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堂上辩论(二)
微笑卡夫卡2021-06-21 10:063,118

  谢必安看到刘衡的回复,心里也就有底了,跟刘衡谦让了一番,之后一起离开茶房,之前给高欢引路的书吏,也是故意的放慢的脚步。

  刘衡和谢必安两人快走两步,就撵上了走在前面的高欢,高欢回过头,认真的看了谢必安两眼,发现谢必安还是一脸愁苦,高欢也就放下心来。

  刘衡带着谢必安和高欢两人走到大堂前,刘衡停下脚步,对着谢高二人说道:“二位稍等,容下官进去禀报一声!”。

  刘衡说完话,就走进了大堂中,高欢饶有兴趣的看着县衙的大堂,对谢必安说道:“谢兄您看着三泉县的县衙风景如何啊?”。

  谢必安看了一眼高欢,淡淡的说道:“大唐各地的县衙都是一个样,在下实在是看不出来这三泉县的县衙有什么不同!”。

  大唐县衙坐北朝南,存房屋九十八间,建筑占地面积十亩以上,有大门三间,大堂面阔五间。

  木制构件上全部有花鸟彩绘,姿态各异,栩栩如生。

  柱上嵌木联一副:“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负民即负国何忍负之。

  “大堂中间悬挂”内乡县正堂“金字大匾,匾额下为县令审案暖阁,阁正面立一海水朝屏风,上挂”明镜高悬“金字匾额。

  三尺法桌放在暖阁内木制的高台上,桌上置文房四宝和令箭筒,桌后放一把太师椅,其左为令箭架,右有黑折扇。暖阁前左右铺两块青石,左为原告席,右为被告席。

  大堂两侧有议事厅,大堂后侧有平房两间,为衙皂房。过衙皂房即至重光门,门上悬挂“天理国法人情”金字匾额。

  回廊式的走廊,围绕两侧配房,过重光门,两侧有重檐双回廊配房,正面为琴房,面阔5间。堂后院落两侧有配房,前后檐下皆有回廊,正面为迎宾厅。

  出迎宾厅又一进院落,正面为三堂,左右为回廊式配房。

  三堂两侧有东西花厅院,为眷属宅院。三堂后为后花园,已毁。衙内院落开阔幽静,气氛肃穆。院中现有一隋代桂花树,树高九米,枝叶繁茂,另有一株南天竹,四季常青。

  除了树木种类不同以外,其他几乎没有区别,高欢刚才的话,在谢必安眼中就是没话找话,谢必安并没有挂在心上。

  高欢见谢必安不在理会自己,也没有继续开口说道,静静的站在堂前,等候进去开始这出大戏。

  来之前,高欢收到新任的骠骑大将军杨思瑁的信,虽然在信中简单的询问了一下高赫的事儿,但话里话外的意识是让自己好好处理,别出什么麻烦。

  虽然李客是宗室,但也要给杨思瑁几分面子,之前自己还送李客两个美歌姬,想必李客也会知道其中的深浅。

  刘衡走进大堂中,对着上首的李客,李安说道:“禀报上官,吴淞侯和益州谢必安已经到了堂外,是否唤进来?”。

  李客没有说话,只是点了点头,表示同意,刘衡并没有出去将谢高二人带进来,而是走到自己的席位上,跪坐下来。

  等到刘衡跪坐安稳后,高声说道:“唤吴淞侯,益州谢必安进堂!”。

  三班衙役立刻齐声高呼道:“唤吴淞侯,益州谢必安进堂!”。

  堂外的高欢和谢必安被这一声高喊吓了一跳,等听清楚喊得内容,谢必安赶紧往里走,高欢鼻子里冷哼了一声,也跟着谢必安走了进去。

  二人刚一进来,三班衙役立刻高呼喊道:“威武!”。

  大唐的县令基本是一个力气活,也是一个全活,要不然人们也不会叫县令为父母官,他既要“决狱讼”,还要劝农桑、宣教化、掌礼仪、管赋税。

  就只有一个衙门来做这事儿,而且要县令亲自过问,如果没有下面数目众多的书吏,早就忙死了。

  就像审案这件事儿,在县衙里,专门设有刑房,主管全县民事、刑事案件,负责堂审记录、现场勘验、拟差票、放文牍、收贮刑事档案等事务。

  刑房下属有管年、狱卒、刽子手、仵作、稳婆等。下设招房,负责原告填写表格、笔录、口供,为县令判决提供依据。

  刑房还负责协助县令勘察案发现场,填写《尸格》、县衙的拘传、催科等公务,衙役必须执有吏房开出的差票方可执行公务。

  同时负责拟写刑案公文,并办理在押犯人清册、治安状况详文及自理案件循环簿卷宗。结案后整理通案材料,入档封存。

  民刑诉讼的主要途径:一是由当事人自己或被害者家属直接到官府告发,称为告。

  大唐各县县衙大门东侧有一鼓架,鼓架上放大鼓一面,这是专供告状人击鼓喊冤用的。

  如没有人命案或大冤,告状人是不能随便击鼓喊冤的;但告状人击了堂鼓,县令就必须立即升堂理事。

  二是由监察御史或司隶校尉“察举非法”、“举劾犯罪”以及官吏之间互相纠举。

  大唐司法实践中重口供,被告的口供往往是定罪量刑的凭据。

  在大唐,用刑是合法的,公堂上常有县太爷大喝“不动大刑,量你不招”。

  重刑之下,罪犯招供画押,县令往往凭罪犯的口供,便可当堂定罪,这样就难免有屈打成招冤案的发生。

  如《提应案》、《死灰复燃》中的主人公,莫不是受刑不过而屈招画押。

  大唐县令公堂常用刑有:杖、夹棍、拶子,施刑者为三班中的皂班人员。

  刑审之下,很难保证案件客观公正地审理。尤其碰上昏庸无能的县令,草菅人命便不足为奇了。

  取得口供后,三日以后再复审,以观其供词是否相同,复审以后进行判决,并向被告宣读判词,叫“读鞫”。判决后,允许犯人请求复讯,即乞鞫,期限为三个月。

  在民事诉讼中,原被告均有举证责任。审讯结束后,要求犯人书写状纸、画押,作为判决的依据,即当堂画押。

  对于死刑犯,在判决后执行前,由上级司法监察机关专差官吏,对在押犯进行审录,称为“录囚”,经过“录囚”认为无误方可执行,类似于查看是不是本人,有没有人顶替。

  执行死刑时,县令往往要当监斩官。

  对于诉讼期限,隋朝开始有了明确规定:大事不过二十五日,中事不过二十日,小事不过十日。

  审判后,犯人就被投入监牢,根据案情戴枷或钳、等刑具。

  监狱内也设有临时的羁押场所,即羁候所。凡与案件有干系的证人、乡邻、尸亲、嫌疑犯和初审后须审转复核的人犯,均为临时羁押处所对象。

  实际上,大唐也有复审制度,叫做秋审。秋审是复审各省死刑案件的一种制度。

  源于晋朝,因在每年秋季举行而得名。大唐执行死刑大多在秋季,于霜降以后冬至以前执行。

  大唐执行死刑大概是受儒家“天人感应”、“顺天行诛”的理论影响,认为秋末冬初,天地一片肃杀之气,此时执行死刑是“顺应天意”。

  但是,也有例外,凡朝廷遇有登基、死葬、灾异而实行大赦,赦乃德化之道、仁政之端,也包括死刑犯。

  前汉四百余年,大赦达八十次。但“谋反大逆等罪”不包括,更不受秋后问斩的时间限制,往往斩立决。

  对于“谋反”的处罚,各朝是十分严厉的。当然,那些扰乱社会稳定的盗贼,也属于严厉打击的对象,并且总结出了一些缉拿盗贼的方法。

  在大唐,有经验的捕役通常采取如下方法使盗贼归案:

  一是因时因地随时改变缉捕方案。按照人们平常的思维,盗贼都应在夜间作案,且来去不超过10公里,因此多在案发地点附近访问侦查。

  二是对于缉捕到堂的盗贼,察言观色,严审细问。有些罪犯,特别是惯犯,面对捕役的审问十分冷静,且谎言编得天衣无缝。

  此时,有经验的捕役并不轻率地施刑,而是反复审问,调查落实,以期发现罪犯的蛛丝马迹,追查出真赃实据,才对其量刑定罪。

  三是对真正的同案犯、窝主,一经发出拘捕令,捕役就立即带人捉拿、拷打。不然,让其搬走赃物,失掉证据,案子就不好破了。

  大唐正式规定破案的期限,包括通缉在内,是三年零四个月。

  超过规定期限而未抓获的,就要受到官吏的弹劾。如果有意隐瞒、遮掩、拖着不办理。

  以后如经告发,或是上司查访出来和别的悬案破案时附带破案,依照规章条文,受理官员应当予以革职。

  在这些严苛规定中,不管是罪犯和官员,都需要有确切证据,要不然让上司和政敌抓住把柄,那一定是吃不了兜着走。

  李客见谢高两人已经站立在大堂上,朗声说道:“吴淞侯,那是本朝勋贵,又有爵位在身,免于行礼!”。

  高欢听到李客的话,面露微笑,对谢必安挑了挑眉,无声的嘲讽了一下。

  李客坐在上位,自然看的清楚,但没有理会高欢,接着说道:“谢必安,那是名门之后,身上还有御侮校尉的官位,按照国礼法典,免于跪拜之礼!”。

  高欢吃惊的看了谢必安一眼,自己跟谢必安相知多年,从来不知到谢必安身上还有一个从八品御侮校尉的散官位。

继续阅读:第100章 :堂上辩论(三)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纵饮狂歌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