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今天虬髯客让宁书成来见李靖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表明李靖的态度,这个目的达成之后,宁书成看时间还早,又向李靖请教了一些用兵方面的问题。
两军对垒,如果不考虑地形的因素,最常见的就是排出各种阵法。
自华夏有记录以来,这片地方的战事从来就没有停过,不是你打我,就是我打你,所以在这方面,汉人的经验着实不少,但真正将这些经验总结并且利用好的人,并没有多少。
“我们现在所用的兵阵,其实是从黄帝创建的丘井之法发展而来的,井字交叉纵横,只是横竖两条线,就将大军划分成了八个方阵,只不过炎黄时期,人口本来就不多,五阵已然是绰绰有余,而诸葛孔明的八阵图,其实就是由这五阵演化而来。”
“黄帝的五阵,经过姜太公、管仲等大才的改良,再到兵圣孙武的五行八卦阵,再到诸葛孔明的八阵图,几乎已经发展到了大规模军队作战的巅峰,其变化之诡谲,威力之强大,只要你运用好了,以少胜多并不是难事。所以两军对垒,其实最主要的,还是得看将帅的指挥之才,无论阵法怎样变化,临阵不乱,随机应变才是每一个将领最应该先做到的事情。战场瞬息万变,战机无处不在,好的将领会分析形势,找出最好打击对手的方法,并且对兵士如臂使指,让兵士严格执行,这一点也是极为重要的。”
宁书成看过兵法,也曾经作为过大军的主帅,自以为对用兵之道的研究,已经能够成为当时一流,否则也不能率领大军荡平辽东,可是和李靖的一番攀谈下来,他才发现自己实在是井底之蛙。
李靖对于军队的运用、各种不同地形作战的方式,如何最快速度让手下的将士信服,以及怎样鼓舞士气,这些东西仿佛都已经深深的刻在了他的心里,随便举两个例子就已经让宁书成心神动摇,仿佛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以前他熟读历史,读到李靖传记的死后,只觉得这个人确实厉害,足以和那些千古名将白起、李牧、廉颇、韩信等等齐名。
可是直到今天,他才知道为什么李靖这么厉害。
因为他心中装的都是这些事情,天时、地利、人和,什么样的环境,应该用什么样的战术,以及如何分析敌方将领的心思。
这就像是一个种了几十年地的人,什么样的植物适合什么样的土地,该什么时候播种,怎样才能够得到最好的收成,在李靖的心中,早就有了这样一部兵法。
宁书成听到他侃侃而谈,心中却是暗自庆幸,还好对方不是自己的敌人,否则的话,就算自己有那些超越这个时代的火铳,也未必就能够在他手里讨得了好去。
他越听越觉得有意思,第一次发现用兵之道也是浩瀚如海,不知不觉间,就已经和李靖聊到了深夜。
第二天一早,宁书成和李靖道别,问他接下来打算怎么做的时候,李靖说现在他刚刚接下了这五万大军,眼下的当务之急,是要在他们心中竖立威望,并且趁着现在有时间,将他们好好训练一番,这一只大军,今后很可能就是宁书成起事的主力军。
宁书成虽然和李靖一共才见两次面,但经过昨天晚上的深谈之后,对这个人算是由衷的佩服,这样的事情交给他,那是再放心没有。
临走之际,李靖忽然想起一件事情来,“对了,昨天听到大哥说,你要去找萧皇后?”
“这事儿我答应过一个朋友,必须要替她完成。”宁书成点头道,想起李靖当年率兵荡平了突厥,连义成公主都被他逼得自刎而死,忍不住问道:“李将军难道也知道一些关于萧皇后的事情?”
李靖摇了摇头,“当年我率大军的时候,并没有见到萧皇后,后来也问过义成公主,但是她坚决不说,不过这提起萧皇后,我倒是想起一件事情来。”
他说到之类沉吟了一会儿,“当初义成公主死后,她的一个手下,为了活命告诉了我一个秘密,说是义成公主得知中原大乱之后,在草原囤积了一个大宝藏,妄图以此作为今后光复隋朝的资金,可是至于宝藏在哪儿,那个手下也不知道。”
“大宝藏?”
宁书成愣了一下,因为一连嫁了四位可汗,义成公主在突厥可谓是只手遮天,地位极为稳固,就相当于初汉的吕后一般,就连当时的可汗对于文成公主都极为尊重,而在此之前,突厥仗着骑兵的勇猛,数次下中原来洗劫,再加上大唐为了休养生息,只能向突厥进贡以求换来短暂的喘息时间,要说她能够囤积起大量的宝藏,倒也并不让人意外。
只是他没有想到,这个女人竟然对隋朝还如此的忠心,就算到死都还想着光复。
这是一个身世悲惨的女人。
宁书成心中叹息一声,她虽然一连嫁了四位可汗,但对于隋朝却始终忠心耿耿,当年杨广被突厥兵困于雁门关足足月余,城中粮食告急,城也即将被破,要不是义成公主向可汗谎称‘北边告急’,使得可汗退兵,杨广那时候就已经身死了。
除此之外,当年中原大乱,宇文化及造反弑君,萧皇后几经辗转,最终从宇文化及的手上落到了窦建德手里,义成公主得知之后,还特地派人接回杨广的遗孀,而且还向窦建德要了宇文化及的人头。
其实宁书成也能够理解,一个女人远嫁他乡,即便丈夫是可汗,他们之间也是没有丝毫感情的,都只是为了两国的利益联姻罢了,对于义成公主来说,隋朝大概就是她唯一的寄托吧,隋朝覆灭之后,宁书成都能够想象这个女人心里的凄凉,不然也不会选择一死了之。
这样想来,她留下宝藏来,以图日后光复隋朝倒是大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