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院里的石桌处,数个儒生模样的男子,聚在一起侃侃而谈,桌面上横着一张字帖,泛着新鲜的墨香。
“淳于兄,似乎有人来了。”
其中一名身着蓝色大褂的男子,瞥到了李政,通知一声。
接着,儒生人群之中,一名身着墨蓝色官装的白须老者,扶正头顶的纶巾,遥遥凝视李政。
可想而知,这名老者,正是御史大夫淳于博。
“你是何人?”
面对询问,李政礼貌拱手,“后生李政,经吏部推荐,入驻翰林院,因此前来拜见淳于大人,若有冒昧打扰,还望淳于大人见谅。”
淳于博本是泛着畅笑之色的面庞,瞬间布满阴霾,“李政?就是那个,仗着父辈爵位沿袭,弃了锦衣千户之名,反要入驻我翰林院的茶贩子?”
纵然,淳于博所言,并无差错,可李政总感觉,眼前这个三朝元老,怎么好像对自己极其不满的样子?
不等李政回话,淳于博便是冷漠挥手道,“老夫暂时不想待见外人,此刻亦在做着诗文,你若要拜见我,那便稍等片刻,若是等不及了,离开便可,无需招呼于我。”
虽是说的委婉,但谁都听得出来,淳于博此言就是逐客令。
李政本来也不想留在现场自我难堪,不过那群儒生的讨论,却让他止住了离开的步伐。
淳于博不再搭理李政,转头便继续笑盈盈地投入诗文讨论之中。
“诸位,我们继续。”
“李甫兄,方才你言说,此篇诗文何处不适?”
“倒也不是我自行言说,我与杜白兄皆以为,头一句,烟野七月蔽斜阳,此蔽字,于意境不和。”
“哦?”淳于博来了兴趣,看向他人,“那么,各位兄台以为,此蔽字,该以何字取代?”
“烟野七月劝斜阳,如何?”
淳于博闻言大喜,“好,好,好!苏安石兄台果然诗风不凡,竟能想得到一个劝字。”
“劝斜阳,此短句,惊艳绝才!”
淳于博激动地将诗句抄在纸稿上,只是当他要继续抄下一句的时候,一旁又有人提议补充道,“淳于兄,我以为,劝斜阳之后,下一句,也得改改,毕竟劝斜阳三字,意境实在突出,若是下一句还是原句,只恐怕配不上上一句。”
“嗯……王轼兄此言有理。”
“下一句,荷塘百丈飞蝶澜,若是要改,如何改之为妙?”
“诸位给个意见。”
众人思忖间,方才那名名为王轼的男子,喃喃说了一句,“既然,上一句冒了一句,劝斜阳,那要不,就配一句,荷塘百丈煮蝶澜,诸位意下如何?”
此言一出,众人纷纷称赞。
“王轼兄这个煮字,妙啊!”
“既是形容了天气之炎热,还能修饰出蝴蝶如波澜般的状态,煮字功不可没!”
“荷塘百丈,群蝶纷飞,宛若蒸煮之态,沸腾之势,果然王轼兄聪明绝顶,才思泉涌,甘拜下风啊!”
王轼拱手谦逊一笑,“诸位言重了,不过是淳于兄这篇诗文,立意高超,诗境超凡,这才得以令人冒出联想余地,到底还是淳于兄的诗精湛绝伦啊。”
听着这帮儒生模样的诗人,讨论得如火如荼。
一旁李政,这才得知了这场诗文讨论的来龙去脉。
原先是淳于博心有所感,作了首诗,但又觉得写的不够好,便邀请他的诗友,前来帮忙讨论扶正。
其中,这几个诗友,为首的正是李甫、杜白、苏安石与王轼。
这几位,可是当朝有所名气的诗人。
集聚一堂,很快便对淳于博的诗文做出了专业指点,讨来论去,最终确定了淳于博这首七言绝句最后的版本。
“烟野七月劝斜阳,荷塘百丈煮蝶澜。”
“望穿长亭无处叹,只盼春风过江南,”
将这篇诗文往纸稿上这么一抄。
淳于博便是大为惊喜道,“果然,有你们几位高手齐齐斧正,我这篇诗文,境界高了不止一两层,简直足以称得上焕然一新啊!多亏了几位诗友,倾囊相授啊!”
“淳于兄说笑了。”
“都是朋友,何须客气?”
“回头你将此诗,送往乐府,没准,便能成就一首畅销诗。”
“到了那时,京城大街小巷,都在念叨着你的诗。”
听诗友们如此回应,淳于博感到十分自豪。
实际上。
古代的诗,放在现代,其实跟歌词没有什么两样。
也正因此,诗词之文,之所以对平仄韵律有所严格要求,为的就是能跟音乐相融合,弹奏出更为美妙的旋律,达到朗朗上口的效果。
而古诗的流传,以及证明热度的办法,就是要看传唱度是否浓烈。
而最大的音乐机构,即为朝廷乐府。
若是乐府得了好诗,便会将诗文填进曲子里,若是好听,一定脍炙人口,以至于传唱整个京城。
一想到,自己的诗,将会传遍京城大街小巷,男女老少之口,淳于博便是感到沾沾自喜。
毕竟,哪个诗人,不曾有过,让自己的作品留在世间的幻想呢?
“不过……”
便在这时,几个诗友,却是提出了又一个难题。
“劝斜阳,煮蝶澜。”
“无处叹,过江南。”
“前三句,倒是意境一致,已及上乘。”
“只是这过江南,尤其这过字,不太合适。”
“过江南,此三字,显得普通,作为诗的结尾,实在不妥。”
“嗯,李甫兄此言,我附议,确有其理。”
淳于博困惑,“那诸位兄台认为,该如何改?”
此话一出,诗友们,再一次展开激烈的讨论。
“过江南不妥,我以为,赴江南才最为合适。”
“不不不,赴江南,岂有合适的道理?”
“赴江南,与,过江南,虽是时态不同,可意思相近,改了等于没改。”
“我以为,闯江南,更为妥当。”
“闯?”
“不好吧?江南之地,温婉之乡,闯之字,是否过于野蛮了?何来与江南搭边了?”
“我也这么认为,闯江南,虽是显得生动,倒不如,改为满江南。”
“只盼春风满江南,意境尤为突出,诸位兄台觉得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