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恩之乱平定不久,新任会稽郡守的刘柳前来拜访过谢道韫。谢道韫究竟跟他说了些什么,不得而知。
事后,刘柳逢人就夸奖谢道韫说:“内史夫人风致高远,词理无滞,诚挚感人,一席谈论,受惠无穷。”谢道韫的后半生写了不少诗文,汇编成集,流传后世。
想必李客是想到了这些,才将谢必安容纳进自己的圈子的。
李拾遗正在胡思乱想,突然马车停下了前进的脚步,不一会儿,吴季拉开车帘子,小声的禀报道:“世子,桓家来人邀请世子道右闲聊!”。
李拾遗叹了一口气,心里想到:真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啊,自己刚到长安一个白天,就出来怎么多牛鬼蛇神,还不知道以后该如何是好啊!
但是桓家也不是小家族,桓家兴起于桓荣,桓荣是齐桓公的后代,其祖先迁居龙亢县,到桓荣这里已有六代。
桓荣少年时在长安学习《欧阳尚书》,拜九江郡人朱普为师,他家中贫困,常靠佣工养活自己,精力不倦,十五年没有回家探视,到权臣王莽篡位时才回去。
恰逢朱普去世,桓荣到九江郡奔丧,自己背着土为老师筑坟,于是留下来教学,徒众达几百人。
地皇四年(23年),新莽灭亡,当时天下大乱,桓荣抱着经书与学生一道逃入山谷之中,虽然常饥饿,但讲经论卷不止,后来又在江淮一带教学。
建武十九年(44年),已经六十多岁的桓荣终于得到大司徒府的征辟。
当时东海王刘庄刚被立为太子,光武帝刘秀选求通晓经籍之人,于是提升桓荣的学生豫章人何汤任虎贲中郎将,用《尚书》教太子。
刘秀从容问何汤的老师是谁,何汤答道:“沛国桓荣。”刘秀即召桓荣,命他讲解《尚书》,刘秀觉得他说的很好。
便授任桓荣为议郎,赐钱十万,让他入宫教太子。每到朝会时,常让桓荣在公卿面前讲解经书。
刘秀称赞道:“得到先生太晚了!”恰逢《欧阳尚书》博士出缺,刘秀想任用桓荣。
桓荣叩头辞让道:“臣经术浅薄,不及同门生郎中彭闳、扬州从事皋弘。”
刘秀说:“好,去吧,你能胜任。”于是拜桓荣为博士,引荐彭闳、皋弘任议郎。
刘秀车驾到了太学时,正逢诸位博士讨论问题,桓荣穿着儒生衣服,温良恭敬,宽博有余,辩明经义,每以礼让相服,不用言词胜人,众儒生谁也不及他,刘秀特加赏赐。
刘秀又命诸生雅吹击磬,一整天才结束。后来桓荣进入会庭中,刘秀下诏赐众人奇果,受果的人都将果纳入怀中,只有桓荣举手捧着果物拜谢。
刘秀指着他笑着说:“这人是真正的儒生呀!”从此更受敬重,常叫他住宿在太子宫中。
五年后,桓荣推荐门生九江人胡宪作侍讲,自己只是听听,每天早晨进一次宫罢了。
桓荣曾经生病,太子刘庄早晚派中傅问病,赐给他珍馐、帷帐、奴婢等,并且说:“如果有什么三长两短,不必为家室担忧。”后来桓荣病愈了,又进宫侍讲。
建武二十八年(53年),刘秀任命博士张佚为太子太傅,而任命桓荣为少傅,赐给他辎车、乘马。桓荣大会诸生,陈列出车马、印绶说:“今日蒙陛下所赐,这是稽考古书的力量,可不勉励吗?”
桓荣认为太子的经学已经完成,便上疏陈谢说:“臣有幸得在帷幄,讲经几年,但智学浅短,无以补益万分。
现在皇太子凭着聪明的资质,通明经义,观览古今,没有哪位太子能专精博学像这样的。这真是国家的福佑,天下的幸运。
臣师道已尽,其他都在太子。谨使掾臣汜再拜回家。“刘庄复信道:”我以幼稚愚昧,学道九年,无所晓识。
《五经》这么广大,圣言幽道,不是天下最聪明的人,怎么能精通得了!
何况不才如我,敢承教诲面命。从前的先师感谢弟子的有人了,上则通达经旨,弄明章句,下则去家慕乡,求谢师门。现在蒙受下列,不敢有辞,愿您养病加餐,重爱玉体。“
建武三十年(55年),桓荣被任命为太常。
中元二年(57年),刘庄即位为帝,即汉明帝。
明帝尊桓荣以师礼,他很受亲近和尊重,明帝又授任桓荣二子为郎。当时桓荣年过八十,自认为已经年迈多病,几次上书请求辞职,每次明帝都多加赏赐。
明帝曾经坐车到太常府,让桓荣坐在东面,设置几杖,集合骠骑将军、东平王刘苍以下百官和桓荣的学生数百人,明帝亲自执业,每次开口就说:“大师在这里。”
礼毕,把太官供具全部赐给桓荣家。他受到的恩礼就是这样。
永平二年(59年),三雍(明堂、灵台、辟雍)建成,明帝授桓荣为五更。每次举行大射、养老礼毕,明帝就引桓荣和弟子升堂,自己执经书讲说。
又封桓荣为关内侯,食邑五千户。
桓荣每次生病,明帝就派使者慰问,太官、太医络绎不绝。后来桓荣病重,上疏谢恩,让还爵土。
明帝亲自到他家问安,入街下车,捧着经书上前,抚摸着桓荣,流着眼泪,赐给他订床茵、帷帐、刀剑、衣被,好久才走开。
从此诸侯将军大夫来看望的,不敢再乘车到门口,都拜倒在床下。
桓荣死后,明帝亲自为他变服,临丧送葬,在首阳山之南赐桓荣冢茔。
除任桓荣兄的侄子二人补四百石官职,都讲生八人补二百石官职,其余门徒多数做到公卿,他的弟子中以丁鸿成就最高。
代传到九世孙桓彝时,桓家也是世家之绝顶了。
桓彝,字茂伦,谯国龙亢(今安徽省怀远县龙亢镇)人。晋朝大臣,汉朝经学大师桓荣之九世孙。
晋惠帝时,为州主簿,拜骑都尉;晋元帝为丞相,以为安东将军、丞相府中兵参军;及即位,累迁中书侍郎、尚书吏部郎。
晋明帝时,拜散骑常侍,封万宁县男,补宣城内史。晋成帝咸和三年,死于苏峻之乱,追赠廷尉,谥号为简。咸安中,改赠太常。
桓彝,桓颢之子、桓温之父,东晋谯国龙亢(今属安徽省怀远县)人。
生于世族大家,自幼聪明好学,能文善武。年长,以州主簿入仕,拜骑都尉。晋元帝时(317年--323年),迁中书郎、尚书吏部郎。后因王敦擅政,愤而弃职。
太宁二年(公元324年),晋明帝下诏讨伐病危中的王敦,命为散骑常侍。
平定王敦之乱后,桓彝以功被封为万宁县男。
时宣城境内常有变乱发生,有人举荐桓彝出任宣城太守,治理宣城。
开始时,晋明帝不允,后有人再次举荐,遂补桓彝为宣城内史,史称其颇有政声,治下郡内生产发展,百姓生活安定。
咸和二年(公元327年),镇将苏峻以朝臣庾亮擅权专制为由,举兵反叛,进攻南京,史称“苏峻之乱”。
桓彝得悉,当即率领义众欲赴南京讨伐叛军。他一面派遣朱绰前往芜湖讨伐叛军,一面向朝廷报告军情。
坐镇南京的庾亮先是派遣大将司马流赶往慈湖与叛军交战,遭到惨败。
司马流战死后,又命桓彝进击讨伐。桓彝考虑到宣城城防脆弱,难以防守,于是,先退据到广德,然后,又退据泾县,在乌溪岭修筑工事抵抗。
当时,不少州郡都惧怕叛军势力强大,纷纷派人向叛军求和投降。
桓彝手下部将也劝他佯装与叛军议和,以避开叛军的势头,保存实力,遭到他痛斥:“吾受国厚恩,义当致死焉,能忍垢蒙辱,与丑逆通问,如其不济,此则命也。”
于是,桓彝选择了奋力抵抗,派遣将军俞纵坚守泾城门户石兰。
哪知,苏峻却派兵从东南方向包抄过来,攻破了石兰防线,进逼泾城。
桓彝死守城池,叛军派人劝降,他坚守不从,终因势小力孤,城被攻破。桓彝在撤退的路途中被叛军杀害,时年五十三岁。
后来,苏峻攻人南京,庾亮出走,苏峻独自把持朝政。没多久,于咸和四年(公元334年)即被荆州剌史陶侃和江州刺史温峤组织的联军剿灭。
后人为纪念桓彝英勇抗敌的英雄气概,在他遇害处建起桓公墓。
桓彝身为传统儒学世家谯国桓氏的子弟,经学大师桓荣的嫡系九世孙,自小自然饱读儒学经典,服膺礼教。
然而,在玄风大盛的东晋士族社会,古板保守的儒家行为,是吃不开的。
所以,桓彝为了挤入东晋上流社会,不得不改弦更张,暂时放弃了儒家教条,而附庸风雅成了一个风格出挑的玄学青年。
裸奔、酗酒、奇装异服、披头散发等等时尚标志,开始成为桓彝生活的主题。由于行为大胆,风格前卫,桓彝渐渐出了名,成为了诸如谢鲲、羊曼、阮孚等大名士开酗酒狂乱宴会必请的嘉宾。
通过与大名士谢鲲、羊曼、阮孚等人一起酗酒、裸奔,桓彝的名气越来越大了,并最终成功地挤入名士团体“江左八达”,成了举世瞩目的大名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