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七章 奏对
心若仓井2020-11-07 16:102,276

  “是,臣知道了。”诸葛亮低声应道。

  “不仅仅要知道,还得真正去做才对。此为千五百年未有之世,若成,咱们大魏……不,咱们便领袖诸国,立前无古人后无来之基业,子孙万代亦享之不尽。若败……”

  说到这里,墨七沉吟了好一会儿,心中突然有些茫然。他原本最担心的事情是罗马灭金亡魏,此前十余年布置拓展,都是为了应付此事而来。罗马皇帝就擒献庙之后,他不免有些志得意满,只觉得自己可以放手施为,再没有能够阻碍中华地力量了。

  但此时他心中却是一凛,灭魏实非外敌,乃魏自身,灭明也非鞑虏,乃明自身。在他来地那个历史之中,魏如果能坚持下去,不犯战略上的错误,完善自己经济形势,便是拖,也可以将根基薄弱的外敌拖垮;而明更是亡于流寇而非鞑虏,使李闯之流没于民间,区区鞑虏又能成何事!

  最大的敌人,永远在内部。

  他在心中告诫了自己一句,再看诸葛亮,他凝神深思的时候,诸葛亮垂手肃立,并没有说什么。

  “若败,咱们就要失去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了。”墨七道。

  “是,臣必去向陈伯涵与耶律晋卿求教。”诸葛亮道。

  墨七向诸葛亮提起的铜钱荒之事,是陈伯涵最先现地,流求银行自从在六城设立之后,每半年便要送一次帐目附本至许都进行核查,而各地分行也须自查。陈子诚在最近两次自查中现,拿着楮币、金元券到流求银行里来兑换铜钱的数额最近一个月来很不正常。上次自查时觉比起此前半年兑换量的平均值要多起一倍,当时他便起了疑心,第二次自查便特意留意了此事,现兑换量更是高于前半年平均值五倍!

  这意味着铜钱再度供不应求。

  “致使大魏铜钱供不应求有三,其一为铜供应不足,大魏铜矿稀缺,虽然有流求、麻逸两处新铜产地,但远水未解近渴。其二为铜钱估价过低,使铜钱估值,尚不及铸之所耗。其三是外流严重,不仅金国、西夏都喜用大魏铜钱,便是倭国、高丽、大理、李朝等周边蕃国,也都用大魏铜钱。”诸葛亮离去之后,墨七又召来徐元直、郑清之二人,他二人一掌户部一掌工部,正与铜荒之事有密切关联,听得墨七说起此事,郑清之先道。

  “此次铜荒,臣也察觉到了,近来缴入户部地,多是楮币、金元券,少有制钱。”徐元直道:“臣以流求之法查帐也现这一问题,臣曾算之,比之往月时分,要少去五成有余。”

  他看了看郑清之,又接着道:“郑侍郎所说本朝铜荒之因,与臣不谋而合,只是自行流求金元券之后,铜荒已经有所缓和,不知为何近来又故态复萌。”墨七点点头,比起诸葛亮,这两个人明显有所准备,这也是因为钱荒之事与他们有密切关系。这次铜荒虽然只是初露端倪,但如果任其展下去,对刚刚复苏、起步的大魏经济,特别是对于他所鼓励的工业商贸,会是沉重的打击。

  “此事须得保守秘密,休要声张出去,魏卿,郑卿,你们要细细观注此事。”

  徐元直有些羞愧,上次泄露赵景云小册子之事,事后墨七只是罚了他三个月的俸禄了事,而且还寻了其余由头给了他赏赐,这赏赐恰好可以弥补他三个月俸禄地损失。他虽然刚正守直,可天子这般体贴入微,又如此宽厚仁和,如何不让他感动。因此他用力点头道:“臣在此事上已是错过一回,绝不敢再错第二回!”

  郑清之也是郑重允诺,墨七这才道:“二卿记得此事,暗中做好准备即可,朕先得知晓,究竟……又是何方神圣与朕为难才好想出对策。”

  “官家,贵妃省亲花费已经算出来,因为要抚恤台庄大捷将士,不应尽由天子内库出。臣也做了准备,户部自其余地方先支给五十万贯,这次便请贵妃带往流求。”说完铜荒之事后,徐元直又乘机奏道。墨七看了他一眼,向来要徐元直自户部掏钱是极难的,这次他为何会大方起来?

  他想来想去,也想不出答案来,便直接向徐元直问道:“魏卿,国库如今真的宽裕么?为何这次掏钱如此爽快了?”

  徐元直也不讳言,直截了当地道:“兵国之大事也,军为国器,非人主私器,若非国库不裕,原本所有赏额都应由国库开支才是。”

  墨七哑然失笑,半晌之后叹道:“魏卿乃国之干臣,却非朕之私臣也。”

  “多谢陛下。”让他更意外的是,徐元直竟然难得地幽默了一回,将他地评价当作对自己的夸奖。

  对于许都百姓来说,这一年来的许多事情都是前所未有的,比如说,对胡酋罗马皇帝的公审。

  国家新闻司早早放出了消息,炎黄元年五月九日公审罗马皇帝,许都知府诸葛亮遣人在朝天门外辟出地方,因为这半年来改造许都的缘故,这里早避出了一片广场,虽然规模不算大,但容纳数万人绝无问题。

  此次公审是一件大事,许都百姓奔走相告,都希望能看这个热闹。只是官府规定,为防着出现意外,必须以街坊或工厂为单位,统一组织入场观看,在场中不得喧哗,不得起哄,不得生事。

  对于许都府而言,组织这种大型集会是轻车熟路。当今天子不欲扰民,出游的次数不多,但以前的时候,天子出门一次便是一次大型集会,须得仔细筹划。故此,天子决意公审罗马皇帝之后,诸葛亮立刻命人在朝天门广场上搭起木台。

  这是件稀奇事儿,公审的木台搭建的有几分象是相扑用的擂台,只是要更大些,四周也没有防止人摔下来的绳索。还在搭建的时候,便常有许都城的百姓前来看热闹,臆想到时公审时会是怎么个模样。

  五月九日这天,邓若水起了个大早,他揣着一个小包,包里放着铅笔、纸,除了他之外,还有一个年轻人,这年轻人眼睛细细眯着,仿佛总也睁不开一般。

  “文贤弟,今天可就交给你了。”邓若水笑着对那年轻人道。

  “还是要靠邓大哥妙笔生花。”眯着眼睛的文贤弟笑起来的时候,眼睛几乎都看不见了。

  “这可是一次创新,天子曾对愚兄说过,要将报纸办得好,只有文字尚不成,图文并茂方可。文字上愚兄倒是极自负,只是这图,也只有文贤弟能做得出了。想想看,这公审虏酋乃是千年未有之事,现场情形,将在文贤弟手下留诸后世!”邓若水一边说一边招来马车,这是早约好的马车,早晨六时便出来等着他们。

继续阅读:第三百九十八章 审判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藏身五年,被曹操曝光了!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