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田哪里要学?都是家里老一辈的人教着教着就学会了。
“当然了!爹,种田也是有很多学问的,像以前也没有人说田里需要撒化肥,后来不还是有了化肥这个新东西?”
慕汐觉得有必要好好的和刘金子还有朱翠好好的说一说这种田的学问。
“化肥是有用,但是它贵啊!都是地里刨食的,哪有这个闲钱买化肥?用家里的那些屎尿浇地就可以了!”
刘金子不以为意的说。
“爹,你这话就说错了!种地也是一门学问,还有专门学种地的大学呢!我前几天还在报纸上看到有人研究出了一产量很高的稻种!”
慕汐说的是后世有名的杂交水稻,她记得这个时候袁老已经研究出了第一个版本的杂交水稻。
这个水稻虽然没有后世那些经过无数次改良的稻种产量那么高,但比起地里那些水稻来说,产量高了一大截。
“那都是假的!前几年上面还一直说一亩地能种出几千斤粮食,最后不都是假的?现在可不兴那些假产量了!”
慕汐知道刘金子说的是大跃进时期的事情。
那个时候确实很多地方都放大卫星,报一个假产量上去,最后造成浮夸风盛行。
但是袁老这个杂交水稻是真的呀!
可是想要说服刘金子和朱翠是很难的,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的人是不会拿粮食来开玩笑的,就算刘秀在家里再受宠,这种关于生存的大事他们是不会听慕汐说的。
“爹,娘,这个水稻种子不是假的,是一个大学里的老师研究出来的,一亩的产量是现在产量的至少两倍!我们老师也说了这个是真的,她还认识研究水稻种子的教授呢!”
慕汐心里对刘秀的老师说句对不起,这都是为了让刘金子还有朱翠相信她说的话,得罪了!
刘金子和朱翠不为所动。
他们才不相信这种水稻种子呢!
报纸上说的又怎么样?
之前那些说一亩地种出了几千斤、一万斤的不就是报纸上登出来的?
报纸说的不一定是真的!
那几年饿过肚子的刘金子和朱翠在粮食这件事情上一点说服的余地都没有!
慕汐无奈,到时候自己掏钱买一些种子找一个地方先种了,让刘金子和朱翠自己看看产量她们就知道了。
老人家的想法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
慕汐见她一点都不相信自己说的杂交水稻种子,只能一边继续给她们按腰,一边说一些报纸和课本上的趣事。
在他们屋子里待了半个多小时,慕汐才按完,让他们好好休息就回自己的房间了。
刘秀的房间是刘家最小的,即便如此,她也是两个嫂子羡慕的对象。
因为家里的房间不多,又没钱修新房子,所以一大家子这么多人都住在这个房子里。
刘家一共有5个房间,一个拿来做杂物房了,家里的粮食全部都堆放在里面,剩下的就只有4间房了。
刘金子和朱翠夫妻住一间,刘大壮和刘大强夫妻各自一间,剩下的最后一间就是刘秀的。
刘大壮夫妻已经生了两个孩子,等于是四个人住一间房,住得紧巴巴的。
就这以后是存库比较好的人家了,因为农村没有几户人家是有钱的,很多人家都是好几个兄弟姐妹住一间房。
这也没办法,村里的宅基地倒是有,就是人太穷了,就算有宅基地也没有建房子的钱。
老一辈的都苦惯了,一辈子省吃俭用攒下的那些钱可能还没办法建一间房。
家里的孩子又多,给儿子娶媳妇要钱,嫁女儿也要准备嫁妆。
家里儿子女儿一样多的人家还好,彩礼和嫁妆这些调查可以持平。
最难的就是那些儿子多的人家,每个儿子娶媳妇都要花一笔钱,要是摊上一个人拎不清的儿媳妇,经常补贴娘家,也没什么嫁妆,那就更糟糕了!
嫁女儿也不是那么顺心。
总而言之,村里的生活不太好大家的生活环境都很一般。
生活质量这种东西根本没有人重视。
慕汐叹口气,看着和黄泥巴做成的墙失眠了,这墙都已经掉了泥,慕汐都担心会不会在自己睡觉的时候墙塌了!
还是要赶紧改善这个家里的生活条件,两个哥哥她不想管太多,但是这对父母还是要管的。
慕汐翻着110数据库里面的书籍,找着自己需要的农业类书籍。
真是不容易啊!
慕汐翻了半天,选定了经济作物:枸杞和红枣!
刘家待的这个村子虽然属于南方,雨水也比较多,但是村里很多地都是旱地,种不了水稻,附近还有很多都是沙地。
这样的土质非常适合拿来种这些经济作物,一直种水稻这些是没有未来的!
现在的水稻产量最多就那些,挣不了钱,满足自家需要就差不多了。
要想富起来,挣钱才是有出路的。
枸杞和红枣药用价值高,市场大,经济效益高,而且不用花太多精力管理。
刘金子和朱翠年纪大了,不可能继续做那些累得要死的农活,身体会吃不消。
点子已经想到了就是这个实施方案不知道要怎你搞。
刘金子和朱翠就是普通的农民,见识有限,不容易接受新事物。
难搞哦!
给刘金子和朱翠两夫妻按了半个多小时的腰,慕汐也有点累了。
主要是这具身体累了,所以她爷好好的睡了一觉。
等慕汐醒来的时候,家里只剩两个小侄子在家。
其他人都已经下地里干活了。
慕汐有点脸红,她和这家人比起来,好像有些过于懒惰了。
嗯,事实好像就是这样。
两个小侄子都在家里玩,刘大强夫妻生的那个小的则是还在床上睡觉。
慕汐看了一眼,这家里确实只剩下自己一个大人了。
“来,和姑姑一块玩!”
慕汐抱起孩子,逗他玩。
孩子乐的咯咯笑。
慕汐还是更喜欢女儿,可惜小侄女被林真带到地里去了,不然可以和小侄女玩一会儿。
哎呀妈呀,这大热的天气,那么小的孩子不得中暑?这才三点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