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来,坐下说。”
柳迎瑾帮舒婆子擦了擦眼泪,这才扶着她在凳子上坐了下来。
他们怎么能不高兴,就单说修建祠堂这事,哪怕他们百年之后,见到了舒家的列祖列宗,他们也可以昂首挺胸,不必觉得有任何的愧疚了。
“老二媳妇,多亏了你,我们也能修建祠堂了。”
舒婆子拉着柳迎瑾的手,脸上还是难掩的激动。
“娘,咱都是一家人,这般客气做什么,要修建的是咱家的祠堂。”
柳迎瑾回握着舒婆子的手,微笑着回应道。
“唉,对,你说得对,咱都是一家人。”
舒婆子点了点头,对柳迎瑾越发地满意起来。
舒云白看向柳迎瑾的眼神也带上了感激。
其他几人也是满眼笑意地看着柳迎瑾。
“爹,娘,既然村里同意了我们修建自己的祠堂,那咱们就好好商量一下,具体要怎么修建,建在哪里?”
柳迎瑾见大家都看着自己,她忙转移大家的注意力。
“我先去请个阴阳先生来看看,具体建在哪里比较好,我们再商量接下来的事吧。”
舒婆子这才想起如今最为重要的是先把位置确定下来。
其他几人也都赞同地点了点头。
“尽管如此,还是可以开始准备要用的木头石头之类的了。”
舒云白真想现在立马就动手开始建祠堂。
“这也行,川儿,到时候你们也来跟着你阿爷他们一起准备材料。”
柳迎瑾也赞同地点了点头。
舒晏川当然是立马就点头答应了下来。
“娘,那我先回去了,等具体的位置确定下来了,我们再商量接下来的事。”
柳迎瑾说着,站起身来。
“唉,你先忙你的就是,这些事交给我,你就放心吧。”
舒婆子也站起身来。
“娘,我还想跟晏嵩哥哥说会儿话。”
舒晏川一脸期待地看着柳迎瑾。
“嗯,那你就晚些时候自己回家吧,我先回去。”
柳迎瑾点了点头,这就快步朝着院外走去。
等柳迎瑾的背影消失在门口,舒婆子她们这才又开始商量起了建祠堂和出钱建学堂的事。
柳迎瑾回到家里,家里只有苏玉棠在院子后面喂着鸡鸭,其他孩子应该都出去干活去了。
想了想,柳迎瑾便想着出门去地里看看,之前育下的那些种子如今都怎么样了。
不想在大门口遇上了村长。
“舒二媳……,不,盈娘子,我来跟你商量一下,你说要请村民们吃饭的事,不然等祠堂和学堂都建好了,大家再一起吃顿饭热闹热闹,你看怎么样?”
村长笑着跟柳迎瑾商量。
“村长叔,你的意思是我请大家吃饭的时间往后挪一挪?”
柳迎瑾有些不明白村长的意思。
“不是,这一次不是整个村子都得到了皇上的赏赐了吗?我想着也不能光让你一个人请吃饭,到时候大家都各自拿出一些粮食或蔬菜什么的,全村人一起吃一顿饭。”
村长连忙解释道。
“如果大家都愿意的话,我当然没问题。”
柳迎瑾听明白了村长的意思,笑着点了点头。
“唉,这你就放心吧,等下午他们来凑钱建学堂的时候啊,我就跟他们说这事。”
村长听到柳迎瑾答应,这才松了口气。
他之所以想让大家一起出粮出力来让全村吃一顿饭,是想让大家对于这次皇上的嘉奖有更多的参与感,这样也有利于桂花村日后更加的团结。
“那就麻烦村长叔跟大家解释了。”
柳迎瑾也猜到了村长的用意。
“这没什么,那我先回去了。”
村长说着,就高兴地转身往回走去。
柳迎瑾倒也没怎么在意这件事,朝着自家育苗的地里走去。
吃过午饭后,村长就在桂花树下摆了桌子,请卫如宝帮着记录。
他则在一旁收村民们凑出来的钱。
花了一下午的时间,村民们或多或少,都来凑了一些钱,有的是负责建学堂所需要的木头和石头之类的材料。
见到卫如宝册子上写得密密麻麻的人名,村长很是欣慰。
虽然村民们捐的钱不算多,但柳迎瑾一人就捐了五十两银子,想来要盖起一间学堂是足够了。
如今,村民们都已经开始准备材料了,等到官府的人一来,将祠堂的位置确定下来,他们也就可以开始动手修建学堂了。
由于要建祠堂的原因,柳迎瑾便让舒晏川和任大柱他们都去帮着舒云白他们准备材料。
没过几天,周县令就带着工匠来了桂花村。
当然,周思贤和金子满也跟着周县令一起来了。
二人轻车熟路地就去了柳迎瑾家。
舒家的祠堂已经请阴阳先生定好了位置,甚至还连布局都指导了一番。
位置就选在了舒家老宅后面的山脚下,那里有一个小山坡,却是地势平坦,像个小平台一样。
柳迎瑾这就带着家里人都去帮忙建祠堂去了。
周思贤和金子满跟村民打听了之后,才找到了他们建祠堂的地方。
“柳姨,我们回来了,我们也可以来帮忙。”
周思贤见到柳迎瑾,就朝着她跑了过去。
“周少爷,你们来了,这么说县令大人也来村里修建祠堂了?”
柳迎瑾脸上带着笑容,拍了拍手上的泥土。
“嗯,不过我爹过一两天就会走,我们就不走了,还是想住在桂花村里。”
周思贤跟柳迎瑾解释道。
“哦,今年会更比去年还要忙的,你们确定要留下来?”
柳迎瑾看着周思贤和金子满。
“那是当然,我们岂是那种轻易退缩的人。”
周思贤自豪地点了点头。
金子满也是一脸坚定。
“那就好。”
柳迎瑾看着两个孩子,满意地点了点头。
周县令带来的人一到了桂花村,就按照村长的意思在村里选起了地方,很快就把建新祠堂的地方定在了村子东边荒地上的一个地方。
村长提出了想要建学堂的想法,周县令带来看风水的人便特意帮着规划了祠堂,牌坊和学堂的位置。
周县令有些惊讶于桂花村要自己凑钱建学堂的事,但听村长说这是柳迎瑾提出的想法。
他便想起了之前看见孩子们在柳迎瑾家院子里读书的场景。
而随着祠堂建学堂的这个想法也很是不错,这样一来,不会造成祠堂周围的土地浪费,同时孩子们读书的环境也能保持相对的安静。
因此他也觉得柳迎瑾的这个提议合乎情理了。
县令大人带来工匠动做很快,位置一确定下来,他们就开始动手搭建窝棚,供他们在这里建祠堂和牌坊时居住。
周县令则是按照工匠们所说的材料,差人去准备材料去了。
这是皇上赏赐的祠堂,最少也得是青砖瓦房。
晚上,工匠们的茅窝棚暂时没建好,村长便让让他们在老祠堂将就了一夜。
周县令还是老样子,住在了村长家里。
第二天一早,工匠们有花了些时间,搭建好了窝棚,这就开始平整起了土地。
当然,周县令也让村长找了一些村里的人前去帮忙,每天发二十五文钱作为工钱。
被村长找上的人当然也都十分愿意去帮忙,能帮着建祠堂,何尝不是一种荣耀呢。
同时,建学堂的地方,村民们也自发地去开始平整土地,整备开始动手建学堂。
周县令还是抽出时间去了一趟柳迎瑾家里,知道他们在忙着建舒家自己的祠堂,周县令也微微有些吃惊。
但想到柳迎瑾对村里的贡献,村长能允许他们自己建祠堂,这事也就说得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