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上所言极是,朝廷若是只以银两课税,必将导致大量民间货物流散当地,不过圣上为何不认为,南市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呢?”
听此一言,云靖当即神色一怔。
“南市可以解决无用货物?此为何故?”
“容臣一禀,咱这南市一开,必定能够解决城民失业问题,而市场之中,哪种职业最为热门?当属牙商也!”
李政口中所言牙商,即为以贸易为生的商人。
放在共和国时期,这便是中介。
“牙商是一份特殊职业,纵然大云王朝重农抑商,不过这牙商之职,既能令城民就职于南市,也能消耗货品,促成市面交易,令钱货流通于市,这样不就能让那些无用货物交易出去了?”
云靖宛若醍醐灌顶,恍然大悟。
他哪能想到。
区区一个集市,竟能解决如此之多的问题?
失业、通货膨胀、货币贬值、再加上课税之后产生的多余货物,岂不都能完美解决了?
再加上一条鞭法,与南市贸易胡相成全,不仅提高了收税效率,充盈国库,还能解决大量民生问题,毫无后顾之忧!
这叫啥?
举一反三啊!
本来云靖已是对此充满希望,乃至产生了执行政策的冲动,不过转念一想过后,他却摇了摇头担忧道,“你所言,固然是好,不过,朕尚有一愁还未消解。”
“嗯?万事俱备,圣上还有何愁?”
云靖摊了摊手,“经费啊!南市开建,需要大量财力人力支持,可问题是,朕没钱啊!”
李政叹了口气,略显愤慨道,“圣上,请容臣直言,南市开建,以及一条鞭法,这可是利在当下功在千秋的大举,岂能郁郁为区区银两所困?”
云靖不悦,“你不在其位,岂能晓得朕这个天子,有多难当?万事俱备,着实不假,可要是没钱,何来动力?何况,再过不久便要举办封王大典,这可拖延不得,朕还瞅着国库储存不足以支撑封王大典所需的经费哩!”
李政好奇,“圣上,容臣再问,不知圣上可否告知,大云国库,所剩几何?”
“哎,独存十万两矣!”
云靖这一回答,直把李政给整懵了。
一介一统九州的大云王朝,风光无限,国泰民安。
其国库,居然只剩下数十万两?
这他娘怎么比我还穷啊?!
李政不由联想到,萧丘为了南市开建一事,贿赂工部侍郎五万两。
别看这五万两仅有区区三个字,可这笔钱足以相当于一半的国库积蓄!
如此一比较,这天子也太穷了吧!
“李修撰,你说,这该如何是好?”
面对云靖咨询。
李政若有所思,权衡利弊。
他从云靖的神色变化里,可以看出,其实云靖对南市开建颇有兴趣,只是无奈困厄于银两不足,因而才屡屡犹豫受阻。
想到这,李政便脱口而出道,“身上,臣以为,此事可行!经费而已,你可以让其余人想办法,而你,只需决策便可,只要让官员去凑,总能凑得出开建南市所需的钱财。”
云靖眉头一皱,“你在与朕开什么玩笑?国库无存,朝官岂有剩余?覆巢之下,岂有完卵?”
“圣上此话有所偏颇。”李政似有深意道,“朝廷虽为覆巢,可朝廷文武百官,可并非是软卵,说不定,他们各个坚若磐石,富可敌国呢。”
云靖眉尾一挑,他能听出李政话中的弦外之音,不由爽朗一笑,“你的意思是,让文武百官自掏腰包,支持南市?”
李政点头,“此法虽看似不妥,不过也为可行之计,圣上不妨尝试一番?”
云靖摇头,“朕亦有这个想法,不过朕猜测,此法一出,朝中必定多有异议,唯恐不好通过,朕已老了,耳不灵了,可不愿再被百官的埋怨所叨扰。”
“那圣上的意思是……”
面对李政的反问,云靖抬头盯着李政,“既然此法由你提出,自然就得由你上奏,明日早朝,你就当着百官的面提出这项方案,看看百官反应。”
李政岂能听不出来,云靖这是要他当挡箭牌。
于是李政当即委婉反对,“臣以为不妥,臣刚入朝为官不久,还未戴稳乌纱帽,岂能于此关头提出如此重要的举措?何况臣阅历不深,本就无权上朝,一旦当朝上奏,那么其他那些德高望重的官员,还不得一个个反对我,攻讦我,甚至弹劾我啊?”
云靖不耐烦挥了挥手,“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究竟还有什么办法可行?”
李政沉思半晌,忽而灵机一动,“圣上,臣以为,要不就让别人代为上奏?”
“别人?”云靖眯眼,“你有何人举荐?”
“圣上误会了,臣并非是要举荐他人,而是要让圣上亲自招贤。”
李政压低声音神秘兮兮道,“圣上,容臣直问,是否于臣之前,已有其他官员上奏过有关南市开建的事情?”
云靖若有所思点了点头,“确有那么几位领头羊。”
“那么,圣上何不就暗示他们当朝上奏呢?”
云靖闻言当即神色一滞,仿佛是被点醒了,随后他却是仰天一笑道,“哈哈哈,果然虎父无犬子,李将军虽已驾鹤西去,不过他的聪明才智,却能继承于你的心血,朕甚欣慰,更为敬佩。”
“行,就依你如此方案。”
“只是……”似乎想到了什么,云靖停顿半晌,继而再问,“朕虽同意,命此前申请开建南市一事的官员继续上奏,但,若是经费依旧不足,这又该如何是好?”
李政拍拍胸脯自信满满道,“不必担心,臣自会替圣上想办法,保证南市能够完美开建!”
当天放衙之时,朝廷内务府突发通知,吩咐文武百官明日上朝。
李政虽身任翰林修撰这等重要职位,不过他并非正式官员,自然没有上朝的资格。
翌日,其他官员匆匆前去参加早朝之时,李政便呆在翰林院里坐立不安,等待上朝结果。
本来李政还在担心南市开建一事,很难得到朝廷文武百官认可。
谁知,参加完早朝的淳于博一回来,便携着肃穆的神情,将一封沉甸甸的文书交给李政。
“李小友,此公文相当重要,望你谨慎抄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