景瑷的遗体好生收殓,护送回他汉中的老家安葬吧.....”
此时海会寺附近的一条隐蔽的胡同中,萧见贤一拳砸在了墙上,拳头瞬间便一片血红。
紧赶慢赶没想到又是晚了一步,大明又失去了一个忠心耿耿的老臣,自己实在是辜负了太子殿下的一片信任。
一旁的心腹小六却是出言宽慰。
“司正,此时就咱们这几个人即使混进了巡抚衙门恐怕也救不出卫抚台,此时司正还是振作起来,宣府咱们还有机会啊!”
小六的一句话顿时惊醒了极度自责中的萧见贤,目前太子殿下交给自己的大事还没完成,怎么能在此颓废呢?想到此萧见贤眼中再次闪出坚定地目光。
“走,去宣府!”
几声轻响,几个人的身影消失在了大同的街道尽头.....
紫禁城乾清宫西暖阁,崇祯脸色阴沉的坐在龙椅之上,自从登基以来他第一次真真切切的感到了死亡的丧钟似乎已经奏响。
太原大同接连失陷,下一步恐怕就是宣府了。三边重镇一失京城立刻就要变成被褪了毛的白条鸡,只能任由李自成这个厨师随意摆弄了。
“众卿,事到如今该做和对策?”
此时殿中除了首辅周延儒、次辅陈演、三辅李建泰还有兵部尚书张缙彦、兵部侍郎孟兆祥、冯元彪和左都御史李邦华几个朝中重臣。
面对着崇祯的问询,周延儒是一如既往的三缄其口,作为首辅他从来不会第一个表明自己的立场,而是先看看朝中的风向,这也是他能在朝中混的游刃有余的原因。
孟兆祥却是大踏步的走了出来。
“陛下,此时河南全境已经落在了流寇的手里,宣府现在也是岌岌可危,山西如果也落入流寇手中京城就危险了。”
“为今之计,唯有迁都暂避其锋芒休养生息再徐徐图之啊!”
“臣附议!”
“臣附议!”
孟兆祥话音刚落冯元飚和李邦华立即站出来表示赞同,崇祯的眉头不禁皱起陷入了沉思。
“臣反对,祖宗陵寝之地岂可轻弃?新军现在还有几万兵马,大可由周遇吉统领新军西进山西剿灭流寇!”
眼见孟兆祥又要老调重弹,张缙彦立即跳出来反对并打上了朱慈琅新军的主意。
“臣附议!”
陈演和魏藻德马上也站出来支持张缙彦,他们二人是坚决地反对南迁之策的,
“荒唐,现在京师附近的守备力量只剩下周遇吉的新军了,况且蓟州一战新军战力大损尚未恢复,如果将这点力量再扔进去损失了,谁来负这个责任?”
李邦华一言顿时将几人噎的说不上话来了,说到底新军是太子的班底,若是将新军打光了少不得要被太子记恨,陈演几人虽然不愿意迁都,但也并不想因此得罪太子。
场面一时陷入僵局,此时一直一言不发的周延儒的嘴角却是蠕动了一下。
“陛下,流寇虽然来势凶猛,但朝廷并未无一兵一卒可用。”
听到周延儒的话,崇祯原本紧皱的眉头瞬间舒展开来。
“周先生有何良策快快讲来!”
周延儒不紧不慢的前出两步。
“此刻流寇已进逼直隶,可先调宁远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入京勤王,另总兵唐通的兵马尚有八千驻守在居庸关,陛下可赐二人以爵位,令其在居庸关一线设防,或可与流寇一战!”
周延儒话音落下崇祯的眼中闪过一丝喜色,周延儒此策虽非上乘却好像是此时唯一可行的方法了,虽然这样一来可能将宁远到山海关的几百里江山就要丢给鞑子了。
“陛下,孙传庭手握朝廷五省十几万精锐大军尚且不是流寇的对手,关宁军虽然精锐但也不过区区五六万人,断断不可能守住居庸关,此策无异于饮鸩止渴啊!”
冯元飚急切的说道,可是此时崇祯已经打定了主意,大明立国近三百年的基业不能毁到他的手里。
“内阁马上拟旨!”
“加封宁远总兵吴三桂为平西伯,密云总兵唐通为定西伯,命唐通率部坚守居庸关,吴三桂立即放弃宁远率军入关勤王,旨到即行不得有误!”
见崇祯已下定了决心,李邦华等几臣都知道再劝已无可能,只能心中暗暗叹气想着出紫禁城后得赶紧到太子府去一趟将今天的情况告知太子以早做打算。
然而此时三边重镇中的宣府,在得知太原大同相继沦陷之后,也陷入了无尽的惊慌和恐怖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