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新安夜渡客(1)
王珊尔2023-06-30 15:242,556

“新安江”之名在远征军中传递开来不久,这个由九辆装甲运输车组成的队伍,正式开始了渡江。

无论是装甲运输车,还是移动哨车,其实都是水陆空三栖载具。

装甲运输车进入航行状态后,可以像船只一样渡江。远征军也放弃了在陆地上的一字型队阵,转而采用箭头状阵型前进。一号车位于箭头的顶端,乘风破浪迎头前进。后面跟着二号车,负责居中调度。左右各有两辆车护卫。二号车后还跟随着三辆车,分别是部分损毁的五号车,和两辆蓝色医疗车。

航行了一天,都没有遇到危险。

二号车中,余岁寒却愁眉不展。

“这是江啊!”他攥起了拳头。

周游昨晚的时候,还不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

到了此时,也基本确定了——航行了一天一夜,却依然是碧波荡漾的江面。

他虽然没有见过大江大海,却也清楚基本的数据,脚下这个新安江,哪里是江了?简直比海还宽广!

原本预计半日的功夫,就能抵达红土大陆,现在依然遥遥看不见陆地的影子。

更加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余岁寒对时间的预计,是基于第一次远征的情况。当时,他们也横渡了这条大江,才见到了1号物资储备点。仅仅十三年,这条江就变成海了?实在太魔幻了!

余岁寒只能勉强给自己找个答案:

“这个星球的地壳似乎在急速地运动,远比想象中的要剧烈得多,沧海桑田,被缩减成了十几年。看来不仅那些星种在急剧变化着,这个星球也一样。”

周游若有所思道:“地壳剧烈变动……老师,我现在大概明白了,为什么要修建一个生态球,把新汉定居点完全包裹住了。恐怕除了防止土壤被污染外,还兼具着防震功能吧?”

“没错。”余岁寒嚼了片薄荷叶,才道,“穹窿最下方,其实是双层的,除了放置有减震模组外,还有极高的配重,就像是一个不倒翁一样,防止地壳的震动传递到定居点中。若不是灾变之日里,星种直接攻击到了穹窿,导致了整体的晃动,一般的外部地震都会被消解掉的。”

“老师,我觉得您有必要将地壳变化的说法,广播告诉给大家。在江面上航行了这么久,却一直看不到陆地,可能会影响队伍的信心。”

余岁寒从善如流,进行了广播。

周游朝着观察窗极目眺望,心中却愈发不安:大陆,究竟在何方呢?

·

航行的日子里,我的前哨卫也没闲着。

机动哨车分散在车队周围,随着车队同速向前移动。

每个哨位都距离队伍五公里开外,进行平均分布,包括水面和水下,开展立体式的守卫。

我们按照时间轮岗,第一天下午的时候,我在江面上执勤。当驾驶着机动哨车来到新安江面,我才真正感受到自身的渺小。那些利剑般破江而出的山峰,就像一个个手指,组成了无数手章。我则像行驶于这些掌心中,随时可能被捏碎。

到了晚上,轮到我休息,于是回到了装甲车中。本以为,醒来后就已经到岸了。但第二天醒来,依然还在宽广无垠的江面。我不太清楚江水究竟有多宽,但也渐渐察觉到了不对劲。

到了上午换岗的时间,这次是在水下放哨。我和夏诺又分到了同组,不过这次,却是碰巧轮到了而已。

我们驾驶着机动哨车,来到了水下。

我发现,那些尖山也一直蔓延到深深的水底,只是看不清江水究竟有多深,所以看不到尖山的根。但水面下的山峦明显要粗壮不少,越往下越粗。水波随着哨车的涡轮而荡漾着,一圈涟漪划过,那山峦似乎有些晃动,但我明白,那不过是我的幻觉,仅仅是水光的折射。

我又想起了小时候,看着“幕布”上的尖山投影,似乎过了些年那些山峦也会有些轻微的位移。好在,就在我疑惑的时候,借助蜂巢中继无人机,我听见了余岁寒的全体广播,他说红土之星的地壳在剧烈地变动着,所以这条大江也被拉宽了,渡过它也就需要多花些时间。

他倒是解释了我小时候的疑惑,为什么要好长时间,才能看出山峦投影的轻微变化,或许就是地壳变动所导致的,就是不知道那种舞动的扭矩力是如何提供的,但此时此刻,我驾驶着哨车潜入水底,与尖山表面近距离接触,已经肉眼可见的明确这是真正的“死物”,就是生物老师所说的,这些尖山“没有思想、也没有灵魂”。

身为哨卫领队,我不想让自己分心,再陷入迷蒙的状态,于是又和夏诺说起话来,想让我的思维保持活力。

我们随意地聊着家常,我给她说了很多莫筱筱的糗事,想让她们的关系缓和一些。她也说了当年伙同一群追随者,痛揍夏斗天的往事。

总聊家常,也没什么意思。聊着聊着,夏诺又想到了高媛告诉我们的历史,有些疑惑地问道:

“从前把‘文明降级计划’视为理所当然。听高老师把历史说出来,细想一下,反而有些奇怪。”

“有什么奇怪的?”

“新汉当年的目的,是为了在有限资源下,尽可能提高人口规模。但我仔细回忆了下,物理老师好像是讲过:科技的进步,能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而生产效率的提高,不是反而能扩大人口规模吗?为什么我们要选择文明降级,来使科技倒退呢?是不是把路走反了?”

这个我倒是以前就想过,也和周游探讨过,张口就来道:

“科技的进步,确实能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但那是在未发掘的资源,能保持总量充足的前提下。那种时候,越高的生产效率,会带来越高的收获产量,从而哺育更多的人口。但在新汉,作为一个狭小的生态球,资源总量是几乎保持不变的。甚至于随着循环系统的恶化,总量资源还在不断减少,导致连田地都要加速休耕,不然无法得到充足的光照和浇灌。这种时候,生产效率失去了意义,在有限的资源总量下,如何充分调节人口数量,尽可能保持最大值,以提高基因多样性,增大文明抗风险能力,才是第一考虑要素。”

夏诺那边,迟迟没发出声音。

“你那边出什么情况了?!”我慌忙道。

“呃……没事,只是没想到你懂这么多,而且,嗯,我也一时没反应过来。”她的音色有些慌乱。

我松了口气,也问出了我的疑惑:“说到科技,我倒是也有些奇怪的地方。”

“你说……”随即,她又接了句,“这种类型的问题,你要是不明白的话,我估计也没法回答你。”

“群思广益也行……夏诺,在中心塔的时候,你有没有感觉到不对劲儿?我看到那些封存的科技副本,其实和图书馆里记载的差不多,至少都是有雏形的。无论是胶囊磁梯,还是像素元粒子,都有电梯啊、像素图这类的相对应。技术的升级其实是有迹可循的。但穿越星际的宇宙飞船,说实话,我觉得以21世纪中叶的技术水平,可能无法制造出来。”

“你是怀疑时间?认为第一世代乘坐飞船,来到红土之星的时间,可能不是21世纪中叶?”

“我也说不好,有可能是时间,也有可能是……”

我的话说到一半,意外突发!

一片璀璨的银光从前方向我们涌来,那银光像是一条巨大的飘带,飘逸而灵动,带着密集的气泡,就要缠绕住我和夏诺所在的哨车。

继续阅读:第65章 新安夜渡客(2)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地球消失的三百年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