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旁的帝辛看她拿着烧过了的小木棍在纸上画着,挑眉笑起来,这丫头也不是什么都会的不是?
心里生了这个想法,帝辛将水倒进了砚台里面,细心地研磨着墨啶,竭尽全力的让自己静下心来,安心的想着一会自己画些什么来定下来这个。
李凡珊倒是没看帝辛,心里想着自己以前见过的标记。
缺了一口的苹果,小电视,大熊猫,乱七八糟的东西在脑海中一闪而过,李凡珊觉得这些跟她的东西都不合适,随意的在纸张上涂涂画画,想着怎么才是合适的。
他们做这个行业,肯定不能太过于呆滞。
灵活的元素对于匠人来说非常适合,可李凡珊就是要找一个足够灵活的元素,却根本想不到什么样的东西能够表现他们。
在她熟悉的时代没有人会在意这些工匠,在这个时候也不曾有人想过将他们这些人如何来表示。
李凡珊完全陷入了一个难题,抬头就见到帝辛已经开始下笔,层层叠叠但是并不大的花朵很漂亮,可是在木头上刻下去后,会显得太过于突兀。
红色的花朵固然漂亮,可是对于雕刻的地方也会更加挑剔。
一想到一个椅子上,红色的花朵在旁边雕刻着,很漂亮,但是并不实用,这就已经失去了李凡珊制造这个东西的意义和价值。
李凡珊心里想着这个,低头看着已经被她涂得乱七八糟的纸张,写了一个木字,将木的一捺拉出好远,引出一朵灵活的叶子,而在那一横上也做了些手脚。
看起来像是一个花体字一样。
很简单,却有一种特别的味道。
她将这个递给帝辛看,也见到了帝辛在花朵之后再画的蝴蝶,明明两个东西都是可以单独存在的,可放在一张纸上却显得就像是一幅画一样漂亮。
李凡珊觉得自己的东西有点太简单了,可想到以后铺子肯定不止做一点,简单对于雕刻的工匠来说也是一件好事。
“你看看这个。”
直接将花体一样的木字递给了帝辛,李凡珊又想到了什么一样继续道,“咱们以后铺子会做大,要是太过于麻烦的,并不适合咱们以后雕刻来用。”
帝辛微微拧眉,看着李凡珊的那个木字。
很漂亮,比起来靠着画,这种简单的东西反而别有一股味道。
可他看着李凡珊写的,自己抽出来一张纸在纸张上将花体的木字重新写了一次,不过那一撇帝辛并没写,而是用了一个竖折,竖折将木字包含在里面,看起来像是一个小房子。
李凡珊看着帝辛改进过的,微微点头,觉得这样就可以。
帝辛听李凡珊觉得可以,他也没有什么其他的想法,不过想到李凡珊要将这个刻在东西上,直接把写好的给了一旁的苏澜,“这个你到时候让工匠熟悉下。”
接到东西的苏澜点点头,对于李凡珊这个想法,苏澜觉得不错。
带着东西下了楼,找了还在这里没有离开的工匠说了以后做的东西要加上这个的话。
李凡珊跟帝辛在楼上看到苏澜跟人再说这个,两个人也从楼上走了下来,直接的出了铺子,朝着暗卫所说的那个媒婆的家里过去了。
媒婆名字姓张,以前是杨坪镇少有的全福人,兄弟姐妹,父母公婆,儿女亲侄,几乎是所有能想到的亲戚张媒婆都有,后来张媒婆的公婆走了,家里好几个孩子需要养。
张媒婆就为了家里,当了媒婆。
说起来也是运气,张媒婆这么多年说的亲事,就没有不成的,所以现在想要张媒婆帮助说媒,那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
李凡珊停在张媒婆的门前,敲门询问道,“你好,我想问一下,这里是不是张媒婆的家啊?我有些事想要找张媒婆帮我说说,张媒婆在家吗?”
“在家呢。”
打开的门里,一个头发微白的中年妇女看着李凡珊,有些不明白一个小姑娘怎么来到这里找人说媒来了。
可看到她身后的帝辛,想着也许是什么人家的少爷来这里说媒,也就直接开门将李凡珊和帝辛两个人迎进了院子,“你们是要说谁家的亲事啊?”
中年妇女看着李凡珊询问起来,心想着附近都有哪些适合的姑娘。
当然,要是他们来说亲的姑娘并不怎么样,张媒婆也会一五一十的跟他们说,不然为了几两银子给人家说一个不好的姑娘去家里,上不孝敬,下不教养,那可是要祸害三代人。
而李凡珊听张媒婆问了说谁家的亲事,脸色微微一红,“黎村,李家的大姑娘。”
“黎村的李家可是有好几个,你们是看上了哪个李家大姑娘啊?”
张媒婆就自己知道的,黎村就有四个李家大姑娘,这小丫头就这么开口说李家大姑娘,也不给个准确的消息,这让她怎么去人家找人?怎么说这门亲事?
这要是人找的不对,俩孩子稀里糊涂成亲了可咋办?
张媒婆心里想着这些,对于自己做的事情有着自己的章法。
李凡珊看张媒婆的模样,深吸了一口气说道,“就是李家三房的大姑娘,男人你应该认识,叫做李三两,他有一个大哥叫李一成,二哥叫李二斤。”
“哦,你说他们家啊!”
张媒婆点了点头,看着李凡珊说起来,“他们家是有一个大姑娘不错,但是我听说已经跟人定亲了,你让我去人家说这门亲事,不就是让我拆散人家姻缘呢吗?这门亲事我不会去的!”
“张大娘。”
帝辛拉住李凡珊,笑着看向坐在那里的张媒婆,“她就是那个大姑娘,我是跟她定亲了的那个人。”
“你们已经定亲了,来我这里做什么?”张媒婆一听帝辛的话,颇为不满的看着面前的两个人,似乎这两个人就是过来砸招牌的。
“张大娘你别误会,我们俩说是定亲,实际上就是娘承认了我们的亲事,可到底是人生大事,我们还是想请你替我去李家跑个过场,咱们采吉,问礼,纳聘,一个都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