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氏与河东薛氏并非同义,河东一词的记载大概来源于《禹贡》关于九州的记载,当时的河东属于冀州的势力范围。
自汉代以来,河东所辖的地区范围不断发生变化,但其疆界基本上以现代的山西西部为中心,有时也包括今河南北部、安徽北部的一小部分。
这虽是一个弹丸之地,但由于它介于两大名都长安和洛阳之间,与其它州郡形成众星捧月之势,形成了当时中原所在地的中心。
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会成为当时各民族政权的必争之地,这对于经济、文化都相对发达的河东而言,必定是一场浩劫。
作为当地的豪族势力,要想获得生存,必然会不断与各民族政权之间发生关系,这也是薛氏生存的政治大环境。
《姓纂》:“皇帝25子,以为任姓,裔孙奚仲居薛,至仲虺为汤左相,代为侯伯,历三代凡64世。
周末为楚所灭,公子登仕楚,怀王赐沛邑为大夫,遂以国为氏,望出河东、新蔡、沛国、高平。”
《姓氏考略》:“本自皇帝任姓之后,裔孙奚仲居薛,历夏、殷、周64代为诸侯,周末,为楚所灭,后遂氏焉。”
《吴录》:“孟尝君封于薛,秦灭六国而失其祀,子孙遂以薛为氏。”
《魏书官氏志》:“西方诸部叱干氏,后改为薛氏。”
《通志氏族略》:“辽西有薛氏。”
从以上记载来看,薛姓具有光耀而悠久的历史,而传自任姓的一支和孟尝君的一支这两支汉族薛姓无疑是其两股主流。
薛氏在战国时代便已是能人名士辈出。
譬如,当时主张长幼尊卑皆应有序的薛居州,秦国以善于相剑闻名的薛炬。
以及稍后佐刘邦定天下有功、在汉高祖所定的十八侯位中列第十四的薛欧,都是早期历史上的薛姓知名人物。
从记载中我们也发现,在魏晋以前,薛氏与河东是毫无关系的,因为在此之前,河东地区原住地并无薛氏一族,据《新唐书》卷七十三下《宰相世系表三下·薛氏》记载:
(东海相)衍生兖州别驾兰,为曹操所杀。
子永,字茂长,从蜀先主入蜀,为蜀郡太守。永生齐,字夷甫,巴、蜀二郡太守,蜀亡,率户五千降魏,拜光禄大夫,徙河东汾阴,世号蜀薛。
二子:懿、始。懿字元伯,一名奉,北地太守,袭焉陵侯。三子:恢、雕、兴。恢一名开,河东太守,号“北祖”;雕号“南祖”;兴,号“西祖”。
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即在一个十分重视门第观念的时代,薛氏迁入河东,必然遭受到当地衣冠望族的歧视。
薛氏不仅直至十六国时期才崛起,而且在此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被中原人士视为“非我族类”,被蔑称为“河东蜀”或“蜀薛”,显然是其他大族力图与其划清界限。
这样的资历与身份,不仅不能与一流高门相提并论,就是二、三流的大族,也有充分的理由蔑视他们。
但是就是这样一支饱受冷眼的家族在河东经过十六国、北魏初年的发展后,很快堂而皇之地被列入郡姓,与汉晋以来的高门同列。
经北魏、东(西)魏、北齐(周),并贯穿于隋唐两代,经久不衰,最终发展成为河东一带名副其实的重要士族,并在该时期的社会势力变化中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薛齐,薛永子,蜀汉巴蜀二郡太守,曹魏光禄大夫;
薛懿,薛齐子,袭焉陵侯;
薛恢,薛懿一子,任河东太守,号“北祖”;
薛雕,薛懿二子,号“南祖”;
薛兴,薛懿三子,晋河东太守,号“西祖;”
薛堂,薛雕孙,晋上党太守;
薛涛,薛兴子,晋中书监,袭安邑忠惠公;
薛强,薛涛子,后秦大司徒,冯翊宣公;
薛辩,薛强子,后魏平西将军,汾阴武侯,并州、雍州刺史。
薛谨,薛辩子,初仕刘裕府记参军,后奔魏授河东太守,袭汾阴侯,任平西将军,秦州刺史。
薛谨五子:洪祚、洪隆、瑚、昂、积善,号“五房”,即薛氏五门大房。
长子薛初古拔(本名薛洪祚),除散骑常侍,拜驸马都尉,南豫州刺史,封平阳公。
薛洪隆,薛初古拔弟,河东太守;
薛瑚,薛洪隆弟,河东太守,仇池都将;
薛胤,薛谨子,镇西大将军,立忠将军,河北太守;
薛裔,薛胤子,洛州刺史;
薛孝绅,薛裔子,太中大夫,华州刺史;
薛端,薛洪隆曾孙,东魏大丞相府户曹参军,吏部侍郎、尚书,骠骑大将军,蔡州、基州刺史,封文城郡公;
薛胄,薛端子,北周上仪同,司金大夫,兖州刺史;
薛聪,薛瑚子,北魏书侍御史,直阁将军、都尉,齐州刺史;
薛孝通,薛聪子,白银青光禄大夫、景懋抚军,北雍州刺史,常山太守;
薛道衡,薛孝通子,吏部侍郎,内吏侍郎,潘州刺史;
上面列举的仅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当然,薛氏子孙远不止这些,从以上列举中可以看出,薛氏成员任职以地方太守、刺史为主。
据统计,北朝时期,薛氏五品以上人数达47人,而此时的河东闻喜裴氏为46人,河东解县柳氏20人,所以薛氏在当时的政权中是有一定分量的。
如前文所述,薛氏本非河东土著大族,而是从外地迁入后移植的社会势力。与其它土著大族相比,薛氏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它的地方豪强性。
地方豪强,顾名思义,往往具备雄厚的地方势力,其成员多秉承武勇粗豪的门风,对中央政权采取若即若离的态度,有较强的分裂性和破坏性。
作为河东的土著士族,裴氏与柳氏在中央政权中任职的较多,因此他们的中央化程度也较高。加上自永嘉之乱后,裴氏与柳氏不少支族南迁,故其地方势力大为减弱。
而薛氏家族迁移到河东后,其基业并未曾转移过,加上其成员多是武将出身,职务以地方性为主,中央化程度较低,其地方性色彩就显得浓厚的多。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就是薛氏所处的外部环境。从河东地理位置上来看,薛氏的势力范围在龙门、稷山一带,即河东的最北端。
自北入经稷山是入关中的主要道路,这必然是兵家必争之地。所以,薛氏既要时刻面对狂飙而过的胡骑,又要面对西方关中地区的氐羌。
这种复杂的外部环境使薛氏成为当时大族中最具地方豪强性格的一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