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出师表
微笑卡夫卡2021-06-21 09:553,221

  李拾遗花了半个时辰看完了,借着漫步在神道上,诸葛武侯的庙宇按道理说是僭越了,但考虑到刘禅认孔明为相父,在规格上又比帝陵降低了规格,介于两者之间。

  李拾遗东瞧瞧,西望望,独自一人逛起了武侯祠,原来跟在身后的吴季早就不知道去向,吴季是一个老江湖了,听之前给李拾遗的介绍,就知道吴季不是第一次来武侯祠。

  李拾遗也就没有管他,分头闲逛了起来。

  走到前殿,像武侯祠这样的名胜,应该是人声鼎沸,但今日前殿除了几个神官和仆役在打扫以外,并没有其他游客信徒。

  神官和仆役见到李拾遗,也是愣了一下,但也没有上前攀谈,行了一个礼,就自顾自的忙着手中的活。

  李拾遗也回了礼,之后继续的欣赏着前殿的景观,这时武侯祠中的铜钟突然响起,敲了足足有了五下,李拾遗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儿,就见一群道童跑了出来。

  这群道童穿着小小的道袍,样子憨态可掬,十分有趣,李拾遗也立在一旁,看看到底是发生什么事儿。

  只见道童中,走出一个年岁较大的,走到前头,咽了咽唾沫,在李拾遗的注视下,高声吟唱起来:“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道童们一连吟唱了三遍,李拾遗在原地就听了三遍,听完之后心中无限的感慨,这是诸葛武侯北伐之前,做给蜀汉后主刘禅的。

  希望他远离奸佞小人,亲忠厚大臣,一切以江山社稷为重,只是诸葛武侯万万没有想到,他死后的三十八年间,天下变了颜色。

  三家归晋,司马家坐了天下,结束了三国乱战,乱于乱臣贼子,终于乱臣贼子,这世间最大的笑话,莫过如此。

  对于百姓来说,这跟他们都没有半点关系,天下兴盛,百姓苦,天下**,百姓苦。

  但司马家能结束将近两百年的**,也是功德一件,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魏武的蒿里行,道尽了乱世中的苦楚,愿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一语也说尽了百姓一生的无奈啊!

  就在李拾遗无限感慨的时候,突然后面传出一声骄斥声:“你是什么人,怎么我从来没有见过你?”。

  李拾遗闻言回过头去,正见到一个宫装少女叉着腰,满脸疑惑的看着自己。

  李拾遗见跟这个少女年纪相仿,不由的心生好笑,脸上装作凶神恶煞的说道:“在下是南山大王,今天来到武侯祠,是要抓一个压寨夫人的!”

  “本大王见你这个小妮子,生的娇俏可人,不如和本大王一同返回山寨,一起快活快活吧!”。

  宫装少女听到李拾遗的满嘴胡说,脸上当时吓得没有血色,立马哆哆嗦嗦的说道:“你不要过来,我才不要和你去山寨,救命啊!”。

  李拾遗见她叫救命,心中立刻乐的前仰后合,但是脸上还要维持着凶神恶煞的样子,继续说道:“别哭了,马上天就黑了,咱们快快上路吧!”。

  少女听到李拾遗的话,立刻一屁股坐在地上,立马大哭了起来,李拾遗摸了摸鼻子,感觉事情有一点闹大了。

  李拾遗赶紧跑到少女的身旁,准备安慰她,少女见李拾遗跑了过来,高喊了一句:“鬼啊!”就起身跑了出去。

  李拾遗听到她喊鬼,自己也行了一跳,赶紧回过身去看,发现一个罗刹面孔的人站在身后,李拾遗立马感觉自己坠入九幽地狱,心里哇凉哇凉的。

  反应过来的李拾遗立马跳开,之后向腰间摸去,但手刚到腰间心里就暗中大叫不好,因为和吴季出来,所以就没有将自己的佩剑带上。

  但多年习武的习惯,让李拾遗知道,现在自己必须要跟这个人不人鬼不鬼的家伙离的越远越好。

  就在李拾遗准备继续闪转腾挪的时候,这个罗刹面孔的人突然说出了话:“少爷,是我!”。

  李拾遗听着这个话觉得耳熟,就停下手中和脚下的动作,警惕的看着眼前的人,罗刹人赶紧解开脸上的面具,待真正的容颜展露,李拾遗才彻底的放下心来,因为眼前的人是吴季。

  李拾遗松了一口气,无奈的说道:“吴大哥是什么时候回来的?从哪里弄到这个吓人的面具?”。

  吴季拿着面具笑着走向李拾遗,边走便说道:“早就回来了,不过刚才看见公子您在跟少女郎情妾意,就不好打搅,所以一直站在后面!”

  “这个面具是我年少游历天下时,藏在这武侯祠当中的,刚才就是去寻找,当年买这个面具花了整整二十贯,害的我只能给镖局当护卫才挣钱继续游历。”

  “没有想到,当时的店家真的没有哄骗小的,藏在武侯祠中已经近十年,还没有彻底腐烂毁坏,想来也是经过大家之手了!”。

  李拾遗闻言,诧异的看着吴季手中的罗刹面具,一个面具多说是保存几年,就要丢弃了,不是不想留在家中,而是存放在厂库之中,多是蚊虫鼠蚁,就算放置精心,也难免损坏。

  可吴季手中的面具能保持近十年,看大体也没有损坏,就知道出自名家之手,用的材料也不是常见之材。

  李拾遗家中就有一个两汉宫廷中所用的傩戏面具,能保持怎么多年不因为其他,是因其材质是用青铜打造,就算是这样每个月都需要派专人护理。

  面具就起源于傩戏,而傩戏起源于商周时期的方相氏驱傩活动,汉代以后,逐渐发展成为具有浓厚娱人色彩和戏乐成分的礼仪祀典。

  傩,古书解为驱鬼逐疫。傩舞又称鬼戏,是汉族最古老的一种祭神跳鬼、驱瘟避疫、表示安庆的娱神舞蹈。

  在传统的华夏文明中,“傩”是历史久远并广泛流行于汉民族中的具有强烈宗教和艺术色彩的社会文化现象,它起源于汉族先民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巫术意识。

  商代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用以驱鬼逐疫的祭祀仪式,周代时被称为“傩”。

  从中国古代商周时起,就把祭祀神灵作为重要的活动。古老的图腾崇拜和鬼神信仰,是民众渴望驱逐苦难,追求幸福生活最朴素的表达,国家要祭,民间也要祭。

  如日月星辰、风师雨师、五岳山林、上帝社稷都要祭。这种祭祀的方式之一,就称为傩,并且国家有大傩,民间有乡人傩。

  在祭祀的仪式中必然要有歌舞礼乐,这种歌舞也就是傩舞。傩在民间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在歌舞中增加了故事情节,丰富了表演,向傩戏转化。而这种傩戏就是最原始的戏曲。

  傩仪由天子所命的庄严祭祀。

  汉魏时期,傩事活动的规模变得更加盛大,仪式中的方相氏增至四个,另各有十二个黄门弟子和神兽,一百二十名扈从,其余装扮成各种神盠的演员多达上千人。

  而随着道教的兴起和汉末佛教传入中原大地,傩变驱鬼逐疫而为酬神纳吉,主角方相氏让位于青龙、白虎及佛教中的金刚、力士等**神。

  华夏一直是宗教世俗化,其功能变酬神为娱人,传统的不可侵犯的神祗,一变而为傩公、傩母;再变则成灶公、灶母。

继续阅读:第129章 :恶有恶报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纵饮狂歌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