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原山,江西名山,地处赣中吉安市境内,距市区二十里左右。
汉朝道教天师张道陵封天下三百六十五座名山,青原山列于其中,山上有‘净居寺’,始建于唐朝开元二十九年,行思禅师得法于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入青原山弘法,青原山由此成为南方禅宗中心,后世称行思大师为‘禅宗七祖’。
四人一大早起身洗漱,揣着干粮边走边吃,踏着山石铺就的石阶路,穿行在郁郁葱葱的古树林中,身边脚下不时有小溪潺潺流过,满目青翠欲滴。
“这青原山并不高,真应了那句话‘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昆仑说道,“昨夜我问过主人家,上山不过十几里就是‘净居寺’,要经过三道山门。”
“还有比我们早的。”祁玉望着山坡上隐约闪动的人影说道,“真够诚心的。”
“既然要拜佛自然是虔诚的,明日我们去祭拜文信公也要早起。”荆竺踏上石桥,“青苔都冒出来了,都留神脚下,刚下过雨,地上湿滑,前面应该是第一道山门了。”
“先生,桥下的溪水真清澈,还有小鱼呢!”作为一位生长在北方的女子,祁玉见什么都感到无比新鲜,“要是夏天肯定很凉快。”
沿着蜿蜒的水道前行,一路上的景色美不胜收,峰回路转处飞瀑溅玉,丛林之中隐藏着峡谷,清水潭边坐落着一片琉璃瓦。
“看那边的琉璃瓦,应该是‘净居寺’了。”小幽说道。
“青原山。”祁玉望着山寺正门轻声道,“这个是文信公的手书,我还是第一次见到状元郎的字呢!”
荆竺仰头注视着,仿佛去到了那个热血沸腾的悲壮岁月,足足有一盏茶的工夫才迈步前行,祁玉、小幽和昆仑取出随身的兵器交给了附近的队员,跟着荆竺烧香叩拜。
从大雄宝殿出来,赫连波走到近前轻声道,“先生!有人盯梢,一共三个人,一位四十岁左右,两位年轻人。”
荆竺一愣,还真有人盯梢,“怎么发现的?”
“前两日大小姐说很想吃牛肉大饼,兄弟们也想吃,正好被我找到了一家,今早我又去了,小伙计看我是熟客,买得又多,就闲聊了几句,说是有人打听先生和大小姐。”赫连波说完,把手里的小包袱递给了祁玉,不用问都知道里面是什么。
“怎么打听的?”荆竺眉头一皱,心说,不应该啊,都是分开走的。
“小伙计说了,那位长者和我一样是外地口音,问小伙计是否见到一位骑白马的先生带着一位骑枣红马的漂亮女子,我一听,这不就是在打听我们吗?”赫连波快速而又清晰地回应道,“肯定是不知道我们上山了。”
荆竺的思绪飞快地转动着,贴近赫连波的耳朵交待着,“告诉所有的兄弟们不要靠他们太近,然后……”
“好!”赫连波点点头,“你们多加小心。”
看着赫连波离去,祁玉有些不知所措,欲语还休。
“怎么忽然想起要吃牛肉大饼了?”荆竺看了看祁玉。
“我也不知道,就是觉得这两天嘴里没味道,还有些反胃。”祁玉因为紧张,鼻尖都冒汗了,“下次不敢了。”
“你并没有做错什么。”荆竺神情释然,拍了拍祁玉的手说道,“小波误打误撞地用了一招‘回马枪’,那就再来一次!”
“真的不怪我?”祁玉试探性地确认着。
“吃个牛肉大饼能有什么错!”荆竺微笑道,“那就罚你去买些香烛吧,然后我们下山,直奔富田镇。”
四人在山下的茶寮要了一壶茶,分吃了几块大饼,然后取过马匹,不疾不徐地朝着东南方行进,两个时辰后来到了富田镇外,借宿的乡民大叔听说是远道而来祭拜文信公的,极为热情地准备了两间客房。
春夜,雨夜,乡村之夜,恬静而又祥和。
次日清晨,四人早早地起身,昆仑帮着主人家一起烧水,各自沐浴更衣后简单地吃了些杂粮素食,由主人大叔领着前往墓地。
或许是荆竺等人的诚意感动了上天,辰时初刻便停了雨,虽然还有些零星的雨滴飘落,主人大叔主动帮祁玉拎着香烛等一应祭拜物品,一路上跟遇到的乡亲们打着招呼。
清晨的雾气夹杂着炊烟将山林笼罩,鸡犬之声相闻,准备春耕的人们在忙碌着,耕牛已经在水田里奋蹄。
镇甸上的小道纵横交错,小道中间铺着一尺多宽的青石板,常年经受独轮小车的碾压而留下了明显的车辙,两边是大块的鹅卵石,即使是大雨天走上去也不至于泥泞,夹着小道的是民房,有的是青条石修建,有的是青砖或红砖搭砌,还有一些房子的墙体是用红土加入砂石夯成,青灰色的土瓦盖顶,四角飞檐上站立着几个鸟兽的小型雕塑。
家家户户的门框上还贴着尚未褪色的春联,不少人家的屋檐下还挂着纸糊的红灯笼,屋内间或传出几声婴儿的啼哭,还有哗哗倒水的声音。
荆竺走在青石板上,忽然间想起了安吉镇和饶埠镇,若是每个地方都能够这样太平度日该有多好!
“四位远客,前面那座山叫作‘卧虎山’,两边山峰之间就是了。”主人大叔说道,“我们有专人守护。”
“有劳大叔了!”荆竺说道,“耽误你下田的大事了。”
“远客莫要客套,耽误不了。”大叔紧走几步,上前跟守护人打了个招呼,把手里的布袋挂在一旁的树杈上,走进茅屋拿出一柄扫把,和守护人一起忙活着。
卧虎山,山前是富田镇的小桥流水人家,两边的山峰有如两只虎足向前伸出,虎足相连处恰似高昂的虎头,拱卫着文信公的陵墓,陵墓周围是苍松翠柏。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果然是好风水!
四人拾阶而上,把祭台擦拭干净,摆放好果品,又点燃了两支大白烛,按照习俗燃香跪拜祭奠,荆竺起身从怀中取出了前天晚上准备好的祭文,面对着墓碑吟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