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玄甲军
微笑卡夫卡2021-06-21 09:493,133

  李嗣业,字嗣业,京兆高陵人,中宗时的名将。

  李嗣业身高力大,骁勇善战,初任昭武校尉。组建陌刀队,屡立功勋,迁中郎将。

  中宗年间,随从名将高仙芝击败小勃律国、石国、突骑施和吐蕃军队,拜骠骑大将军、右金吾卫大将军。

  参与收复河西,功勋卓著,授开府仪同三司、卫尉卿、虢国公,平定北庭兵马使王惟良阴谋叛乱。

  李嗣业跟随安西都护来曜征伐十姓酋长苏禄,首先登上城堡抓获敌人,俘获众多敌军士兵。积累功劳授任昭武校尉。

  显庆元年,李嗣业受召募到安西,当时军中开始使用陌刀(一种长柄两刃刀),李嗣业特别擅长使用陌刀,每次战斗必定担任先锋,所向无敌。

  安西四镇节度使夫蒙灵察(马灵察)知其骁勇强健,每次出兵都带李嗣业一同前往,后来,李嗣业累次升迁至中郎将。

  显庆二年,安西副都护、都知兵马使、四镇节度副使、行营节度使高仙芝奉命率军攻打小勃律国。高仙芝任命李嗣业和中郎将田珍担任左、右陌刀将。

  当时吐蕃十万军队驻扎在娑勒城,靠山临河,用木材修成城寨,来抵御唐军。高仙芝夜里偷渡信图河,下命令说:“到中午打败敌人,不然都处死。”

  李嗣业率领步兵登上高山,往下推石头砸击吐蕃军,单独扛着大旗带头冲向险路,众将都跟着他。

  吐蕃军没料到唐军突然到达,因此大败,跳下山崖摔死、投水溺死的有十分之八九。唐军乘胜进军到勃律城,抓获小勃律国国王、吐蕃公主,斩断藤桥,派兵三千戍守。

  于是小勃律国平服,拂林、大食国等七十二国都归顺唐朝。李嗣业因功升任右威卫将军。

  显庆三年,李嗣业跟随高仙芝讨平石国和突骑施,以跳荡先锋加封特进官,兼任本官。敌军都称他为“神通大将”。

  先前,高仙芝靠用计偷袭攻占石国,俘虏石国国王,石国国王之子逃跑,就挑拨各族都怨恨高仙芝,并与大食国联合准备进攻四镇。

  高仙芝得知后,率领胡汉两万(一作三万)军队进攻大食国,深入其国境七百余里,到怛罗斯城时,与大食军队遭遇。

  双方相持五日,此时葛罗禄部众反叛唐朝,与大食夹攻唐军,高仙芝大败,士卒阵亡殆尽,仅剩残余士卒数千人。

  当时情况非常紧急,李嗣业对高仙芝谋划说:“您率兵深入敌境,后无援兵,大食军乘胜进攻,他们其他各族军队也将勇猛敢斗!”

  “我和您都前去战死,谁来报效国家呢?不如退守白石岭考虑退兵。”

  高仙芝说:“我正召集被打散的军队,明天再和他们交战。”

  李嗣业说:“大势已去,不能坐等杀头。”于是立即赶去扼守白石岭,由于道路狭窄,所以只能步兵、骑兵一个跟着一个前进,恰逢遇上拔汗那退兵,辎重车堵住道路不能过。

  李嗣业怕被追上,于是手拿大棒打他们,士兵和马匹被打倒的有几十上百,拔汗那的异族军吓跑,高仙芝才得以生还。

  高仙芝向朝廷奏报李嗣业的功劳,朝廷升任李嗣业为右金吾大将军,**疏勒镇使。

  圣人见李嗣业英勇果敢,祖上也算是宗室之后,所以就任命李嗣业为晋阳留守,帮助大唐守护龙兴之地。

  这一次,圣人准备栽培李嗣业,就派他带领陌刀军还有李氏的亲军玄甲军,一同来到凉州,帮助王忠嗣。

  唐朝初期实行府兵制,可以根据府兵制来推测当时的训练情况。

  府兵在冬季训练的时候,主要有“薄战”和“纵猎”两项内容。

  其中以“薄战”为主要内容。当时作战,队形的变化非常重要,“薄战”主要是训练士兵熟悉军中的旌旗、金鼓等指挥号令。

  进行前进后退,队形变化,操演熟练,以做到战时临阵有序,随阵入战。

  “纵猎”就是进行游猎,在此过程中训练士兵的武艺,提高士兵个人的战斗技能。府兵在服役之前。

  还又有折冲府的官员对他们校阅考察,进行演练。服役期间的闲暇时间,他们也会经常进行骑射训练。

  使用玄甲军的战术主要有这么几种:侧翼突击、埋伏、正面突击。

  而太宗皇帝李世民惯常使用的战术是侧翼突击,这里的侧翼未必就是敌阵的侧面,也可能是敌人的薄弱环节,或者迂回到敌人的阵后。

  李世民通常会让正面部队先与敌人接战,等敌人锐气受挫,受到消耗的时候,他再率领玄甲军突击敌人的薄弱环节,或者直接迂回过去,前后夹击敌人。

  这样的攻击,往往是致命的一击,会让敌人就此崩溃了。

  正面突击,是以玄甲军为前锋,大军为后继,直接对敌阵实施冲击,把敌人的阵势冲乱、冲散,从而最终达到歼灭敌人的目的。

  玄甲军虽然精锐,冲击力很强,李世民本人也很骁勇,但是这样的攻击还是具有很大的冒险性,尤其是遇到顽强的敌人。

  李世民与王世充在洛阳城外的故马坊激战,李世民想查看敌人阵势的情况,直杀出敌人阵背。

  虽然阵形被打散了,但王世充部下的江淮精锐也不是等闲之辈,与唐军殊死力战,李世民的坐骑在混战中被射倒。

  幸亏部将拼死救援才脱险,经过几番激战,最终才将王世充的部队击溃。

  埋伏战术具有很强的突然性,敌人突然之间就陷入包围和突击中,混乱和恐惧是可想而知的。

  李世民率领五百骑兵向窦建德的大军挑战,并成功伏击了他们的前锋部队,生擒了敌军骁将,应该看作是玄甲军的杰作。

  李渊在太原一带负责防守突厥,组建了一些规模不算太大的精锐轻骑兵部队。

  李世民从小参军,加上是李渊公子,因此就在自己周围形成一个小集团。

  李渊起兵之初,李世民身边已经形成一支由丘行恭、段志玄等人领导的精锐骑兵部队。

  到了击败薛举,吞并陇右骑兵以后,唐的骑兵部队大大加强,而玄甲军也大大加强,陇右骑兵是当时天下三大最精锐部队之一。

  还有另外两个分别是张须陀军团和隋炀帝身边的骁果军团,加上秦琼、尉迟敬德等名将的加入,一支真正意义上的天下无敌的玄甲军劲旅诞生了。

  唐夏虎牢之战,李世民率领数千唐军与十几万夏军对峙,其中就包括三千五百名玄甲军。

  李世民曾用一千名玄甲精兵大破王世充,斩俘六千余人。

  在决定天下归属的虎牢关之战中,窦建德率领精锐主力十余万人前来支援王世充,李世民仅用三千五百名玄甲精兵为前锋增援虎牢关,结果大破窦建德十余万众。

  窦建德仅率数百骑逃遁,随后,洛阳的王世充看到夏王窦建德的十几万大军也被灭,认为无须反抗,率领文武百官投降。天下的局势完全转向了对唐军有利的一面。

  李世民登基后,拆分玄甲军,一部分成为皇宫近卫部队“百骑”,长期驻扎在皇宫附近只在内部实行轮换而不离开京城。

  玄甲军的主要部分,交给了李靖,在唐对突厥的灭国性战争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

  对于玄甲军的记载:“秦王世民选精锐千馀骑,皆皁衣玄甲,分为左右队,使秦叔宝、程知节、尉迟敬德、翟长孙分将之。

  每战,世民亲被玄甲帅之为前锋,乘机进击,所向无不摧破,敌人畏之。

  行台仆射屈突通、赞皇公窦轨将兵按行营屯,猝与王世充遇,战不利。秦王世民帅玄甲救之,世充大败,获其骑将葛彦璋,俘斩六千馀人,世充遁归。”

  这段文字虽然很短,但玄甲军的战斗力和作用可见一斑。李世民几乎每战都身先士卒,他自己一身玄甲,率领着骑兵如同黑云一般压向敌阵,声势迫人。

  加上玄甲军本身的精锐,几乎是无坚不摧的。

  古代作战,常选精锐的战士作为先锋突击,称为选锋。

  玄甲军也可以认为是选锋的一种,玄甲军不同于东汉的幽州突骑,他并不由单一地区或者单一部族的兵员组成。

  玄甲军是从李世民所统帅骑兵中选拔出来的精锐,组成应该非常复杂,而且玄甲军担负的作战任务很重,每战必当先锋。

  伤亡也不在少数,估计应该是不断选拔补充,保持一定的兵员定额。

  从东汉末年开始,北方强悍的游牧民族逐渐进入中原,经过五胡十六国和南北朝的混战,到了隋唐时期,骑兵的发展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有一个高峰。

  在这个时代,重甲骑兵一度成为主流。所谓重甲骑兵,又称甲骑具装,骑兵和战马均披很厚的盔甲。

  隋朝继承了南北朝的传统,在军队中,重甲骑兵依然占了很大比重,作为旧朝的一员,李渊的唐军大概也受了一些影响。

  隋朝的骑兵与突厥屡次交锋,出于适应敌人特点的需要,隋朝的骑兵受到了对方的影响,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又向轻骑兵的方向转变。

  另外,马甲都是可拆卸的,作战时才戴上,东西方都是这样。这样可以避免对马匹力量的无谓消耗,因此,唐初有一支跟南北朝差不多的具装甲骑是很正常的。

继续阅读:第137章 :一代军神论钦陵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纵饮狂歌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