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吴府。
这几日吴襄的心情依旧十分的阴郁,虽然说那日刘宗敏来到府上之后并没有伤害吴府上下的人。
但是他心中也知道,那只是李自成现在还顾忌着远在山海关的儿子吴三桂。
只是他也知道山海关的形势现在非常的复杂,吴三桂自己恐怕做不了所有人的主,若是他们全都不愿意归顺李自成,那他们吴府上下这百十口人的性命可就不保了。
并且那日儿媳陈圆圆已经暴露在了刘宗敏的面前,虽然当时刘宗敏表面并没有什么反应。
可是他眼中难以抑制的欲火是骗不过吴襄的,所以这也是他一直所担心的。
一直沉思着吴襄便来到了后宅,正看到自己的小妾春香正和管家吴大有再说着什么。
春香也看见了吴襄走了过来,立刻便换上了一副讨好的笑容。
“老爷,这几日不知怎的妾的房中莫名的多了几只老鼠,一到夜里便出来捣乱,我正和吴管家说了这事让他去帮妾捉捉老鼠!”
这个春香是吴襄几年前在辽东时时收入房中的,回到京城后便对她失去了兴趣,再加上此时吴襄心中正有心事便没有在意只是轻轻的嗯了一声便继续低着头向后宅走去。
春香望着吴襄逐渐远去的身影,忽的转过身一脸幽怨的瞪了管家吴大有一眼。
“你这个死鬼大白天把人家喊出来,吓死人家了!”
原来这个春香在跟着吴襄来到京城失宠后春闺寂寞很快便跟吴府的大管家吴大有勾搭在了一起。
这个吴大有也是个色胆包天的主儿,眼见美人幽怨的眼神顿时便上前握住了春香的手。
“别着急,我看着自从流寇进了京城这平西伯府是朝不保夕了,这些年我也攒了不少银子,足够咱们远走高飞了,等时机到了我就带你走.......”
永平府衙内,此时掌握着永平府和山海关十几万人命运的三个人正在相对而坐。
这三人正是辽东巡抚黎玉田、关门总兵高第和平西伯吴三桂。
就地位而言此三人中属吴三桂最为尊贵,可是如今牵扯到这里十几万军民的生死,吴三桂也不能独断,只能在今日将二人请来一同商议。
“平西伯,听说唐通的大军现在就驻扎在关外,他是来替李自成劝降的吗?”
黎玉田此时却是首先开了口,前些日子除了吴三桂他也接到了朝廷命他率兵勤王的诏书可是他也同样的选择了按兵不动。
黎玉田问出这句话其实也是在试探吴三桂的想法,毕竟这个时候京城已经被流寇攻陷。
他们这十几万人已经被夹在了满清和大顺的中间,对于谁来说他们都是一块大肥肉。
就目前的形势来讲如果单靠他们自己凭借山海关自立那是根本不可能得,所以在大清和大顺之间,他们必须做一个选择。
所以听到黎玉田的试探吴三桂略有深意的一笑。
“黎抚台,现在大明已经亡了,这山海关之内就剩下了咱们三人,是生是死咱们都要在一起了。”
说着吴三桂便拿出了唐通带给他的李自成的亲笔信,上面说到希望吴三桂能够看清天下大势。
率领山海关全体军民归降大顺,同时也向吴三桂做出了承诺,必定会保证山海关将士在京城家眷的安全,并且许以高官厚禄。
吴三桂大致的说完劝降信的内容黎玉田和高第都陷入了沉默,他们的家眷此时也都在北京,若是不投降李自成怕是家眷便全都保不住了。
最关键的是,虽然李自成和他们有着害死君父的大仇,可是李自成毕竟还是汉人。
可若是让他们向关外的满人鞑子投降他们在心理上却是更加的难以接受。
“二位,你们说本伯应该怎么回复等在关外的唐通呢?”
此时吴三桂似乎在心里已经做好了决断随即目光灼灼看向黎玉田和高第二人,马上在二人的眼中他便看到了和自己相同的答案......
此时,距离山海关数百里的盛京皇宫的大殿上也正在进行着一场决定大清未来命运的朝会。
就在崇祯十六年也就是大清崇德八年,清军在蓟州吃了个大亏之后便撤回了盛京。
得知情况的皇太极大怒,本想在来年御驾亲征却没曾想在这一年突然暴毙。
由于他死的实在太过突然,所以并没有来的及指定继承人,这就为之后埋下了一个隐患。
此时盛京皇宫崇政殿那把耀眼的金交椅是空荡荡的,皇太极的兄弟,皇太极的儿子,即将拉开争夺帝位之战的帷幕。
崇德八年八月十四日,是大清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日子,对于福临来说也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日子!虽然此时他并没有参与,也不完全清楚这一天究竟发生什么。
这一天,就在崇政殿那把龙椅面前,在停放皇太极的梓宫前,展开了一场抢夺帝位的激烈争斗。
其主要派系分为两派,福临的长兄肃亲王豪格和他的十四叔睿亲王多尔衮!
皇太极生前所领有的镶黄、正黄、正蓝上三旗为了保持住自己在八旗的优越地位,坚决主张从皇太极的儿子当中挑选出一人来继承帝位。
而做为皇长子的豪格就是他们的主要拥护对象,而多尔衮及其同父同母的胞弟豫郡王多铎,武英王阿济格则领有两白旗却想要让多尔衮当皇帝。
他们两人又都有才能,均为大清立下汗马功劳,威望都很高,两派力量基本上势均力敌。
自大清立国以来,这是第一次朝廷面对的重大危机,此时已经是站在了内战的边缘。
在这种情况下,爱新觉罗福临走进了各方势力的眼中,立福临为皇帝,这是一个各方势力都能接受的结果。
而除了他之外,不管换谁上位,都会有人极端不满意,最后会直接演变成八旗内战。
在目前这种状态下,所有人都无法承受八旗内战的结果。所以最终,大家只能各退一步,选了年幼的顺治皇帝接班了。
最开始因为福临年纪太小所以便有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睿亲王多尔衮共同辅政,不过此时的多尔衮已经是力压了济尔哈朗一头,此时成为了摄政王,成为了大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
正是因为皇太极死后大清的朝局陷入混乱才没顾得上进攻北方的大明。
此时大清的皇位已定,攻伐大明的计划便再次提上了日程,前几日多尔衮收到了关内探子传来的消息,李自成的浓浓农民军已经逼近北京,大明朝廷如今已是岌岌可危。
今日的大朝会便是商议这件事情。
朝会开始摄政王多尔衮刚刚抛出这个问题,内院大学士范文程便首先站了出来。
范文程近几个月本来在盖州的汤泉养病,直到近期多尔衮得到明廷可能发生大变的消息便紧急的派人将其从盖州接了回来。
此时的范文程虽是脸上仍带着一丝病色,眼神中却是带着浓重的兴奋之色。
站出朝班后先是恭敬的冲着御座上的顺治皇帝行了个礼随后脸色一正。
“摄政王,从关内传来的消息看,此次流寇进攻北京已是势在必得!明廷此时已是穷途末路四面受敌,可谓受病种种,已不可治”。
“中原的百姓在兵荒马乱中,家破人亡荼苦已极无依无靠,早就思择新主以图乐业,而我大清,顺天意,得民心”。
“此刻若捉住时机进兵中原成就大业,造福后世者,正当此时,若失去此机会,天下将不为我有”。
范文程虽是一介汉人在清廷的地位却是不低,尤其是在皇太极和多尔衮的眼中,对于这个汉臣更是相当的礼遇和看重,否则多尔衮也不会为了今日的朝会特意差人将其从盖州接回来。
眼见这位谋士的想法和自己不谋而合,多尔衮脸上露出了满意的微笑。
“范先生此言与本王英雄所见略同,昨日本王与其他几位议政王商议,准备整顿兵马不日便进攻大明!”
而此时范文程却又是微微地拱了拱手。
“摄政王此言差矣!”
眼见范文程如此说多尔衮的脸上露出一丝疑惑,他也知道范文程这么说肯定有他的深意,便没做声静静地等着范文程的解释。
“摄政王,此时的大明已经是迟暮的老人,灭亡是迟早的事情了,大清目前的主要敌人是流寇而不是明”。
“虽明廷以我大清为劲敌,而流寇却占领中原,正如秦失其鹿,楚汉共逐之,我大清虽与明廷争天下,实则与流寇角逐”。
“今日我大清的策略应是争取明廷的军民。否则,花大力气攻明,等于替流寇扫除了障碍。等到流寇得了天下,大清再与之相争,实在不是良策。”
范文程见多尔衮一直在认真的听着自己的话,便继续说道。
“另外,我大清此前多次破边入塞多有劫掠杀戮中原百的事情发生。”
“这一次我军当申严纪律,秋毫勿犯。既然要入主中原,统治全国,攻占之地必须固守,所以必须要稳定中原官民秩序,官仍其职,民复其业,录其贤能,恤其无告。”
“另外要任用汉人官员,使之献计献策,为我大清所用。这样,天下人心自然归顺大清。”
范文程滔滔不绝的说完才抬头瞥了多尔衮一眼,此时的多尔衮眼中也泛出了一阵兴奋的光芒似乎是下定了某种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