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得很快,又要到国庆节了,街道上的梧桐叶会变红慢慢落下。喜欢北方的一年四季,寒来暑往,就像一个人爱憎分明,有血有肉。几个月的时间我的小说点击量很高。这多亏了那位未曾谋面的笔友,反复帮我提很多宝贵的意见,我所有粉丝群加一块儿有二十万人。
她说她的时间比我还要自由,她的工作就是看看监控。我说看监控那有什么时间,不是要目不转睛吗?她回信说,你可真是老土,现在的设备可是很先进的,而且她一个月能休息半个月。我当时真的无法猜到,什么公司和单位有这么好的待遇。
禁不住我两次追问,所谓的监控,是高速收费亭里面的监控,怪不得她说设备先进。因为上班的地方离市里很远,所以她才会选择在休息的时候看小说。汪帆问我:“这是不是真的,都有网络和电话了,费这劲儿干嘛?”
我说:“这是爱好和情怀,情怀你懂么,情怀”。他怂恿我让我约她见面,说心里话,我有几次想约她见面的冲动,但不能违背自己曾经说过的话。最大的原因是我没有那么大的勇气约她,要是她长得……
那不是把之前所有好不容易积攒下来的美好给毁掉了吗?汪帆说:“万一,你的笔友姑娘长得倾国倾城,是你最理想中的类型呢?万一见过之后,成就一段佳话呢,大部分小说不都是这么写的么?”
我说:“你有完没完,没事儿的话去市场吧。”他临走前丢了一句话:“好心没好报”。杨帅依旧回家相亲了,只是这一次回家了三天还没回来,我估摸着他这一次应该有戏。我们的读者分享会越做越好,有三个仓库了,长歌经常往返于此。
林若若总是主动承担了三个店的繁忙事物,最近清欢去培训了,她说她要学会商务谈判技巧,一定会派上用场。长歌无比慷慨地第一个同意,说完就替她报了个导师人气不错的班。汪帆则负责书源,所以他只有一半时间呆在店里。
长歌鼓励把小说写下去,他说以后我们店的可以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粉丝读者呢有本市的,读书会和读书群越建越多,而我现在网络上的人气不低,以后小说会出单行本发行。那么读者会召唤更多的读者,形成一个商业闭环。
书市的寒冬已过,大店的关店潮还在继续。房租越来越高,连我们这样的小店有时候都觉得有压力,更别别肩负着高昂房租和人力成本的大店了。汪帆说这是恶性循环,很多书商不做了就涌入了地产汽车业。我说这样也好,我们目前的模式来看,房租不算太大的问题。
汪帆后来告诉我,他那天在我的论坛里看到我的笔友回帖率那么高,早就想看看她的真面目。所以他用一些小技术,翻到了她的相册。故而他这么怂恿我是一番好意。我见他走远,把写好的信装进信封。
我没有忍住好奇,试着约着她见一面。我当时觉得这是不可能的,她的城市在西南部,穿越八百公里见一位陌生人,这种事儿搁在以前的年代有,现在应该不大可能发生。我准备去寄信,于清欢在我背后推了一下。
她问我:“你鬼鬼祟祟干什么呢”?我捏着信封犹豫的说:“知不道”。她眼睛忽闪忽闪的看着我,有些怀疑。我说:“你今天不上课了,那正好在这儿盯着”。她说:“你没看看几点了,我课都上完了。”
我:“那你帮我看着点,我去去救回。我趁着她有些迷糊的时候,转身走向门外。林若若拎着豆浆问我:“度哥,喝豆浆吗”?我:“不喝,不喝,谢谢你”。林若若说,我刚走,杨帅就回来了,然后长歌凑巧也办完事儿回了。
我出去后,林若若告诉我,她和清欢在讨论我究竟是怎么了,有点心神不宁。清欢说我可能是又跟谁写情书呢,杨帅突然冒出来打断了清欢讲话。这个家伙总是那么不经意的突然来上一句,我们三个是无所谓,听清欢说,如果把我们的故事拍成电视剧,
非要让剪辑师把杨帅的不经意出现单独给剪出来,然后一遍又一遍的放给他看。杨帅逗嘴说,剧本肯定我来写,要是这样的话,他让我改写清欢的结局。清欢上过课后非常能说,一句话把杨帅反驳的接不上来,她说:“陈度能改我的结局,也能改你的”。
哈哈,长歌说他上学的学费没白出,他说他觉得汪帆,最近点不太正常。汪帆已经发现了我去寄信,他个大嘴巴,把我和笔友的事儿给捅了出来。等我寄过信回来,一切就像没发生过。我却翻来覆去的睡不着,因为她回信说,后天到店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