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这送来的数量,确实和我预期的有些差距呢。
听到杜明方的回复,再将其与杨杲送来的那二十万石粮草对比一番,杨桐心里虽有些不满,但还是很快调整好了情绪,没有让不悦表现在脸上。
“五千石,虽说不算多,但也能解一些燃眉之急,还是很感谢他们的这份心意。”杨桐脸上带着平和的微笑说道。穿越到这个时代这么长时间,身为皇帝,他已经学会了很多情绪管理的技巧。不过,对于蜀中杨氏这一支,他心里还是暗暗有了想法,日后若有合适的时机,还是要好好和他们沟通交流一下,让彼此的关系更加融洽。
“这件事目前都有哪些人知晓呢?”杨桐语气亲切地询问道。
“粮队才刚经过武关,知道的人应该还不算多。不过,荆州的队伍里有两个人自称是奉陛下旨意被征召来的,所以末将特意赶回来向陛下您汇报。”杜明方恭敬地弯着身子,认真地回答。
“哦?”杨桐眼睛微微一亮,脸上露出惊喜的神色,“我之前确实下过诏书,希望杨杲能让尚师徒和杜君绰到我这边来,没想到他这么爽快,不仅送来了粮草,还把两位大将也一同送来了,杨杲皇叔真是深明大义啊!”
“你去告知秦琼,让他先把荆州送来的二十万石粮草囤积在上雒,安排重兵好好看守,先别运回洛阳。只把杨谅送来的那五千石粮草和蜀锦带回来就好。另外,把那两位从荆州来的武将也一起带来见我。”杨桐有条不紊地安排着,语气中带着让人安心的沉稳。
“喏!”杜明方虽然心里有些疑惑,但他清楚作为武将,坚决服从皇帝的命令是自己的职责,所以也没有多问,领命后便匆匆离去。
看着杜明方离去的背影,杨桐转过头,目光温柔地巡视着忙碌的洛阳城。他在心里默默想着,虽然杨谅送来的物资不多,但也不能因此就心生埋怨,说不定他们也有自己的难处呢。大家都是为了这片土地和百姓,还是要相互理解才好。
杨桐深吸一口气,让自己的心情更加平静,然后开始思考如何更合理地利用杨杲送来的这二十万石粮草。这些粮草虽然看起来数量不少,但对于受灾后的关东地区来说,要想完全解决问题还是远远不够的。不过杨桐相信,只要开动脑筋,总能找到办法让这些粮草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他想,关东刚刚经历大灾,可能会有一些人想要趁机谋取利益。或许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巧妙地运作,让这二十万石粮草像滚雪球一样,变成更多的资源,比如两百万石。如果真的能实现,再配合以工代赈的方式,那么支撑到来年秋收应该就不成问题了。
只是不知道其他诸侯会是怎样的态度,会不会也像杨杲一样,对关东伸出援手呢。要是能多一些这样热心的诸侯,那关东地区恢复起来就会快很多了。
杨桐暂时放下了对诸侯支援的期待,转身继续在城中仔细地巡视着。他把卢晥等人也都安排了一些合适的事务,让他们去协助处理各种事情。如今这个时候,人员的调配非常关键,既感觉人手不够用,又需要合理安排人手。目前来看,他的这四个侍读在执行任务方面还是比较得力的任务方面还是比较得力的,杨桐对此也感到很欣慰。
……
不知不觉,天色已经接近正午了。卢楚考虑到陛下不在宫中,而且整个上午都在城中各处视察,只是偶尔给管理人员提出一些宝贵的建议,并没有过多地干涉具体事务,这种做法真的很明智。于是,他便没让卢晥回宫当值。
以工代赈这个办法听起来很有创意,仔细想想,确实是个非常有效的举措,能够大大加快洛阳城的重建速度。但真正让卢楚感到惊讶和佩服的,是杨桐提出的那一套完整的管理方案。虽然目前还只是初步的设想,有不少地方还需要进一步地完善和优化,但这套方案中严密的监察管理机制,看似增加了人力投入,实际上却能最大程度地避免在赈灾过程中出现层层克扣的不良现象。
以前在赈灾的时候,拨下来的粮款真正能到灾民手中的可能也就只有五成左右。但按照杨桐的这个方案来实施,即使因为人力物力的需求增加了一些成本,可最终到灾民手中的粮款反而会增多,估计能超过八成。
卢楚从卢晥手中接过竹简,又一次认真地研读起来,看完之后,他沉默了许久。陛下的成长速度实在是太快了,已经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
他原本觉得,以杨桐之前展现出的勇气和决断力,在这次灾难面前,虽然会很艰难,但应该还是能够保留一些元气的。可他万万没想到,杨桐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制定出如此详细、周全的赈灾方案。而且这套方案一旦实施,这次灾难不但不会成为颠覆隋朝的危机,反而有可能成为隋朝重新振兴的一个重要契机。
“德祖?”卢楚轻轻地抚摸着竹简,过了好一会儿才缓缓地睁开眼睛,面带微笑地看着自己的儿子,语气中带着一丝疲惫但又充满慈爱地说:“你入宫陪伴陛下也有一段时间了。”
“已经快两个月了。”卢晥恭敬地回答道,“父亲怎么突然问起这个呀?”
“两个月,时间过得可真快啊。”卢楚看着手中的竹简,又把目光转向卢晥,温和地问道:“你觉得这个方案……还有陛下,怎么样呢?”
“陛下虽然年纪轻轻,但却有着古代贤明君主的风范和气度。以前我可能还不太确定,但这几天看到陛下的种种作为,无论是谋略还是才能,都非常出众,将来必定会成为一位千古传颂的明君。”卢晥说起杨桐,脸上洋溢着敬佩的神情,还兴奋地把杨桐之前用一枚五铢钱巧妙地换到价值百倍玉簪的事情讲了一遍。
此刻,他对杨桐的钦佩之情溢于言表,话语中充满了真诚和敬意。
“原来还有这样的事情,看来陛下在商业方面也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智慧。”卢楚目光中带着一丝复杂,看着满脸崇拜的儿子,语气略带苦涩地说。
他心想,不知不觉中,陛下已经让自己这个一向心高气傲的儿子都心悦诚服了。陛下如此优秀,确实让人欣喜,但他的一系列举措,似乎也在无形中对士人阶层产生了一些影响。
之前的武举选拔令,虽然可能是出于自保的目的,但其中的深意卢楚还是能看出来的。当时他选择了沉默,没有过多地发表意见。可如今,随着杨桐不断地颁布新的政令,卢楚觉得自己很难再继续保持沉默了。
也许别人看不出来,但卢楚为官多年,眼光非常敏锐。他发现杨桐之前虽然没有过多地阐述自己的想法,但在和群臣讨论赈灾、提高效率等问题时,能够明显感觉到他对这些事务有着深入的思考。就拿用军功激励工匠这件事来说,虽然陛下说不会完全照搬先秦的做法,但卢楚心里清楚,陛下既然能提出这些,肯定是做了不少功课的。
如果不是对这些事情格外关注,作为一国之君,又怎么会在这些看似琐碎的事务上花费这么多心思呢?
再结合卢晥之前所说的一些事情,卢楚突然意识到,杨桐不仅重视农业和工业,对商业也同样重视。而且从杨桐掌权以来,虽然每一项举措都有合理的理由,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在不知不觉中对士人阶层,或者说世家门阀,产生了一定的制衡作用。
也许,真的要感谢这场灾难,让他更加清楚地看到了杨桐的布局。杨桐就像一个高明的棋手,已经在无声无息中,在洛阳乃至整个天下,布下了一张无形的大网,这张大网巧妙地制衡着世家门阀的势力。
同时,卢楚也惊觉,杨桐已经在不知不觉中,牢牢地掌控了关东的军队。现在只要他一声令下,整个窦炽的将领,除了年迈的窦炽,几乎都对他言听计从。卢楚毫不怀疑,如果有人想要发动兵变,肯定会被杨桐迅速平定。
虽然世家门阀中还有窦炽这位老将,但从这次杨桐连于仲文的千牛卫都调动了,而窦炽却被留在洛阳没有被派出去这一点来看,就知道窦炽在军中的影响力已经大不如前,甚至比不上新崛起的左威、尉迟恭等人,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凭借窦炽来抗衡杨桐,几乎是不可能的。
武举选拔令!
卢楚心中暗暗叹了口气,现在他终于明白杨桐颁布这个命令的真正目的了。如果真的让杨桐的计划顺利实现,那么关东的军权恐怕就会完全掌握在他的手中,其他人想要插手都难了。
仔细想想杨桐麾下的那些将领,竟然没有一个是世家门阀的人掌握核心。就连周法尚,虽然性格有些固执,但却是坚定地支持皇室的,而且他出身寒门,对士人阶层的认同感并不强。从这些方面都可以看出,这位年轻的天子对世家门阀的防范,比对诸侯还要重视。
不过,卢楚也知道,士人阶层虽然有时候势力庞大,管理起来有些困难,但他们也是国家的重要支柱,对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看来,是时候找个合适的机会,和陛下好好地交流一下,让他明白,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各个阶层的共同努力,尤其是士人阶层的支持。
“父亲?”卢晥看着沉默不语的卢楚,心里有些疑惑,不明白父亲为什么突然变得这么深沉。
“没什么事,这里暂时不需要你了,你回宫去吧,好好辅佐陛下。”卢楚看着年轻的儿子,脸上露出了温和的笑容。他知道卢晥有时候有些过于锋芒毕露,但他也看得出来,陛下对卢晥还是很赏识的。这件事情比较复杂,他不想让儿子卷入其中,还是要给陛下留些余地,同时也要为卢家考虑,留下一条后路。
“喏。”卢晥皱了皱眉头,总感觉今天的父亲有些不太一样,但又说不出具体是哪里不对劲。既然父亲这么说了,他也只能恭敬地退下。说实话,他现在还真想快点回到杨桐身边,因为在陛下身边,他总能学到很多新的知识和见解。
看着卢晥离开的背影,卢楚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直到卢晥的身影完全消失在视线中,他才走到门外,叫来管家,让他准备轿子。至于要去的地方,卢楚想了想,最后放弃了去找崔宏的打算,决定直接前往封德彝家。他觉得有些事情需要和封德彝商量一下,看看他们这些世家门阀的代表人物,应该如何应对目前的局势,既能维护世家门阀的合理权益,又能和陛下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为国家的发展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