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统要走,一点都不突然,诸葛亮一直知道他的想法。
这徐州等地虽好,却人才济济,已经没有他用武之地。
而诸葛亮不同,他善于理政,这徐州等地的政务庞杂,已经不是一般人可以挑战的。
没看到陈群身边的人越来越多,而且一直不够用,张烨都专门给他们建了一排的房子让他们办公用,接下来还要不断的增加。
增加办公地点,人员不断的扩编。
徐州等地的政务很庞杂,要捋顺可没那么容易。
所以,诸葛亮善于处理这些,他留下来一定能够有大作用。
而庞统,善于出奇谋,然而军事上,张烨人才济济,刘晔、戏志才的才能都不弱于他。
这让庞统感觉自己留下来也是一个配角,高傲的庞统受不了。
此时张烨正跟李善德商量着,李善德最终答应在徐州等地书院任教。
李善德拒绝出仕,但是大汉大学却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张烨已经有了计划。
他一直想建一个智囊团,如后世的智库一样,可以给他提供参考。
但是他一直找不到适合的人才,刘晔跟戏志才虽然可以,但是他们离不开现在的岗位。
司马徽也有这个能力,在军事跟行政上都有一手,但是他醉心教学和研究儒学,所以不可能被张烨拉过来建立智库。
智库,直接在高校建立比较合适,可以产学研一起来。
这是张烨的初步想法。
要想让大汉大学发展更大,不仅需要有优秀的教师,这些教师队伍还要能直接应用,更重要的是要不断的研究出新的成果来。
“善德,我想让你带一个队伍,让一部分已经完成学业的学生继续学习,这部分人称为研究生,需要学习成绩好,聪明,有探索精神的人来一起研究更高的学问。”张烨说道。
张烨将李善德定位成研究生导师,让他直接带研究生。
李善德皱了皱眉头,然后说道:“这些成绩好,不是应该放到各地,起到各大的作用,你要将他们束缚在这大汉大学里面?要知道学以致用,他们不去各自岗位上锻炼,根本不能真正学的好。”
“不,这里不会耽误他们,他们研究的都是现实的问题,开始的时候我会给你们出课题,你们来研究。等他们研究生毕业了,将会安排到更高的岗位,给他们更高的起点,如此才能培养出更加高端的人才出来。”
李善德胸中有些激荡,这一下子让他培养徐州等地的高端人才来,也就是说,今后徐州等地的高层,可能很多都是他的学生。
而他这些学生又发展徐州等地,或者带兵征讨一番。
李善德想到,今后华夏舞台上活跃的很多都是自己的学生,心中不由的澎湃起来,本来已经不想出仕,要远离政坛的他,一颗心又火热了起来。
张烨最后说服了李善德,让他带班子。
下午的时候,张烨在大汉大学里面引荐了郑玄、司马徽跟蔡邕三位大佬。
几个人都听过,简单介绍一下就行了。
“几位大佬,你们可得帮我挑选一批学生啊,要求你们也知道,让他们专门由李善德带领,平常自行研究,让他们再学习三年到五年,今后委以重任。”张烨对三个大佬说道。
他们平常教学也跟一些学生熟悉,特别是一些学习比较好的学生。
蔡邕想了很久才说道:“嗯,你这个想法可以试试,说不定真的有奇效。”
郑玄也说道:“研究实际问题,倒是可以试试,只是没人尝试过,失败了怕耽误这些学生。”
张烨说道:“此教学办法虽然还在探索中,但却有很高的价值,我们研究出案例来,可以教后人,不管怎样,都要做成功,另外我们可以从整理先人案例,之后解剖分析,也能提高才学。”
张烨的提议让众人眼前一亮,这样一来,几个大佬都有兴趣了。
最后就是李善德带,他们几个帮忙。
四个大佬在,亲自带学生,这些学生就像他们的关门弟子一样,那些学生也必定非常的乐意。
如此安排好,张烨算是将这里的事情给安排妥当了。
招收研究生的模式,给自己培养智库,这绝对是一个开创。
张烨搞定之后就回去。
第二天一早,张烨便找来陈群跟刘晔。
“子布,将征讨东瀛的事情移交给奉孝,你负责的事情太多了,这样会耽误很多事情。”张烨说道。
陈群点点头,他的压力确实非常大,内政都交给他,如果再负责这项事物,他只能先放下其他的事情。
如今还有一个重要的事情要安排,那就是科考。
张烨又问道:“科考的事情,要从大的方面去准备,到时候可能要同时容纳数万人一起考试,这很有挑战,特别是我们都没有经历过,可能会出什么事情也都不知道。”
“数万人,主公,就算五万人,给他们准备考场,准备吃住,这都是一个大难题啊。”陈群苦着脸说道。
张烨当然知道难度很大,所以当初才定下一年后考试。
数万人,具体多少还无法估计。
“没事,到时候各级所有大汉大学的教室全部征用,另外专门调一部分军队过来协助,必要的时候就让他们住行军帐篷,也可以临时用军用帐篷搭建一些考场出来。”张烨说道。
“至于安全问题,尤其重要,届时,我会派重兵保护,所有的民兵都动员起来。”
张烨只能先提供一个比较临时的方案出来,等过了几年,有了更加成熟的办法之后再考虑其他的。
接着便是考试内容了。
“出题一定要抓紧,实用为主,而且考试的范围可以大一点,考察他们的知识积累,大汉大学的考生可以按照他们毕业考试的模式,再加上对一些实际问题的解决跟判断,但是非我们徐州等地大汉大学的学生,试题就要费心了。”
出题一直在进行,张烨过问过几次,但是一直不能让他满意。
不是陈群不用心,实在是难度很大,要挑选出来的是有用的人才,而不是会读书的书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