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五章 建明大规模营建
静安法老2025-07-31 11:145,280

  古代的迁徙很大程度上会损失很多的人口。就像大明璟小时候在去祥符的路上遇到的迁徙队伍中的惨像一样。这算是常态。基本上一百个人到地方能有六十个活着的就很不错了。所以这次建明大迁徙四海做了完善的准备。最主要是负责运送的人别把人当货,这运送过程中人员损失就能降到最低了。经过新疆的百舸争流万人争相入疆路上的损失率竟然低于不可思议的万分之三。这还是包括了遇上恶劣海况后造成的损失。所以,经过这么大流量的锻炼。让四海对这种体量的迁徙转移的时候显得游刃有余。一开始建明朝的那些文官们找茬寻衅滋事。四海一面有理有据的向对方解释一面该抓抓该杀杀。既有菩萨心肠也行雷霆手段。

  现在的迁徙是有节奏的,在朱允炆母子成行之前内廷主要的人员都会先行去往建明新应天。就是后世悉尼的位置。大明璟的恶趣味无处不在,后世悉尼歌剧院的位置上大明璟按照后世天坛的样式建造了一个祈年殿。蓝色琉璃瓦顶,全砖木结构,没有大梁长檩,全靠二十八根木柱和三十六根枋桷支撑。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祈年殿高一百二十尺,直径七十尺,里面分别寓意四季、十二月、十二时辰以及周天星宿,是明堂式的建筑。大明璟觉得比那个奇奇怪怪的悉尼歌剧院好看多了。整个新应天的建设换来的是西北新燕京的军港使用权。这个位置就是后世达尔文港的位置。大明皇家小东洋舰队第三分舰队的主港就设在这里。整个建明的海疆由他来防守。舰队对只对整个建明皇族的人身安全和建明朝疆域的完整性负责。也就是说整个舰队只有在建明发生大规模暴乱或者皇室成员生命财产收到巨大威胁才会出面维持。平时只对外来威胁作出反应。每半年对环建明海域进行一次巡航。每年和其他分舰队分别举行一次海上协同演习。

  第一批,第二批的人员和材料被运到建明以后。同船的大明皇家营建司郎中夏修杰、郎中谢来山分别指导建明宫室和新应天的营建工作。新应天基本按照整个金陵的规制。因为没有秦淮河,所以最后直接开挖了一条可以连通外海的河道。虽然工程量巨大,但是引入了作弊起一样的传送阵开挖法后整个河道在一旬内就被开完完毕,只等两边的接口了。当一个一尺左右的直径的爆洞挖到了预定的河道底部。一个阵法球被扔了进去。差不多二十息的样子后以爆洞为中心大概一百尺的范围的泥土凭空消失,原本被海岸抵挡住的海水一下子就冲了进来。这样的事情在河道的另一段也在发生。很快两条水龙在河道的中断相撞。用传送阵图来转移土方达到开挖的目的这种方式是在基地璟为主导的神通世俗化研究小组的开发下达成的。经过几次迭代以后传送阵图被做成了一个个的球形、柱形的工具。被广泛的在各种工程中使用。

  反正这种闭合的河道工程是可以全封闭的。而且工地附近几乎也没有什么人。挖出来的土石方一部分被传送到了被这条新秦淮河分割出来独立的土地上。堆砌出了三座海拔一百多尺的小山包。另外一部分被传送到了不远处的海中分散了开来。这个开挖量面对大海来说是完全可以忽略的。而且这些投放的位置也巧妙的避开了那些脆弱的珊瑚礁。而那些美丽的珊瑚礁最终成为了后来建明旅游业的支柱。后世大明人在新应天的海边购置房产成为了趋势。建明朝的矿业和旅游业几乎成为了支柱产业。按照储藏量,建明朝可以就这么躺平过五百年。五百年后这个岛没了资源就可以直接变成一个大公园。反正玩儿还是有很多人要玩儿的么。

  开挖土石方用传送阵图,既快又好。建房子就用预购件,各种模具中浇筑水泥浆。干了以后修整一下跟石雕还挺像的。里面还有大量钢筋制成的支撑架。从牢固程度上来说和石雕的也差不多了。但是速度明显比石雕的快得多了。毕竟做模具的材料是石膏啊。为了给后世留下更多的好木头,各种后世的密度板被利用了起来。在石油化工初级的状态下合成树脂的生产并非什么高新科技。是以煤焦油产品和电石碳化钙为主。总体来说这玩意儿太好用了。把那些做家具和建材的硬木边角料打碎成毛笔头大小的形状然后添加合成树脂后压制而成的木板。一开始因为甲醛的使用过大会造成人体损伤。就只在生产户外的预构件上。室内的还是大量使用实木或者用添加无毒的环氧树脂的密度板。这两者的成本几乎相同。不过在大明境内巨木砍伐法规的通行后这种建材才被大量使用。而整个大明东南列岛、建明、新疆对大明出口的巨木已经是堆满了各个堆场。这些木头原来都是用于舰艇的建造,结果现在大量的铁制龙骨的使用和合金桅杆的使用让舰船用硬木的消耗量大幅度的降低。

  新应天的建设催生了一个新的工种快建。快建是指最新的一个工种。我们恶趣味满满的大明璟在预构件中大量的使用了中华的榫卯工艺。很多时候一个标准的木工对榫卯的了解足以满足这个快建工的要求。他们被要求用木锤对预构件之间的榫卯套件进行加固。而一旦成型以后将是非常牢固的。往往预构件被破坏,而榫卯套件也没有坏。而且榫卯有两种,一种是可以拆卸的。一种是一旦成型就无法拆卸,除非暴力破拆。根据不同的对象来使用不同的榫卯套件。而马三儿就是这么一个通过用榫卯套件来架设房屋的工人。目前在新应天,一般的围栏都是用普通树脂密度板来生产。反正在室外,甲醛的散发也是不会对人造成什么太大影响。房子的建造是用类似轻钢龙骨的方式来生产。所以房屋的架构都是用钢制或者铝合金框架。所有的墙用砖砌,房门、地板等用实木或者环氧树脂密度板。从某种程度上这在后世也是很时髦的一种混合结构方式。在新应天,在目前的状态。就没有打算建设高层的楼房。因为是建明皇都,所以皇宫为中心方圆十里内是不能有超过五层楼的建筑的。最后索性就立法在皇都不能建设五层以上的楼房。结果就让整个皇都的调性变成非常的典雅。这种纯粹属于一刀切的政策达到的效果却让整个新应天在世界上属于独一份的存在。大部分人对此的看法就是走了几百年的狗屎运。

  新秦淮河把一块差不多三千亩的土地独立了出来。而这个三千亩的土地好像一个腰子一样的形状。上面有三座一百多尺高的小山包。这个新秦淮河区域里面开挖了三条河道。一条环状的河道,两条联通新秦淮河的内河道。其中有两条河道是环绕在小山包山脚下的。所有的布局就是为了重造一个新秦淮风月区。这将会成为新应天最大的销金窟。大量的朝鲜、倭国年轻女孩都在参加密集的培训。这件事情是由秦淮河仙尘坊主事柳碧蓉主导,静姝、绿竹、琇莹作为首席教官带领这不下两百多位教习培训这不下三千个女孩子。

  原本柳碧蓉是可以回到北平府享受接下来的人生的。她的功劳直接可以让她进入谍报司中枢养老了。但是柳莫遥作为暗桩需要跟随朱允炆道建明。柳碧蓉就申请一同来了建明。为此柳公公一度和柳碧蓉弄的很不开心。柳公公不行她再把人生浪费在特务生涯上。但是柳碧蓉却说:“儿子长大了。没有我会未来更好。我想为自己活一把。况且这世界上我们兄妹还能照顾彼此。等我老了,让儿子来建明。帮我把骨灰撒在新秦淮河里面。”随后两人大和解,一起前往建明。而静姝、绿竹、琇莹都是柳碧蓉养大的。也是有机会进谍报司的。但是她们一旦离开了柳碧蓉,在谍报司也就成了无根之萍。还不如跟着柳碧蓉在新秦淮河上做大姐大呢。

  因为用了很多后世的建筑方法,整个新秦淮区的建设和皇宫一样的迅速。在建明和大明不一样,不需要太过讲究以前的各种规矩。所以皇宫内竟然出现了石柱,是的,你没有看错就是石柱。是钢筋勾连的架子外面包裹着模具被放倒。从孔洞中浇筑的水泥砂浆。在脱模以后看上去就好像汉白玉的石柱一般。一百多尺的石柱支撑起的宫殿空间之大令人咋舌。但在汉白玉的石柱上还缠绕着各式各样的蟠龙。龙鳞用橄榄石和青金石、黑曜石等各式硬度极高的宝石贴片装饰。眼睛则用了红、蓝、绿宝石和钻石镶嵌而成。龙角用红珊瑚。龙须则使用象牙支撑。龙爪全部是用新疆探险队在南疆挖到的鹰爪,尺寸正好可以完美的镶嵌上去。这实际上是后世发现的阿根廷鹰的骨骸。中国龙是驼首、鹿角、兔眼、蛇颈、蜃腹、牛耳、鱼鳞、虎掌、鹰爪。正巧龙的爪是鹰爪。这就完美了。后来这个地区被挖鹰爪的各种队伍挖的到处都是洞。还因此发现了不少矿藏。也是无心之举了。

  而铺地用金砖的生产实在是耗时耗力,后世北平故宫的金砖在永乐年间的采购价就是一两黄金一块砖。这货的要求机会称的上是苛刻。形要求端正完备、面背四旁;色要求颜色纯青、色明如镜;声要求其声如磬、声震而清;款要求以考其诚、物勒工名;整个明清苏州陆慕御窑一直是“奉旨成造”、为皇室烧制金砖的场所。金砖用泥要露天放置一年去土性。制成砖坯以后阴干需要最少七个月。烧制前用糠草熏一个月,去其潮气,接着劈柴烧一个月,再用整柴烧一个月,最后用松枝烧40天,才能出窑。也就是说一块合格的金砖最少需要两年的时间才能制成。这样看来一两金一块砖也不算太贵了。这还不算后期的打磨、泡油等工序了。安装的时候也是慢工出细活。一个瓦工配两个壮工每天也就只能墁五块金砖。

  明故宫也需要金砖啊,如果未来迁都北平的话。那故宫也需要金砖。总体来说金砖现在乃至未来的产量都入不敷出。只能扩大生产规模。后世修缮三大殿的时候竟然发现永乐帝丧心病狂的在下面铺设了一共十五层金砖。按照永乐时候的消费力折算成后世的人民币也需要三十多万亿。这他妈才是皇家气象。西方人那些所谓的奢侈品真的弱爆了。用贵金属堆砌起来的宫殿完全没有底蕴。这才是奢华!

  整个苏州陆慕都成了御窑,由于后世各种机械的介入。生产效率大幅度的提高。但是有些步骤真的没办法省略。所以生产时间并没有得到太大的缩短。唯一的就是产量的提高缓解了供求关系的紧张。而金砖也是最后一批到达建明的宫殿建材。当时所有去建明的船压舱石不是金砖就是各种名贵的建材。燕王大方的让朱允炆拿走了一般的内廷府库中保存的黄金。白银更是让他全部带走。因为大明从倭国倒腾黄金、白银的速度实在太快了。倭国天皇的血脉已经被大明暗中提供的转基因食品折腾的足够稀薄了。不出意外,再过两代天皇家族必然绝嗣。

  快建工头马三儿今天带着手下几十个工人在新秦淮区的风月区建设。他是大明皇家营建司司丞。正儿八经的九品工匠。大明皇家营建司是独立于工部的一个实权机构。绝大多数都是技术工匠。不像工部能干活儿的人一个都没有。没办法,人家是行政机构么。马三儿大名马山,大伙儿叫着叫着就变马三儿了。他也不在乎。反正他九品官职每月的俸禄赡养老娘绰绰有余。老娘死后他也四十好几了。按照他的说法就是,这个年纪就不去糟蹋黄花闺女了。

  直到后来娶了个倭国女人为妻。他不知道的是,这娘们儿竟然还是倭国二条家的女儿。因为政治斗争的失败,所以就被卖到了大明。马三儿原本没想买老婆,他第一次看到这妮儿还是在回家的路上。看到装载着女奴的马车,而二条绫正好坐在窗边。呆呆的看着外面。马三儿虽然岁数不小,但是这厮长得还算不错。加上一声官服也算有模有样的。两个人一下子就对上眼了。马三儿第一个反应就是这娘们儿好白净。二条的第一反应是这个大明人好像兄长的样子。

  整个大明只有四海的教坊司可以经营奴隶业务。所以马三儿竟然鬼使神差的跟着马车走到了四海商社的教坊司。四海教坊司的人一看就上前打了招呼。马三儿也直接的就问了教坊司的管事。

  管事问道:“您是官身,按照你的品级应该有配额的。应该可以领一个女仆的。”

  “我尚未婚配。”马三儿一边说一边下马。

  “方便给小人看一下您的腰牌么?”管事问道。

  “如果您从来没有用过配额,我们可以给您安排。这是福利来的。您不知道么?”管事有点生气,如果是他的上官不作为这都能算是渎职了。

  “应该是说过,不过我家里有老母病重有几个女仆在床前服侍,所以就没在意。”

  “这样,您要不先瞅瞅。如果有中意的。我帮您留着。如果需要我们可以帮您备案。然后帮你去营建司销案。”管事很热情。

  “这怎么好意思,我看中了那个在窗边的倭女。就是那个第一辆车右面窗口的。我想你帮我问问看她愿不愿意跟我回家。她帮我管家做我的妻子。”

  “您太客气了,能跟上有官身的大人回去做妻。那是她的造化啊。她们在路上都学过大明官话。基本的沟通没有太大的问题。您进来先做下饮杯茶。我来帮您领过来,您看看是不是。”

  不一会儿管事领过来两个女人。一个就是马三儿看中的,一个则唯唯诺诺的跟着她。管事开口问道:“请问,大人看中的是哪位?”

  马三儿指着二条绫:“就是她。”二条绫对着马三儿行了一个大明礼,身边的女孩儿也跟着行礼。

  管事刚想叫人把那个女孩领走的时候,二条绫拉住了这个女孩开口说道:“这位大人,可否把她一起卖了。我们姐妹从小一起长大。她很能干。我们可以一起服侍大人。”

  “我没打算娶妾。”马三儿多少有点不解风情。

  管事马上说道:“您看,这个女孩儿应该是您看中这个女人的随身仆人。我们这里一般不会把她们拆散发卖。如果客人明确不喜欢才会另外安排。而且价格并不贵,这个女娃我们单独发卖也就五百贯。以您的品级只需要支付四百五十贯。”

  “哦,这我应该负担的起。那就是这个是不需要我付钱的。是我的配额对吧?这个是我需要支付费用的。对吧?”

  一番计较下来,马三儿从四海的教坊司领回了两个倭女。因为母亲的亡故。他也把家里面的女仆大多遣散了。但是因为母亲需要照顾,马三儿总共请了六个人。现在他一个人也就之留了两个女仆。一个是厨娘,一个是负责居所打扫和安排马三儿起居的。

  马三儿对两人关照道:“这个是主母,这个是主母的丫头。你们还是干你们原来的活儿。”

继续阅读:第一百六十六章 建明舰队直驶新应天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万年大明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