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三章 霸主言公主难缠
江左白衣2025-07-02 19:474,019

“二哥有事直说无妨!”

  诸葛璟闻言不禁挠了挠头,很少有见到诸葛亮欲言又止的样子,自己已经将所有的事情都考虑到了,难不成还有遗漏之处?

  “嗯……三弟,是这样的。”诸葛亮斟酌着开口说道:“帝师同蔡侍郎如今尚未返回长安,已经滞留了三四天了,原因便是万年公主不肯随帝师和蔡侍郎返回长安,三弟你看……”

  诸葛璟返回并州之初便在城门处因为万年公主伤了蔡琰而怒发冲冠,想要将万年公主直接送回长安,后来又亲至陈留王府,万年公主用苦肉计被诸葛璟看破,更加坚定了诸葛璟将万年公主的念头。

  只是君为臣纲这句话对于诸葛璟来说并没有多大束缚,但也要考虑到传到外界之后的影响,故而诸葛亮便提出一个折中的方法,让帝师王越和侍郎蔡邕来并州参加大婚之后将万年公主带回长安。

  诸葛璟这几日因为甄宓将要返回河北,故而一直在城外陪伴甄宓,本以为万年公主早就跟着王越和蔡邕回长安了,没想到诸葛亮却说万年公主依旧不肯走。

  这件事说大也大,说小也小,蔡邕身为汉臣,但自己最疼爱的女儿被万年公主颐指气使,还因此受伤,心里自然有气;而王越作为帝师,却是一直站在诸葛璟这边,两个人自然会按照诸葛璟的命令带万年公主回长安。

  但两个人毕竟是臣子,万年公主一哭二闹三上吊之下不敢逼迫过甚,而且万年公主是灵帝生前下旨来到并州,就算是有刘辩的圣旨也是无可奈何,这才迁延下来,只能等诸葛璟拿个主意。

  “此事断无商量的可能!”诸葛璟丝毫不犹豫地说道:“万年公主虽为皇室贵胄,但竟然敢在我并州如此骄横,令琰儿受委屈不说,竟然还伤到了她,若是此事就此接过,我诸葛璟还有何颜面说要护琰儿她们一世周全!”

  诸葛璟就是这个性子,管你是天王老子还是玉皇大帝,若是循规蹈矩的还好,但是在老子的地盘上撒野,还要伤害老子的女人,真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而且这还只是开始,要是留万年公主在并州待得日子长了,谁知道以后万年公主还会出什么幺蛾子!诸葛璟可不认为万年公主想要留在并州还是对自己一往而情深,先不说万年公主对自己的感情真假有待商榷,就从她死活不肯离开并州就知道,绝不是还“爱着”诸葛璟!

  原因很简单,万年公主要是离开了并州,天下定然会得知原因,那些表面上说得是刘辩思念亲情故而接万年公主回长安团聚,根本比不上万年公主求爱不成,反而伤了蔡琰,被诸葛璟赶出并州来得真实。

  “我意已决,若是万年公主执意不肯离开并州,那便请帝师动用江湖手段把她带走!”诸葛璟起身结束了这个话题,衣袖一摆便带着绫依走了出去。

  诸葛亮不由得苦笑一声,诸葛璟的意思他已经明白了,让王越动用江湖手段将万年公主带走,无非就是使万年公主失去意识,诸如点睡穴,定身法之类让万年公主无法反抗的方法,一劳永逸。

  “孔明,墨辰这次是真的动怒了啊,虽然符合墨辰的性子,还是要真是这样的话传出去难免会有风言风语,可能会对并州不利啊!”顾言这时凑过来低声说道。

  诸葛亮无奈地点了点头,谁说不是呢,要是万年公主真的就这样被带走,不光是天下诸侯会以为诸葛家同汉室有了嫌隙,就是刘辩那边也不好处理。

  将万年公主送走,却把陈留王留下,虽然诸葛璟之前对刘辩有过提点,也有自己的考虑,但架不住有人在刘辩身边进谗言,整出一个诸葛璟想要拥立陈留王为帝,废除刘辩,之前将万年公主送走就是一个征兆的谣言,可是有些不妙啊。

  三人成虎,众口铄金,更何况刘辩又是一个多疑的性子,如今又是这大汉天子,本就对诸葛璟起了戒备之心,要是再被这么一搞,保不准就会后院起火,对于诸葛璟征战天下大大的不利啊。

  最好的办法,就是将万年公主留在并州,软禁起来,不让她再在并州城作下去,这样你好我好大家好,对于诸葛璟和刘辩,亦或者征战大业都是很乐于接受的。

  只是现在的问题就是诸葛璟肯不肯这样做?

  想到这诸葛亮就有些头痛,他同诸葛璟是双生子,心意相通,对于这个三弟的性子诸葛亮是最了解不过的了,要是抛开诸葛璟那一身惊天动地的修为和谋算人间的智慧,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恐怕就是诸葛璟是宠妻狂魔这一点了。

  “宠妻狂魔”这四个字可不是白叫的,诸葛璟之前为了容影能够在他不在时平安无事,不惜损耗三分神魂,半数心头血炼制上品法器情起箭给容影护身之用。而万年公主敢伤到蔡琰,诸葛璟又怎能容忍?

  “且走且看吧!”诸葛亮摇头说道:“让帝师再去见一见万年公主,若是能够说服她则是最好,若是不能,也只好按照三弟那样说的做了!”

  虽然知道按照诸葛璟说得那样带来的影响不是善,但诸葛亮等人却是不会反驳,只会尽自己所能替诸葛璟将那些不好的影响抹除,而不会有半句怨言。

  …………………………………………………

  …………………………………………………

  …………………………………………………

  出了议事厅,诸葛璟深深地吐了口气,见天色已经暗了下来,方才发觉自己不知不觉已经度过了一天的时间,而甄宓的离开不过是在清晨,看来这转移心思确实能够让时间飞快地流逝。

  万年公主的事情诸葛璟早有决断,此时再谈起也只是将万年公主最后的那一丝念头抹杀掉,诸葛璟可不想自己一个没注意,又发生那日在城门处发生的事情。

  想到这,诸葛璟心中对容影三女的思念更胜,急匆匆地便向自己的院落走去,却不想转过回廊,一个小小的少年出现在诸葛璟的视线中。

  “孙权拜见君侯!”

  还是个少年的孙权本来正捧着一本书聚精会神地坐在栏杆上看着,察觉到动静抬头一看见是诸葛璟到来急忙起身施礼道。

  诸葛璟目光投向孙权手中的书上,发现竟是一本《史记》,笑了笑,抬手说道:“仲谋不必多礼,快起来!”

  自从孙权来到并州之后,因为是孙策之弟,孙尚香之兄,故而便在天下侯府中住了下来,而且孙权聪颖好学,时常同诸葛亮顾言请教一些疑难之处,故而短短几天孙权便同诸葛亮他们熟络了起来。

  “仲谋果然聪颖好学,看你的样子却是丝毫不担心孙将军如今的处境,何也?”诸葛璟笑着同孙权坐在栏杆上,饶有兴趣地问道。

  “回禀君侯,家父受阻于江东,孙权自然忧心如焚,只恨智谋不足,无法为父亲分忧解难。但这几日见孔明军师调拨兵马粮饷与兄长,便知君侯对江东之事已有计较,有君侯出手,江东之患自然举手之间便可消弭,故而权方心无牵挂!”

  孙权娓娓道来缘由,诸葛璟听了不由得哈哈一笑,拍了拍孙权的肩膀说道:“仲谋真是了不得啊,如此年纪便有这等心境,不过这样夸赞我却是当不起啊!”

  孙权却是一本正经地说道:“君侯雁门关屠戮匈奴三族尽数筑成京观,使边关蛮夷不敢正视我大汉一眼;而后又平定张杨叛乱,只身独闯洛阳,诸侯会盟大战虎牢关剿灭董卓,迎天子于北邙山,迁都长安前反手玩弄袁绍袁术于股掌之间。

  桩桩件件皆是丰功伟绩,故而孙权相信区区江东之患必定难不倒君侯!”

  诸葛璟笑意盈盈地看着孙权像个小大人一样侃侃而谈,等他说完以后方才摆了摆手,开口说道:“仲谋莫要给我带高帽了,既然你如此有信心,我也不能让你失望。我们先不说这个,我看你这几日都在看司马公的《史记》,不知可有收获?”

  孙权答道:“司马公所著《史记》偏僻入里,深入浅出,令权收获甚多!”

  诸葛璟笑着说道:“确是如此,《史记》一书乃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也。既然仲谋有所收获,本侯有一问,不知仲谋可能答否?”

  孙权听到诸葛璟对《史记》的评价不禁眼前一亮,急忙起身拱手道:“请君侯示下!”

  “仲谋既然通读《史记》,其中有蔺相如完璧归赵一事仲谋可曾记得?”诸葛璟见孙权点头,接着说道:“那仲谋以为,蔺相如何许人也?”

  蔺相如完璧归赵之事自然是家喻户晓,任谁都要称赞一句蔺相如不畏强秦,以一己之力硬抗秦王。后又在渑池相会上发出“血溅十步”的绝唱保得赵王安然返回,同廉颇将相和的佳话也是流传千古。

  史书之上对蔺相如的评价为“清梠凛凛,壮气熊熊。各竭诚义,递为雌雄。和璧聘返,渑池好通。负荆知惧,屈节推工。”

  诸葛璟以蔺相如是何许人相问,莫不是让孙权照本宣科,还是另有用意?

  “回禀君侯,权以为蔺相如不过是一匹夫而已,空有小略却无大局,更是陷君主于险境,落同僚于不义之地,不值一提!”

  谁知道,孙权的回答却是同史书评价完全相对,简直是将蔺相如鞭挞得体无完肤,不知是何道理?

  诸葛璟闻言面色不变,但却是在心里叹息一声,说道:“哦?蔺相如乃是司马公都称赞的人物,仲谋何以如此看待蔺相如也?”

  孙权摇头说道:“世人皆看到蔺相如之功,却独独瞧不见蔺相如那些佳话的本质也!

  为和氏璧一玩物而开罪当时之强秦,为赵国招惹无妄之灾。况秦以十五城相换和氏璧,即便其为谎言,赵国却可以将计就计,以和氏璧为引夺取城池。

  蔺相如却只以和氏璧完好归赵而沾沾自喜,却忘却秦之强横必定不肯善罢甘休,赵国本就孱弱,从今以后更是永无宁日。此为蔺相如空有小略却无大局之观也!

  渑池相会本是政治博弈,武力乃是作为威慑力量存在,蔺相如不言廉颇之勇,赵兵之精,反而以一匹夫之力妄言血溅十步,殊不知以一蔺相如能否换得秦王性命尚未可知,反将赵王陷入险境,空逞匹夫之勇,却无为臣之道。秦王示弱,非为惧蔺相如也,乃是看穿其本质,知其无大用也!

  至于将相和更是笑话,蔺相如仅仅两次出使便位居廉颇之上,廉颇骁勇善战,通晓兵机,乃赵国之门户也,蔺相如却为上卿之颜面,使门客散布流言使廉颇落于不义之地,还谈什么宽宏大量?

  倒是廉颇知晓轻重缓急,不计较蔺相如如此小人行径,这才有了负荆请罪之事,空使蔺相如流芳后世,真是天大的笑谈!”

  孙权虽还是个少年,但答话条分缕析,头头是道,但是内容说是离经叛道也不为过,在孙权口中,蔺相如便从堂堂上卿变成了一介匹夫,且还是个不忠不义的小人,传出去恐怕会引起一番轰动。

  而诸葛璟却是微微沉默,孙权的这番话他已经早就料到了,对于蔺相如的评价历来是褒贬不一,其追根结底便是不同的人看蔺相如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自然不同。

  司马迁之所以对蔺相如大加赞赏,乃是因为他站在士人的角度上来看;而孙权说出这么一番话,却是站在一个帝王的角度来看的!

  不错,便是帝王角度,或者说,是霸主。

  在这样的人眼中,一向是以如何为国家谋取更大的利益为目的,蔺相如所作所为听起来十分提气,但对于赵国而言却是害大于利,故而才会有像孙权的那番评价。

  而令诸葛璟叹息的,却并不仅仅是如此!

继续阅读:第二百九十四章 问本心抉择难做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三国之诸葛封神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