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仲文静静地站在杨桐面前,表面上神色恭敬,内心却如翻江倒海一般。他暗自打量着这位年轻的帝王,心中不禁泛起层层惊涛。别看杨桐年纪轻轻,可那眼眸中闪烁的光芒,深邃而锐利,仿佛能洞察一切;言行举止间,更是透着与年龄不相符的沉稳与威严。于仲文心里清楚,眼前这位绝非等闲之辈,或许,他就是自己一直苦苦寻觅的伯乐,能帮自己实现毕生抱负。
于仲文这一生,怀揣着两大宏愿。其一,是在仕途上飞黄腾达,让家族荣耀门楣;其二,是将自己那一身出神入化的武艺和独特精妙的武学理念传播开来,就像在黑暗中点亮一盏明灯,照亮武道的前行之路。对于身为武道宗师的他而言,后者的意义,甚至远超加官进爵。
然而,命运仿佛总爱跟他开玩笑。为了实现这两个目标,于仲文大半辈子都在四处奔波,却始终一无所获。他空有帝师之名,却沦为他人眼中攀附权贵的笑料,江湖上的同行也都对他不屑一顾。那些年,他为了讨好世家门阀,低声下气,受尽了屈辱与嘲讽,可换来的却只有无尽的失望。但于仲文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劲儿,让他始终没有放弃希望。
当杨桐颁布武举选拔令,洛阳城的局势也逐渐趋于稳定的时候,于仲文看到了一丝曙光。他不顾自己年事已高,身体日渐衰弱,毅然决然地带着弟子邓麟,踏上了前往洛阳的征程。他心里明白,这是他最后的机会了,他必须抓住。他要用手中那柄剑,在这乱世中杀出一条血路,为自己,也为自己的理想。就在他几乎绝望的时候,杨桐的一番话,让他那已经快要熄灭的希望之火,重新熊熊燃烧起来。他感觉,自己一生追求的两大夙愿,似乎不再遥不可及。此刻,在他心中,杨桐就是他的救世主,是他生命中的贵人。哪怕杨桐让他立刻去死,他也会毫不犹豫,心甘情愿。
“陛下之恩,臣粉身碎骨亦难报万一!”乾阳殿内,于仲文“扑通”一声跪地,伏地而拜,声音颤抖,泪水夺眶而出。多年来积压在心底的屈辱、辛酸、无奈,在这一刻如决堤的洪水,汹涌而出,化作了无尽的感激。他想起那些被人轻视的日子,想起自己为了求官而遭受的种种冷眼,心中五味杂陈。
“于师请起。朕用人唯才,于师江湖阅历深厚,武艺更是登峰造极,震慑宵小绰绰有余。这千牛卫中郎将之职,非于师莫属。朕此举绝非出于私情,若是只想给于师一个闲职,又何必如此大费周章?”杨桐目光深邃,如夜空中闪烁的寒星,语气坚定而有力,不怒自威。他心里清楚,于仲文是个人才,眼下局势复杂,自己正需要这样的人来为己所用。他要组建自己的势力,打破各方势力的制衡,就必须不拘一格降人才。
于仲文心中猛地一震,抬眼偷偷看了看杨桐,只见他神色庄重,目光中透着信任与期许。于仲文的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暖流,同时也多了几分敬畏。“陛下圣明,公私分明,臣钦佩之至。”他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辅佐这位帝王,不负他的信任。
“此事就这么定了。明日随朕上朝,朕将正式册封于师。”杨桐微微抬手,示意于仲文退下。他的眼神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满意,他知道,自己已经成功地拉拢了于仲文,接下来,还有更多的事情等着他去谋划。
“遵旨,陛下,臣告退。”于仲文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缓缓退出书房。他的脚步有些轻快,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
次日,朝堂之上,气氛庄严肃穆。杨桐身着龙袍,高高地端坐在龙椅之上,目光如炬,缓缓扫视着殿下的群臣。他的眼神中透着自信与威严,仿佛在向众人宣告,他才是这个天下的主宰。
“朕已决定,三月之后设擂选拔将领。朕原拟选十人为军中骨干,但天下英才辈出,若仅选十人,恐有遗珠之憾。故而,朕与于仲文商议,欲在洛阳设立讲武堂,广纳天下豪杰,诸位意下如何?”杨桐的声音在大殿内回荡,沉稳而有力。
此言一出,朝堂上顿时像炸开了锅一样,群臣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卢楚心中一惊,他上前一步,表面上神色恭敬,内心却在飞速地盘算着。他微微皱眉,暗自思忖:这讲武堂看似是为了选拔人才,实则暗藏玄机。从选拔范围来看,并非只局限于世家门阀子弟,如此一来,必定会打破现有的势力平衡。这背后,肯定是陛下在谋划着什么。他深知杨桐绝非等闲之辈,年纪轻轻就有如此谋略,实在让人忌惮。但在这朝堂之上,他不敢轻易表露自己的真实想法,只能故作恭敬地问道:“陛下,不知这讲武堂有何职权?”
“讲武堂旨在汇聚天下将才,既会从军中选拔将帅之才传授兵略,也会从世家门阀中挑选优秀子弟,由千牛卫中郎将于仲文兼任堂主,教授武艺。”杨桐目光平静地看向众人,将讲武堂的规划有条不紊地娓娓道来。他心里清楚,这个提议肯定会引起一些人的反对,但他已经做好了应对的准备。他要通过这个讲武堂,培养出一批忠于自己的军事力量,打破世家门阀对权力的垄断。
卢楚听了,心中更加笃定了自己的猜测。他微微低下头,心中暗自叫苦。他知道,陛下这是在一步步地削弱世家门阀的势力,加强自己的统治。可他又不敢公然反对,毕竟陛下如今势力渐强,而且这个提议表面上看也是为了国家的发展。他只能在心里暗暗祈祷,希望不要影响到自己家族的利益。
朝中其他大臣也各怀心思。有的暗自盘算着这对自家利益的影响,心中忧虑重重;有的则在揣测杨桐的真正意图,试图从中找到对自己有利的机会;还有的则是抱着观望的态度,看看局势如何发展再做决定。
“陛下圣明,臣等自当全力支持。”崔宏率先表态,他心里明白,杨桐如今的势力越来越大,顺势而为才是明智之举。他不想因为这件事而得罪陛下,影响自己家族的前途。而且,他也看到了其中的机会,如果能和陛下站在同一阵营,说不定还能为家族谋取更多的利益。
众人见崔宏表态,也纷纷附和。虽然对于于仲文掌管讲武堂,不少人心中颇有微词,但在这朝堂之上,面对杨桐的威严,无人敢轻易反对。他们心里清楚,此刻若是反对,不仅可能会得罪陛下,还可能会被其他人视为异类。
杨桐微微点头,心中暗自松了一口气。他知道,讲武堂的提议暂时通过了,这是他布局中的关键一步。只要讲武堂能够顺利开办,待三月大比之后,必将成为他手中的一把利剑,帮他在这乱世中披荆斩棘,实现自己的宏图霸业。
讲武堂之事尘埃落定,接下来便是商讨政务。如今杨桐实际掌控的区域主要是关东,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削减税赋,百姓生活逐渐安稳,今年更是迎来了丰收。然而,潜藏的危机也随之而来,吐蕃与汉人的矛盾日益尖锐,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难题。
杨桐目光凝重,看着朝堂上的大臣们,缓缓说道:“吐蕃与汉人的矛盾已到了不得不解决的地步,诸位可有良策?”
朝堂上再次陷入沉默,众人皆知此事棘手,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更大的动荡。大臣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轻易开口。他们心里都清楚,这个问题涉及到多方利益,处理不好,不仅会影响到国家的稳定,还可能会让自己陷入万劫不复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