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
代表着早朝的晨钟之声悠悠回荡,已然等候在乾阳殿之外的文武百官,神色各异,或心怀兴奋,或忐忑不安,带着截然不同的心境,缓缓步入乾阳殿。
“卢太傅,听闻王世充、段达已然伏诛,不知陛下今日,会如何处置那些淮泗将领?”大殿之上,杨桐尚未驾临,马姚、封德彝、崔宏等人便径直走向卢楚身前,低声探询消息。此时,他们心中满是忧虑,王世充与段达虽已伏法,可其党羽众多,若处理不当,朝廷恐再生波澜,只盼着陛下能有妥善之策,莫要让局势愈发失控。
“只盼陛下莫要年少冲动,意气用事,元文都之前车之鉴尚在眼前。若陛下真有此念,我等当竭力阻止才是。”卢楚历经昨夜的兴奋后,此刻已然冷静下来,开始深思日后的应对之策。他暗自思忖,陛下虽年幼,然近来行事颇有主见,只是此事关乎重大,稍有差池便会动摇国本,实需谨慎对待。
王世充、段达乃至整个淮泗军阀集团,对杨桐以及整个皇室所造成的重创不言而喻。更为严峻的是,此刻尚有尉迟峰、王仁伟等淮泗将领领兵在外,卢楚委实不愿目睹淮泗军再度反攻洛阳的惨事重演,那对于刚刚稍有起色的大隋江山而言,无疑将是一场灭顶之灾。他深知朝廷如今的兵力状况,若逼得太紧,那些将领为求自保,极有可能兴兵作乱,而朝廷根本无力抵挡。
“太傅所言甚是。”马姚等人深以为然,纷纷点头。他们心中亦明白其中利害,皆在默默祈祷今日早朝能够平稳度过,莫要再生枝节。
“陛下驾到!”众人正商议间,门外小黄门扯着嗓子高声呼喊。但见杨桐身着一袭明黄色龙袍,在两名小黄门的悉心服侍下,迈着缓慢而坚定的步伐踏入大殿。
众人瞧见杨桐,面色顿时一肃,赶忙躬身行礼。此时的杨桐,看似镇定自若,然其内心亦不平静。他深知此次早朝对于自己掌控朝局至关重要,面对满朝文武,尤其是那些与王世充、段达有所关联之人,必须恩威并施,方能稳定人心,奠定自己的统治根基。
“诸位臣公免礼吧。”杨桐微微抬手一挥,朗声笑道,试图以平和的姿态缓解朝堂上略显紧张的气氛。
“谢陛下。”众人再度行礼之后,各自手持笏板,依照官职大小依次站定。
“想必诸位臣公已然知晓,昨日,朕于乾阳殿诛杀叛逆王世充、段达。自朕登基以来,我大隋江山便始终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先是杨林扰乱朝纲,而后王段二贼又欺君罔上。如今二贼伏诛,朕方得初次真正掌控权柄。朕年纪尚幼,诸多事务,仍需仰仗诸位臣公鼎力相助,以还我大隋一个清平盛世。”杨桐言辞恳切,目光缓缓扫过群臣,心中却在暗暗观察众人的反应,希望能借此看清他们的心思与态度。
“臣等定当竭尽所能,辅佐陛下重振隋室声威!”卢楚等人连忙躬身回应。他们心中既对陛下的决心感到欣慰,又不免担忧未来的重重困难,可在这朝堂之上,唯有坚定地表明忠心,方能让陛下安心,也让自己在这复杂的局势中有立足之地。
“往昔,朕常常慨叹命运之不公,为何如此对待我大隋?”杨桐摆了摆手,示意众人无需多礼,继而侃侃而谈:“不怕诸位臣公见笑,这数年间,朕已记不清有多少回在夜里独自垂泪,质问上苍,我大隋为何会沦落至此?”说到此处,杨桐心中泛起一阵苦涩,穿越而来,面对这摇摇欲坠的大隋江山,他虽有满腔抱负,却也深知前路艰辛,每一步都需如履薄冰。
卢楚等一众老臣凝视着那张稚嫩却已隐隐透着稳重成熟气质的脸庞,又闻杨桐如此倾诉,心中不禁泛起一阵酸楚。直至此刻,众人才惊觉,这位已然立下诸多丰功伟绩、不动声色中力挽狂澜的天子,实际上再过数月,才满十一岁!他们心中暗自惊叹,陛下小小年纪竟有如此心智与担当,实乃大隋之幸,同时也为其过早承受如此重压而感到心疼。
非凡之人,必有非凡之经历。自昨日起,众人皆惊叹于这位少年天子的果敢手段与深沉隐忍,然又有几人知晓,这位少年天子为达今日之境地,独自咽下了多少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与无奈?
一些感性的老臣甚至不由自主地悄然抹泪。
“无人能给予朕答案。直至近日,当洛阳城失而复得,元文都从城墙跳下的那一刻,朕方自悟得答案。整日怨天尤人,决然不会有任何成效,上苍亦不会眷顾一个只知抱怨的庸碌之人。故而,无论朕期望获取何物,皆须自身奋力拼搏。虽努力未必便能收获成果,但至少即便有朝一日朕面见九泉之下的皇祖,亦能问心无愧地告知,朕已竭尽全力。倘若未曾努力,无论何种结局,皆与朕毫无关联。”杨桐语气坚定,眼神中透着一股不屈与决心,他深知自己不能退缩,必须勇往直前,才能在这乱世中为大隋争得一线生机。
“好!”卢楚闻言,不禁高声赞叹。这番言语,令他胸中热血沸腾,心中对陛下的敬意又增添几分。见杨桐目光投来,赶忙躬身道:“陛下能有此等感悟,皇祖泉下有知,亦足以瞑目了。”
“好了,此类漂亮话,暂且言及此处,多则略显虚伪。此乃朕真正意义上的首次早朝,今日且先不论国事。王世充、段达虽已殒命,然其余党仍遍布军中。今日,朕便先处置这些事宜。”杨桐心中清楚,此事若不尽快解决,必将成为朝廷的一大隐患,必须当机立断,给出一个妥善的处理方案。
卢楚等人闻之,心中不禁一沉。卢楚欲言又止,刚要开口,便被杨桐抬手制止:“太傅且先听朕说完,若有差池,太傅再行告知朕亦不迟。”卢楚无奈,只得咽下嘴边的话,心中暗自揣测陛下的想法,只盼陛下能有周全之策,莫要引发新的动乱。
“喏!”卢楚无奈地躬身轻叹,不再言语。
杨桐目光缓缓扫过朝中众臣。这朝堂之上,不乏王世充、段达所提拔之人,其中有昏庸无能之辈,然亦有真正的贤能之才。他在心中默默权衡,对于那些无能之徒,实不愿留于朝堂,然若处置过重,又恐引起恐慌;对于贤能之人,却需想办法收为己用,只是不知他们心中所想,是否愿意真心辅佐自己。
“在场诸位臣公,有不少皆是王世充、段达二贼所提拔,朕所言可对?”杨桐微笑着问道,眼神看似平和,实则暗藏深意,他想借此试探群臣的反应,以便进一步判断他们的忠诚度。
“陛下,臣等有罪,望陛下开恩!”杨桐话音刚落,满朝文武,大半之人皆跪倒在地。即便是仍站立者,面色亦颇为难看。这些人大都因声名远扬,被王世充、段达强行裹挟,卷入这场纷争之中。他们心中惶恐不安,生怕陛下迁怒于己,此刻唯有求饶,盼能求得一线生机。
“罢了,朕尚未言明如何惩处。”杨桐微微皱眉,心中却已将这些怯懦无能之辈一一铭记。即便不予追究,然这商议国家大事之所,被如此一群庸碌之徒占据,委实是一种莫大的浪费。他暗下决心,日后定要逐步清理朝堂,选拔贤能之士,重振朝纲。
“实则若真要论罚,连朕自身,亦难辞其咎。毕竟诸多事务,亦是朕所下之命令。朕幼时曾听闻坊间有句俗语,人在矮檐下,哪有不低头。言语虽粗俗,然细细思量,其中道理却至为深刻。朕亦不能幸免,又何况诸位?”杨桐笑道,试图以这种方式缓解众人的紧张情绪,同时也表明自己并非不明事理之人。
“陛下圣明!”一众朝臣闻言,顿时齐齐松了一口气。他们最为担忧者,便是杨桐揪住不放,逐一严惩,如此一来,他们除了谋反,当真再无其他生路。此刻听到陛下如此说,心中的恐惧稍稍减轻,对陛下也多了几分感激。
“然而是!”杨桐陡然沉喝一声,将众人之声压下,目光渐趋严肃:“此事若不予以惩处,君威何存?”此时,杨桐心中清楚,若一味宽容,必难以树立自己的威严,日后朝堂之上恐难以令行禁止,必须在宽容与威严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杨桐此喝,声震朝堂,众臣一时噤若寒蝉。不错,若此事杨桐听之任之,仿若一切未曾发生,那皇威又将置于何地?他们心中明白,陛下此举意在立威,只是不知接下来会如何处置,皆忐忑不安地等待着。
一时间,原本稍感宽慰的众臣,一颗心又悬了起来。
“此事,朕思索了一整晚,心中已有定计。今日,便在这朝堂之上,将此事彻底了结。我大隋律法,一罪不二罚。今日过后,往昔的恩怨情仇,便如那过眼云烟,消散而去。任何人,不得再提及。诸位若有异议,可直言,但一旦有了定论,任何人,包括朕在内,皆不得再以此事为由滋生事端。”杨桐缓缓说道,心中期望群臣能够理解自己的苦心,共同维护朝廷的稳定。
一众朝臣闻言,面面相觑。良久,才躬身道:“请陛下明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