炊烟袅袅,夕阳西下。
村庄之中有鸡鸣狗叫的声音响了起来,晚归的孩童散开,回到了家中。
却猛然发现今天好像不大一样,以往父母总是愁眉苦脸的坐在炕上长吁短叹。
而今天父母兴高采烈,脸上的笑容一直没有退去。
以往早早就冷下来的灶,却红火的像是白天乡民们脸上的笑容。
孩子闻到了一股香味,这香味和之前不大一样。以往家中做饭,总是有一股呛人的馊味儿,因为那粮食都是旁人落下的。
孩子还记得自己很小的时候,曾经在大雪天之中跟随父母一起进城乞讨。若是遇到心善的人家,还能吃上热乎乎白嫩嫩的馒头。
可那样的幸福时刻很少,大多数时候他们都吃着冰冷得难以下咽的狗食。
即便是狗食也是难得的食物了,特别是在饥荒之年中,他们不得不去啃村子旁边的树皮。
去晚了,树皮早就被人瓜分,孩子还记得腹中如火一般的饥饿。
那种饥饿能让一个人失去全部的理智,他还记得和自己非常要好的同伴,就是在那个大荒年消失的。
那个时候,娘就紧紧抱着他,口中喃喃着孩子听不懂的话。
“幺儿啊,你今天干得好,大先生特意吩咐下来,分了一斤肉给咱家,我让你娘做上了,今天咱们就吃点肉,吃点良种。”
炕上的父亲志得意满,面前还摆放着一个小酒盅,里面发黄的酒已经被喝了一半。
孩子知道大先生赏下的东西可不止这些。回来之前他的同伴已经告诉他,大先生非常高兴,给他家酒和肉,还给了两只老母鸡。
不过父母总是会下意识的隐瞒这些东西,或是之前穷怕了,这种好东西,藏在家里面不敢说出去。即便熟悉的乡人来问,就说大先生赏了一些肉。
孩子是知道这些事情的,于是他点头将从小学之中带来的东西放到了炕上。
上了年纪的父亲伸出干枯的大手,抚,摸了一下孩子的头。又看了看孩子放在炕上的东西,他本想伸手抚,摸,可猛然间想到自己是个大字不识的庄稼汉。
自家儿子从学堂之中带回来东西,都是文曲星老爷才会用到的,他这样的粗人可碰不得,想着他就像是触碰到烧红的铁块一般,猛地缩回了自己的手。
孩子的娘却没有这么多顾忌,她伸手掀开孩子放在炕上的作业本儿,仔细的看了一遍。
虽是一个文盲,可是看着上面一笔一画工整的字迹,她点头说道:“幺儿最近努力了,今天多吃一块肉,这是你应得的。”
父亲皱起眉头,正要说些什么,可看着孩子看向灶台的眼神又闭上了嘴。
这一家三口看着那正在燃烧的灶台,香气已经传遍了整个屋子,孩子已经不争气的流下了口水。
等时间到了,孩子的娘站了起来,将这一大一小两人按在炕上说道:“我去把饭菜端上来,今天咱们吃个热乎的。”
灶台被掀开,里面的肉散发出香味儿,蒸的绵软的红薯已经熟透了。孩子的娘熟练的用手翻了翻锅里面的红薯。
接着将那一大盆肉端了起来。
这小小的房子之中,一家三口看着食物。
孩子有些迫不及待,可是想到白天先生在课堂之上的教导。不敢先动手,只是拿着筷子看向父母说道:“长者先食,父亲,母亲。”
看着自己恭敬的孩子,父亲的面色通红,不停的搓着自己的手,有话却说不出口。
孩子的娘点头道:“幺儿长大了,没白送你去学堂之中学习。”
说着夹起一块肉放到了孩子的碗中,那孩子虽然很想吃,可是他放下了筷子看向自己的父亲说道:“一饭一食,皆父母供养。儿在学堂之中,曾听先生讲过乌鸦反哺的故事,这肉还是父亲先吃吧。”
听到孩子的话,父亲缓缓出了一口气,他端起桌上的酒已被喝完,然后大笑起来。
“我家幺儿真是长大了,吃,都吃!这肉这么多,而且还有良种。这些都是大先生的功劳。”
一家人和睦,正要开吃。
当当当的敲门声响了起来。
几人停筷,这个点儿要不在睡觉,要不就在吃饭。现在收了新良种,大先生吩咐过,要各家先试吃一遍,所以大家今天晚上都卯足了劲儿吃新粮食。
什么人上门?
坐在炕上的孩子反应最快,连忙从炕上跳了下来,然后跑到门前问了一声。
门外传来一个温和的声音。
“我们两位是县城之中的读书人,游历到此。听闻此处刚刚得到了良种,不知可否开门,让我等在这里借宿一宿,定当感谢。”
一听是从县城来的读书人,孩子的娘连忙摆手,孩子打开了门。
一开门就看到一个略显熟悉的面孔,那面孔带着笑容,低头看见孩子。孩子连忙向后退去,想起了自己白天的遭遇。
“你,是你。”
“小朋友,我们还真是有缘。今天我阻止你爬上树你才没有受伤,今晚得请我吃顿大餐。”
向锦玉哈哈大笑起来,这时炕上的两个人都走了下来。看着门外两个面如白玉穿着丝绸衣服的公子。
他们之前到江水城乞讨的时候,也曾经见过富贵人家的公子小姐。
可眼前这两位公子的气度不凡,比他们之前见的那些公子小姐都厉害,虽然不知道两人的身份。可长久以来乞讨的习惯,让这对夫妻跪拜下去。
“两位老爷,快快请进。”
向锦玉连忙扶起这对夫妻,说道:“不必多礼我等借宿之人怎能喧宾夺主,还请两位去炕上吧。”
那对夫妻这才松了一口气,然后拉着自家的儿子回到了炕上,徐文夜打量着这一户人家,这是简单的一家三口。
不大的屋子里面除了床就是灶台,灶台里面的火还未熄灭,看来是刚刚吃饭。
向锦玉也在观察,她环视四周找到了一个合适的词语,家徒四壁。
而她更知道这样的家庭在十里铺乡不在少数。
十里铺乡,百姓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