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敞平坦的空地上,李定国的五千精骑严阵以待。
原本只管追击的他此时终于停下脚步。
不远处,尚可喜的一万精骑已拉开阵势。
与此同时,静海王黎显麾下兵马也调转方向,开始朝他的侧翼位置挪动,看起来似乎是打算迂回偷袭。
李定国看到这一幕并未慌张,反倒有条不紊给麾下将领下达军令。
“刘震,孤命你率两千精骑从右侧朝敌军阵型掩杀过去......”
“靳统武,孤命你率两千精骑从左侧朝敌军侧翼冲过去.....”
李定国命令一下。
两大部将很快带兵从侧翼朝敌方阵营穿插过去。
而他自己,则是亲率一千精锐从正面突击。
“想冲阵?”
“你是骑兵,老子也是骑兵.....你凭什么?”
尚可喜不屑道。
对于李定国的大名他可是太熟悉了!
“两厥名王”可是李定国的成名时刻!
永历六年,清廷派定南王孔有德南下,李定国在桂林一战将其剿灭。之后,清廷大为震惊,又派亲王尼堪为定远大将军,结果,尼堪在行军途中被李定国于衡阳阵斩。
一战灭掉清廷的两王,简直令此时低迷的残明势力振奋不已。
就连黄宗羲也评价其说,这是自从万历年戊年之后从未有过的战绩。
如果说之前清廷没有把他当一回事的话,那么从这之后,李定国就成了清廷眼中永历朝廷最大的威胁。
而被杀掉的定南王孔有德,就是当初与尚可喜差不多同一时间投降清廷的。
双方骑兵很快冲到一起。
尽管尚可喜麾下骑兵数量更多,可他手底下这些人不论是气势上还是表现上都与李定国的部将颇有差距。
“杀!”
战场之上喊杀声不断。
双方冲过一轮之后,李定国的兵马再度汇聚。
可这一回,他却没有再让士卒们继续冲,而是果断下令众人拿出随身携带的燧发枪。
早在升龙府的时候,朱由榔就已经从安南那里找到一些工匠,然后由他们将原本的燧发枪进行调整。
这下枪支更短,更加易于骑兵阵前射击。
虽然没办法像三眼铳那般当做武器抡过去,可在近距离的作战中,燧发枪的威力可比三眼铳强太多了!
“开火!”
砰。
砰。
明军的燧发枪不断轮换射击。
当无数铅弹朝着尚可喜的部将射过去的时候,原本庞大的队伍中开始陆续有人倒下。
“他娘的......火铳?”
尚可喜的军中并不是没有火铳,只是没有给骑兵们装备。
眼看明军火力如此强盛,尚可喜也当即下令带兵冲锋。
“给本王冲上去!”
“冲散他们的阵型.....贴近了厮杀!”
尚可喜喊道。
清军骑兵果然又一次朝明军冲去。
李定国见状迅速让后方准备轮换的骑兵上前。
“把燧发枪收起来!”
“拿出武器!冲.....”
李定国亲自带头杀向敌军。
明军在他的带领下又一次与清军展开近身厮杀。
等到这一轮的厮杀过去,双方的伤亡开始出现。
李定国也不废话,拉开距离后果断再度命人射击。
砰。
砰。
又是一阵火力覆盖。
清军对此无可奈何。
尚可喜见状暴怒不已,却只能继续带兵往前冲。
就这样,连续几轮冲击过后,尚可喜麾下骑兵损伤惨重。
近战厮杀虽有伤亡,却不至于到致命的程度,真正让他们出现大面积伤亡的还是明军的燧发枪。
眼看己方兵马倒下不少,尚可喜也萌生退兵之意。
“兵马是老子的,打赢了也封不了什么官.....打输了这个王爵恐怕就坐不稳了!”
想到此处,尚可喜愈发打算撤离战场。
然而,就在他准备离去之时,手下将士突然赶来禀报。
“王爷,安南的静海王已经带兵逃了!”
“什么?”
尚可喜一脸不悦,“曹他娘的.....老子在前面杀敌,他倒是先跑了......”
既然如此,那尚可喜还有什么继续僵持下去的理由?
“告诉将士们,撤!”
“先撤到德县再说......吴三桂现在应该已经到那里了......”
尚可喜说走就走。
他麾下皆为骑兵,这种情况下跑路自然是极其方便的。
眼看清兵准备撤离,李定国此时也陷入纠结之中。
“晋王,我们是撤回去还是继续追?”
部将刘震纵马上前询问。
李定国没有着急回答,只是看着远去的清兵有些不太甘心。
略微思索后,他一咬牙做出决定,“追!”
“清兵如此不堪一击,若是我们能一战将其剿灭,那皇上再来的时候就能安全很多......”
“弟兄们,跟本王一起冲......”
——
冬日的风很冷,海面上浪花不断。
郑成功的船队在一年多之后再次大规模出击,这一次,他们的目标同样是南京城。
早在一年之前,郑成功就开启了一次北伐。
这次北伐他率领十万余兵马,大小船只三千余艘从浙江沿海出发,之后一路北上打到南京,当时的郑成功确实很有可能夺下南京城。
一旦他拿下南京,那么长江以南的局势恐怕就会立即改变。
可是,最后因为郑军太过得意忘形,最终被清军抓住破绽,以至于原本大好的局面彻底葬送。
这是郑成功心中的痛!
站在甲板上的郑成功此时回想起当时的惨败,心中仍然是一阵叹息。
“王爷,南京那边的探子传来消息.....鞑子在南京的守军只有两万人......”
“其余各地的兵也仅有数千.....”
就在郑成功出神之时,侄子郑宽来到他的面前禀报道。
听到这话,郑成功的脸色愈发高兴。
“好!”
“此战我们一定要拿下南京城......上一次犯的错误,本王这回绝对不会再犯了.....”
郑成功道。
一旁的郑宽见状有些犹犹豫豫,想要说什么,却还是闭上了嘴。
“宽儿,你想说什么?”
郑成功发现了他的异样。
“阿叔!我们这样做.....会不会不太好?”
“皇上希望我们去打福建,帮朝廷减轻压力......如今我们去打南京,就算拿下南京城,可万一皇上他们.....”
郑宽没有说完。
“宽儿,你记住!你首先是我们郑家的人,然后才是大明的臣子......”
“我郑氏一早跟随的就是隆武皇帝,若不是为了一致对外,我郑氏绝不会承认是永历的臣子.....”
“郑氏没有问他要过一文钱的兵饷,我们的兵是自己招募的,地盘是自己打下来的......一道圣旨就想掌控我们,凭什么?就凭他是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