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皇后连连点头,有了虬髯客做保,她再不怀疑,当即传来手下,询问裴矩死后,他们将裴矩葬在了什么地方。
草原人死之后,丧葬习俗和中原的墓葬不同,大多是将人留个草原上的狼和老鹰,任由它们啃食死者的尸体。
这一点和吐蕃那边的天葬很像,他们所信奉的是,人生长在这片大地,以这片土地上的动物为食,死了之后,应该用自己的身体去回馈这片土地上的其他生灵,这就和海洋里的生物,比如说鲸鱼,它们活着的时候,以海洋中其他的小鱼小虾为食,正常死亡之后,也会有无数其他的鱼类去食用它的尸体,一条鲸鱼死了之后,能够养活数个鱼群,而且这个过程会持续半年,甚至是一年。
这是一种良性循环。
可汉人的思想与他们有些差异,汉人更信奉入土为安,至于人死后为什么要埋在地下,这其中的说法很多,关于轮回鬼道一说,宰我就曾经和孔子讨论起这个问题。
宰我问孔子:“我经常听到人们说神啊鬼啊的,就是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
孔子说:“气是神旺盛的一种表现,魄是鬼旺盛的一种表现,既祭鬼,又祭神,这就达到了圣人以神道设教的完美境界。这世上,一切活着的东西都会死去,死后其体魄必然归于土内,这就叫做鬼。体魄腐烂于地下,化为野土;而其灵魂则发扬向上,成为看得见的光明,闻得见的气味,这是一切生物都具有的可以意会而难以言传的精灵,也是神的存在的显示。于是圣人就根据万物的这种精灵,给它们取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名字,或者叫神,或者叫鬼,作为黎明百姓遵守的法则,于是人民百姓都害怕神灵,服从神灵……”
从这一段话上来看,孔子似乎是在说入土为安是一件顺应天道的事情,可实际上却是在说,很多人宣传鬼神之说,以达到控制人心的目的。
除了这个原因之外,《孟子·滕文公上》也记载过,“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姑嘬之。其颡有睨而不视。夫也,非为人,中心达于面目,盖归反蔂梩而掩之,掩之诚是也,则孝子仁人之掩其亲,亦必有道矣。”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上古的时候曾经有父母去世,而不埋葬父母的人,只是将他们扔在山沟里。过了一段时间,再经过那里的时候,就发现有野兽在撕咬着死者的遗体,也有很多苍蝇蚊子在上面吸吮,那个人见状额头冒出了冷汗,不敢直视。而这种汗不是留给别人看的,而是心中的悔恨,在面目上的流露。
从这一点上就能够看得出来,很多时候将死者埋于地下,不仅仅是为了让死者安息,更是为了活着的人能够安心,死者已矣,但活着的人,却不忍心他们亲人朋友的尸体被那些野兽虫蝇所啃食,所以入土为安,其实也可以理解为是对活人的一种慰藉。
当然,这里面的说法实在太多,要想深究出来已经足够写一本书了,可毫无疑问的是,这已经是汉人流传了上千年的一种习俗,自然不会因为裴矩死在草原上,就按照他们的葬礼执行。
所以裴矩虽然死了,还是实行的土葬。
萧皇后因为担心萧楠,所以亲自前往埋葬裴矩的地方。
裴矩的葬礼很是简单,甚至可以用仓促来形容,就一个小土包,前方墓碑上面刻的字都是歪歪扭扭,要多寒碜有多寒碜,刚从这个墓上面看,又哪里能够知道生前,是一个两面三刀,并且在各方势力都取得了重大成就的人物。
不过宁书成当然不会认为裴矩的躺在里面,不过现在为了取信萧皇后,就必须挖开这座墓看一下,只要这里面没有裴矩的尸体,那就足以证明自己所说的话。
他当下转头对萧皇后说道:“烦请让人将这座坟茔打开看看。”
萧皇后犹豫了一下,不管怎么说,裴矩对于她而言都有很大的功劳,这种死后还要刨人家坟的做法,让其他手下见到了,又怎么会不寒心?
不过要是宁书成说的是真的,那自己的女儿现在就在裴矩的手上,哪里还顾得上许多,转头看了虬髯客一眼,后者缓缓点头,于是萧皇后便让人来将坟墓刨开。
等坟茔被打开之后,里面连棺材都没有,就只有一张被泥土压平的草席,更不可能有裴矩的尸体。
萧皇后见状脸色一变,立即传来手下,询问当初是谁负责埋葬的裴矩。
宁书成见状也没有阻止,毕竟当初埋裴矩地肯定是他的人,只要能够找到那几个人,说不定能够查到裴矩的线索。
只可惜忙活了半天之后,有侍卫上前来禀报道:“当初埋葬裴矩的人,早就已经不知所踪了。”
“张大哥,你看现在应该怎么办?”萧皇后一脸急切的看虬髯客,仿佛在这个时候,虬髯客就成了她的主心骨。
虬髯客眉头一皱,沉吟了一会儿道:“我觉得我们现在最应该先弄清楚的,是裴矩究竟为什么要抓走萧楠?”
宁书成点点头,“不错,在我看来,裴矩之所以抓走萧楠,无非就是为了要挟萧皇后,所以萧楠这时候应该还是安全的, 萧皇后你也不必太过担心。”
“可如果事实真如你们二位所说,裴矩抓住萧南是为了要挟我,可为什么他到现在都还没有露面?”萧皇后神色焦灼,失散这么多年的女儿,突然就出现在自己的身边,自己不但没有发现,反而还让她陷入危险之中,为人母者,又如何能不担忧愧疚?
其实当她在草原稳定下来之后,就曾经派人去找过孙思邈,想要将萧南接回来,只可惜孙思邈行踪向来不定,这让她派出去的人往往无功而返, 时间一长,萧皇后也就不抱什么希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