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一骑绝尘
微笑卡夫卡2021-06-20 20:495,163

  在这里之后顾荣就开始一骑绝尘了,彻底的站在了江南氏族身边,帮助东晋在江南站稳脚跟,抵御其他人的攻击。

  陈敏知道后,派其姻亲甘卓领兵讨伐钱广,顾荣却与周玘一同劝甘卓背叛陈敏;甘卓由于向来敬重顾荣,又因陈昶之死而感恐惧,因而决心投顺。

  次年,顾荣与周玘、甘卓等人反攻陈敏,陈敏即领兵一万余人迎战,但甘卓士兵向陈敏军说:“本所以戮力陈公者,正以顾丹杨(顾荣)、周安丰(周玘)耳;今皆异矣,汝等何为!”

  成功动摇其军心,顾荣出来以白羽扇向陈敏军一挥,陈敏所部溃不成军,四散奔逃,陈敏唯有单骑北走,途中被捕杀。

  陈敏之乱平定后,顾荣回到故乡吴郡。不久后,他被司马越控制下的朝廷征召为侍中。顾荣与一众士人北行,至徐州彭城时,听闻北方局势愈加混乱,便迟疑不进。

  司马越闻讯后,写信给徐州刺史裴盾,说:如果顾荣等人迁延顾望,则以军礼护送。顾荣等知道后,大为恐惧,与纪瞻、陆玩等立刻解船弃车,一昼夜逃亡三百里,得以回到扬州。

  永嘉元年(307年),安东将军、琅邪王司马睿移镇建业(后改建康,今江苏南京),顾荣获任命为安东将军军司,加散骑常侍,用作招揽江南士族的支持。

  鉴于顾荣在江南士族中的影响力,司马睿每有政事筹划,都会咨询他的意见。顾荣作为江南名士,又身居要职,因而甚得朝野敬重。

  顾荣认为“南土之士未尽才用”,于是向司马睿推荐陆晔、甘卓、殷佑、杨彦明、谢行言、贺循及陶恭兄弟等一些未被任用的江南士族,司马睿予以采纳,并一一授官。

  永嘉六年(312年),顾荣在任内逝世,司马睿亲临其葬礼,倍感哀痛,准备上表朝廷,“依齐王(司马冏)功臣格”,为其申请赠礼。

  吴郡内史殷佑认为顾荣“功高元帅,赏卑下佐”,赏不酬功。司马睿遂追赠他为侍中、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号为“元”。

  建武元年(317年),司马睿改称晋王,追封顾荣为嘉兴公,特设嘉兴公国,并加赐食邑。

  故散骑常侍、安东军司、嘉兴伯顾荣经德体道,谋猷弘远,忠贞之节,在困弥厉。崎岖艰险之中,逼迫奸逆之下,每惟社稷,发愤慷忾。

  密结腹心,同谋致讨。信著群士,名冠东夏,德声所振,莫不响应,荷戈骏奔,其会如林。

  荣躬当矢石,为众率先,忠义奋发,忘家为国,历年逋寇,一朝土崩,兵不血刃,荡平六州,勋茂上代,义彰天下。

  荣众无一旅,任非籓翰,孤绝江外,王命不通,临危独断,以身徇国,官无一金之费,人无终朝之劳。

  元恶既殄,高尚成功,封闭仓廪,以俟大军,故国安物阜,以义成俗,今日匡霸事举,未必不由此而隆也。

  方之于齐,强弱不同,优劣亦异。至于齐府参佐,扶义助强,非创谋之主,皆锡珪受瑞,或公或侯。

  荣首建密谋,为方面盟主,功高元帅,赏卑下佐,上亏经国纪功之班,下孤忠义授命之士。

  顾荣死后,整个顾家显赫多年,一直到大唐。

  而周家更加不能小看。

  楚汉之际设郡。庐江郡周氏原本汉初自汝南郡分出的又一支著名周姓望族,这支周氏两汉开始露头角,成为当地望族。

  但是,名显于世者记之于史者,少见于世。直至东汉末,庐江舒城因周瑜家族而名声大起。

  周瑜,字公瑾,三国时期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曾祖父周荣,任过东汉章帝、和帝两朝尚书,其子周兴,安帝永宁年间拜为尚书郎,为帝王之喉舌。

  周兴之子周景,是周瑜的从祖父,字仲景,曾两拜尚书,官至太尉。

  卒后,追赠安阳乡侯。周瑜三国时助孙权平定三吴,火烧赤壁击败曹操,功勋卓著。封东吴大都督,可惜在出征益州途中,郧命巴丘(今岳阳)英年早逝,年仅36岁。

  周瑜生有两子一女,长子周循为东吴附马,官拜骑都尉,颇有其父之风,可惜尚建功立业,英年早逝。

  次子周胤,初拜为兴点都尉,后封爵“都乡侯”。周瑜去世时,周胤尚年少,全仗其父之荫功。后以罪被贬徒庐陵郡。赤乌二年(239)因病身亡。

  两汉时期周氏家族由于继封“汝坟侯”周仁的十子分支,社会的安定,家族人口繁衍很快,各支周氏名人涌現。

  周氏家族就产生了十处“聚族而居”的新郡望。在这些郡望中,尤以当时并行繁衍发展的汝南郡、沛国郡、庐江郡最为出名。

  汝南郡,是以东周第一位周王平王子姬烈封汝坟侯形成的第一个周氏郡望。

  地点在当时的汝南,汉设汝南郡。

  汉初,西汉武帝为彰显皇权的正统性,寻找周氏王族后裔敕封以嗣续周王后代,於是汝南郡的周仁便复封为“汝汶侯”。

  周仁,是周秀的儿子,字季房,赐号“正”公。以地湿,徙于安城。

  周仁,有十个儿子,都因周仁的爵位享受荫功,先后做了西汉的官吏,其中八个儿子去了东南一带做官,并定居下来,聚族而居形成了新的郡望。

  唯留长子周球与幼子稳居汝南,后依长嫡次庶的继承贯例,周球承袭了周仁的“汝坟侯”爵位。

  为记录家族的分迁情况,周球主持编修了《周氏家谱》。这就是历史上称的《周球谱》(见《新唐书•艺文志》)。这支最古老的周氏郡望,西汉时,出了决曹椽周燕(周仁九代孙)

  周燕,字少卿。汉宣帝时为郡决曹椽,当时,郡太守刘虔将一囚房定为死罪,欲予处决。周燕经过仔细审定后,认为罪不该死,遂劝太守刘虔,刘虔不听,终将受冤囚犯处死。

  后这一囚犯家人不服上诉朝廷。朝廷责令重新审理此案。周燕知大守刘虔难脱干系,遂决定以身替罪。

  对太守刘虔说:“请君将原来此案文书中的责任人都署我周燕之名。到时就说您审案时正好生病,未问此案。”

  又对府中椽吏说:“朝廷使者来时问及此案,你们尽可将责任全部推到我周燕身上,若有一词累太守,我当以性命相搏。”

  后来使者来后,周燕受尽严刑拷打,终不改口,被判处以宫刑,即阉刑。周燕得知后,叹道:“我是平王之后,正公的玄孙,受此刑,有何面日去见列祖列宗!”遂绝食而死。

  周燕有5子,后来官皆至刺史、太守职,号称“五龙”。家族因之盛极一时。

  西汉末东汉初周燕家族因出现了两个著名人物周嘉、周畅而得以重新显名于世。

  这时的汝南郡周氏还有一支居于汝南汝阳,与周嘉同年代(东汉光武帝时)亦出了个名人周防。乃周燕的九代孙。十六岁时,光武帝过汝南椽史试经,被拜为守丞。

  但周防以自已尚未成年,请求去官。去官后他师事徐州刺口人盖豫,研习《古文尚书》。

  后周防被举为孝廉,得拜郎中,曾撰《尚书杂记》三十篇。后因太尉张禹荐,补为博士,稍后迁陈留太守。因触法连坐免除官职,卒于家中。

  沛国郡,沛国郡是西周末代王赧王姬延亡国后被迁于惮孤,(今河南临汝西北)当地百姓念他曾是周朝天子,便称他的家族为周家。此后,他的后代也改姓周。

  其中一部分在秦代时又从中原迁到今江苏北部一带,定居于沛县。两汉时,这支周氏势力最盛,地位最崇,形成了周姓郡望中著名的“沛国郡”。

  周家最为出名的就是周瑜了。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人。东汉末年名将,出身庐江周氏,洛阳令周异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

  长壮有姿貌、精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

  周瑜少与孙策交好,21岁起随孙策奔赴战场平定江东,后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任,周瑜将兵赴丧,以中护军的身份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

  建安十三年(208年),周瑜率军与刘备联合,于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

  又率军大破曹仁,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210年)病逝于巴丘,年仅36岁。

  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实奇才也”,孙权称赞周瑜有“王佐之资“,范成大誉之为“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

  太宗时追尊其为平虏伯。位列唐武庙六十四将、周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周瑜出身大族,他的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居汉朝太尉之职。其父周异,曾任洛阳令。周瑜本人身材高大、相貌俊美,志向远大。

  初平元年,孙坚兵讨董卓时,他家人住在寿春,当时孙坚长子孙策与周瑜同年出生,而且在江淮一带很有名气。

  周瑜慕名前去拜访,劝孙策带母亲弟弟移居庐江舒县,孙策听从了他的意见。

  周瑜让出路南的大宅院供孙家居住,且登堂拜见孙策的母亲,两家交好。

  初平二年(191年),孙坚死后,孙策带家人搬离了庐江。

  兴平二年(195年)周瑜前去探望身为丹阳太守的从父周尚。正好孙策率军入历阳(今安徽和县西北),将要东渡长江,于是写信给周瑜。

  周瑜率兵迎接孙策,给他以大力支持。孙策十分喜悦,说:“我有了你,事就成了。”

  于是,周瑜随从孙策先克横江(今安徽和县东南长江北岸)、当利(今安徽和县东,当利水入江处),接着挥师渡江,进攻秣陵(今南京江宁秣陵关)。

  打败了笮融、薛礼,转而攻占湖孰(今南京江宁湖熟镇)、江乘,进入曲阿(今江苏丹阳),逼走刘繇。

  当时孙策部众已发展到几万人。他对周瑜说:“我用这支队伍攻取吴郡、会稽郡,平定山越,已经足够了,你回去镇守丹阳。”于是,周瑜率部回到丹阳。

  不久,袁术派其堂弟袁胤取代周尚任丹阳太守,周瑜随周尚到了寿春(今安徽寿县)。袁术发现周瑜有才,便欲收罗周瑜为已将。

  周瑜看出袁术最终不会有什么成就,所以只请求做居巢县长,欲借机回江东,袁术同意了周瑜的请求。

  周瑜在做居巢县长认识了鲁肃,认为他非同寻常,就主动与他相交,两人建立了如同春秋时公孙侨和季札那样牢不可破的朋友关系。

  建安三年(198年),周瑜和鲁肃一同回到吴郡(今江苏苏州)。

  孙策闻周瑜归来,亲自出迎,授周瑜建威中郎将,调拨给他士兵两千人,战骑五十匹。

  此外,孙策还赐给周瑜鼓吹乐队,替周瑜修建住所,赏赐之厚,无人能与之相比。

  孙策还在发布的命令中说:“周公瑾雄姿英发,才能绝伦,和我有总角之好,骨肉之情。

  在丹阳时,他率领兵众,调发船粮相助于我,使我能成就大事,论功酬德,赏赐还远不能回报他在关键时刻给我的支持呢!”周瑜时年二十四岁,吴郡人皆称之为周郎。

  因庐江一带,士民向来佩服周瑜的恩德信义,于是孙策命他出守牛渚、后来又兼任春谷长。

  建安四年(199年)孙策要攻打荆州,拜周瑜为中护军,兼任江夏(治湖北新州西)太守,随军征讨。

  十二月,孙策率周瑜等人攻破皖城,虏获袁术手下刘勋家人及他们部下的男女亲族,其中桥公二女皆国色天姿,孙策自纳大乔,周瑜纳小乔。

  孙策对周瑜说:“桥公之女,虽经战乱流离之苦,但得我们二人作女婿,也足可庆幸了。”

  接着进攻寻阳,败刘勋,第二年年初讨江夏,又回兵平定豫章(今江西南昌)、庐陵(今江西吉安)。周瑜留下来镇守巴丘

  建安五年(200年)四月,孙策遇刺身亡,时年26岁,临终把军国大事托付孙权。

  孙权统业时,年龄尚小,只有会稽、吴郡、丹阳、豫章、庐陵数郡,其偏远险要之处也尚未全附。

  天下英雄豪杰散在各个州郡,并未和孙氏建立起君臣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张昭和周瑜等人认为孙权能与他们一起成就大业,所以倾心服侍他。

  周瑜从外地带兵前来奔丧,留在吴郡孙权身边任中护军,同长史张昭共同掌管军政大事。

  当时孙权只是将军,宾客礼节都很简单,唯独周瑜用君臣的礼节表达对孙权的支持。

  周瑜一次对鲁肃说道:“过去马援答复光武帝说过,‘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

  如今我的主人孙权亲信贤人智士,接纳奇才异能,我听说古代哲人的神秘论证,接承天命替代刘氏者,必定起于东南。

  推算历数观察形势,最终会造建起帝王基业,与天命相符合,也正在东南。正是有识有志之士归附英杰的时代。我正通晓此理啊!”

  并向孙权推荐鲁肃,说他有才干,可为辅佐之臣。建议孙权应该多方搜罗鲁肃这样的人才,以成就大业,不能让他们流散外地。

  曹操在官渡之战打败袁绍后,在建安七年(202年),下书责令孙权送人质到曹操这里。孙权便召集群臣会商。大臣们众说纷纭,张昭、秦松等重臣犹豫再三,不能决断。

  孙权本意不想送人质。于是,他只带周瑜一人到母亲面前议定此事。

  周瑜分析道:“当年楚君刚被封到荆山的边上时,地方不够百里。他的后辈贤能,扩张土地,开拓疆域,在郢都建立根基,占据荆扬之地,直到南海。

  子孙代代相传,延续九百多年。将军您继承父兄的余威旧业,统御六郡,兵精粮足,战士们士气旺盛。

  而且,铸山为铜,煮海为盐,人心安定,士风强劲,可以说所向无敌,为什么要送质于人呢?

  人质一到曹操手下,我们就不得不与曹操相呼应,也就必然受制于曹氏。

  那时,我们所能得到的最大的利益,也不过就是一方侯印、十几个仆人、几辆车、几匹马罢了,哪能跟我们自己创建功业,称孤道寡相提并论呢?

  为今之计,最好是不送人质,先静观曹操的动向和变化。

  如果曹操能遵守道义,拯救天下,那时我们再归附也不晚;如果曹操骄纵,图谋生乱玩火必自焚,将军您只要静待天命即可,为何要送质于人呢?”周瑜这番话,说到了孙权心里。

  孙权的母亲也认为该这样做,她对孙权说:“公瑾的话有道理,他比你哥哥只小1个月,我一向把他当儿子对待,你该把他当成兄长才是。”孙权便没给曹操送人质。

  孙权时常下赐周瑜,一年到头都有一百件衣服,当时没有那个将领能与周瑜相比。

  对于孙氏,周瑜也说得上忠贞不二。《江表传》记载,曹操想使周瑜为自己所用,曾派善于辩说的蒋干前去游说周瑜,周瑜既十分坚决的回绝了蒋干。

  天下的士人,因此愈加佩服周瑜。

  建安十一年(206年),周瑜率孙瑜等讨伐麻、保二屯,斩其首领,俘万余人。

  江夏太守黄祖遣部将邓龙率数千人进攻柴桑,周瑜率军反击,俘虏了邓龙。

  黄祖的将领甘宁前来归降,周瑜和吕蒙一起推荐他,因此受到了孙权的重用。

继续阅读:第197章 :大战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纵饮狂歌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