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老师千算万算也没算计到八十岁的公公婆婆会跑到自己家养老,更没想到男人都不跟自己说一声,就把他爹娘接了过来。
而且更奇葩的是,他们必须让出正房,把正房收拾好了,给老人家居住。
严老师跟大儿媳妇斗了好几年,好不容易把正房给抢了过来,还付出了很重很重的代价。
那就是花了毕生的积蓄买房,最后变成给大儿子买了房子,然后,大儿媳妇的父母去享福了。
本以为这件事就过去了,现在赶紧研究老二的婚事,没想到在这个节骨眼上,男人把爹娘给接过来了。
老二处了一个对象,这个对象没有老大媳妇那么尖酸刻薄,但是,听说嫂子住了正房,她有点不甘心住厢房。
就这么尴尬着呢,眼睁睁看着正房给让给了爷爷奶奶住。
严老师两口子又回到了厢房住,两个儿子挤到偏房(自己家盖的房子)住。
一切奋斗都失去了意义,她再怎么努力,都不可能再另外买一套房子了,没有那个实力啊。
全家只有她男人张老三最高兴,他成了千古孝子,这是他老娘给他定义的,给儿子戴高帽,儿子就更加孝顺他们。
别看老太太太农村生活八十年,脑子不糊涂,周旋在两个儿子儿媳妇之间,什么都看透了。
最沮丧的就是二儿子,明明昨天还在想着正房还是厢房的问题,今天,天都塌了。
只能住在偏房,老三去跟父母挤在一起住。
严老师跟男人商量,“爹娘这一来老二的婚事都没法解决了。”
张老三奇怪地看着妻子,“那偏房收拾一下,不是可以结婚的吗?你没看到有不少人用偏房结婚吗?”
严老师说,“爹娘在农村不是好好的吗?我们每个月都给生活费,这也是孝心的一种啊。”
“那不一样,农村现在都是粗粮,不好吃,另外,他们吃不上肉,你每周都能拿回来红烧肉,让他们尝尝鲜。”
严老师又是一阵悲哀,自己努力的结果,总有人坐享其成。
破天荒的这周她没去给明月他们兄妹补课,借口不舒服就在自己的床上躺着。
正躺着呢,外面有人敲门,老二去开门,原来是大舅来了。
她起身给大哥倒了水,“大哥,有事吗?”
大哥对她说,“娘住院了,你嫂子在医院伺候呢,现在钱不够了,想在你这里拿点钱。”
这个年代,养老送终以儿子为主,女儿只是能伺候一下就行了。
但是,严老师家特殊,她大哥大嫂都挺好,尤其是大嫂,任劳任怨的干活,基本上都不用她干什么。
这一点她特别感激,所以,有时候有点好东西,她就给大嫂送过去。
现在听说家里用钱,她马上掏出二十块钱递给大哥。
大哥感激地一个劲儿的说着谢谢,她把大哥送出门。
二儿子说,“妈,我大舅又来要钱了?”
严老师说,“嗯,你姥姥住院了,一会儿我们过去看看。”
“妈,你不去给学生辅导功课了?”
“不去了,我有点不舒服。”
“妈,我自己去看看姥姥,您歇着吧。”
“也好,你买点水果,不要空手去。”
“知道了。”
第二个星期天,严老师还是没有去补课,还是在家里躺着。
这下他男人可炸毛了,“我妈一来你就这不舒服,那不舒服的,你让她老人家怎么想?”
“怎么?在你们老张家,我连生病的权利都没有?”
“你早不生病,晚不生病,偏偏等着他们来了生病,这不是打我的脸吗?”
“那他们明明知道两个孙子要结婚没有房子,还跑这里来养老,他们为我们考虑过吗?”
“你说这话是什么意思?他们是投奔我来的,我就该收留他们,对她们好。”
严老师平日里不爱吵架,但是,涉及到两个儿子没有房子结婚,她不得不吵。
“你对他们好我没意见,现在是,两个儿子结婚没有房子怎么办?”
“你这话说的,偏房给老二结婚,老三到时候当上门女婿。”
“上门女婿?亏你想的出来?”
这话要是传到学校里,还不让其他老师笑掉大牙,老师之间都是很微妙的关系。
人人都维护着体面,这要是传出去,她都没脸见人了。
两个人正吵着,二儿子回来了,“爸、妈,你们吵什么?”
张老三说,“还不是因为你,你就不能住在偏房吗?那里结婚不行吗?”
“爸,妈,我对象说了,她不住偏房,最次住厢房,不行就算了。”
“就算了?什么意思?”两口子一起问。
“就是不处了,黄了呗。”
张老三说,“真是目光短浅,这种女人不娶也罢。”
“爸,现在哪个女的愿意在偏房结婚,你打听打听。”
“那就找个农村的,免得多事。”
“爸,农村的没有工作,但时候我的负担多重?”
张老三说,“负担重就别结了,那么多事儿。”
严老师来到偏房,看着两个儿子。
这两个儿子摊上这样的爹,可真是不幸。
“你姥姥怎么样了?”
“没什么大事,肺炎,住几天院就好了。”
“那就好,幸亏有你舅妈伺候,不然,我就没法解决了。”
“妈,我这房子的事儿还没解决呢,怎么办呢?”
“先别说这个事,一提这件事我的脑袋就疼。”
“那您好好休息休息吧。”
严老师思前想后,哎,别说,还真的相处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她决定他们两口子也搬到正房里,跟公公婆婆挤在一起住。
这样,就把厢房给腾出来了,偏房也有了。
她没跟男人商量,让老二老三把他们的被褥都搬去正房。
公公婆婆一看,“这………这是要干嘛?”
严老师对婆婆说,“妈,我和张老三跟你们一起住,伺候你们。”
婆婆说,“那也不方便呐。”
严老师说,“方便,方便,没什么不方便的。”
张老三回来后,一看,这不是胡闹呢吗?
“赶紧搬回去,这成何体统?”
“城里人没房子,都跟着公公婆婆挤在一起住,不信你去打听打听。”
张老三出去打听一圈,还真是这么回事。
甚至还有四世同屋的,那晚上可怎么?
严老师趁热打铁,把二儿子的婚事办了。
手表送给了二儿媳妇,人家还感恩谢德的,行吧,皆大欢喜。
可就苦了张老三,他本是个正常男人,他有需求的。
但是,这样跟父母一个大炕上,还怎么做运动了,这么大岁数,让父母听见,那不是老脸都没有地方存放了?
那能有什么办法?总不能再回厢房去吧?
对了,把老三给弄过来,他们两口子去住偏房,这是个好主意。
他刚要付诸于行动,老三突然告诉他,他也要结婚了,而且,人家女方还要大房子。
“爸,人家说了,也要给我生三个儿子呢。”
“放屁,一个都不好养。”张老三万万没想到儿子的行动这么快。
正房25平方,偏房不到10平方,偏房住两个人都挤得慌。
要住四个人都翻不过来身,何况还是两对夫妻。
好说歹说,老三在偏房结婚了,刚结婚就听说儿媳妇怀了三个月的身孕了。
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把正房给腾出来,不然他们有了孩子,根本住不下。
就这种情况了,严老师的公公婆婆还装糊涂,住着不走,坚决不走。
城里再不好,比农村吃的好,比农村的房子暖和。
严老师两口子有煤炭补贴,冬天可以买到便宜的平价媒,屋里面暖暖和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