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第十七章
平静的海洋2025-10-23 17:274,954

虽然节气已经过了立秋,可“秋老虎”的威力甚至远远超过了盛夏时节。走出门外,一股滚滚热浪迎面扑来。到了中午,阳光更是近于“刻毒”了,似乎有意要与人类作对似的,气得人们诅咒它,甚至想学后羿射掉它了。

官洪的老家,不习惯吃面粉。可三分场在供应粮油时,面粉占主要部分,他已经连续几天没吃上大米饭了,这对于官洪来说,日子更不好过了。天气炎热,本来胃口就不好,官洪觉得只吃面食没有米饭实在难受了。这次他去三分场粮食库房购买粮食时,看到供粮本上只有面粉的指标,大米指标早被他用完了,便向三分场老保管员翁久林商量起来:“老翁叔,您看能否再给我调剂一下,我吃面食实在咽不下去了。我们那儿流行一句话,叫‘三天不吃大米腰杆疼’,我已经快一个星期没吃到大米饭了。”

八十年代中后期的五一农场,职工们所食用的粮油都是由各分场的保管员领回去后存放在食堂的库房里,职工们再凭粮油供应本去购买,而且还是有定额的。如果没有现金购买,可以先领回去,到月底发工资或年底兑现了,再扣掉。

年过五十的翁久林虽然做人比较忠厚,乐于助人,但办事却极认真,不仅是五一农场出了名的“红管家”,而且多次荣获过农垦局“优秀保管员”称号,受到过农垦局的表彰奖励。

此时的翁久林正坐在三分场食堂库房的门槛上抽着莫合烟,烟窝里的烟叶一明一暗的。听了官洪的请求后,把烟窝在门槛上磕了磕,头摇得像波浪鼓似的:“不行不行,官洪,不是我不愿帮你,实在是调剂不开了。上次我帮你调剂出来的一袋子大米,还是用我们家的指标给你调换的呢,好在我们老家,喜欢吃面粉,不然的话,我也拿不出大米帮你调换呢!”

官洪看到翁久林拒绝自己了,再听他的解释,才知道上次领回的一袋大米是用他们家的指标给调换的。见翁久林把话说到这个份上,官洪知道再求人家也没意思,只好领了一袋子面粉往回走。

三分场的粮油库房虽然离居民区并不远,可天气炎热,再加上背着一袋子面粉,官洪走了一段路,就感到闷热难受。他来到路旁边一排白杨树下,将面粉袋子放下来,站在白杨树下休息一会儿。

官洪放下面粉袋子刚擦了一把额头上的汗水,人称“大嗓门”的中年女职工朱久珍迎面走过来:“哟,小秀才,买面粉啦!”

“嗯,阿姨,天太热,我歇一歇再走。”官洪漫不经心地答应着,突然想起朱久珍也是支边到五一农场的职工,应该也喜欢吃面粉的,连忙陪着笑脸搭讪起来:“是啊,阿姨,您也很喜欢吃面粉吧,我已经快一个星期没吃到大米饭了,实在招不住了,我想用一袋子面粉跟您调换一袋子大米您看行吗?差价我给您补上。”

朱久珍犹豫了一下,又沉默了一会儿,笑了笑:“没啥,官洪,调换就调换吧。不过这会儿我还有点事要办,可能要到中午了才能回来了。”

官洪听到朱久珍说话虽然犹犹豫豫地,但最终还是答应了,连声说两句“谢谢!谢谢”后,再也顾不上天气炎热,背起面粉袋子就往家里跑去。

中午时分,天气更热了。官洪顾不了炽热的太阳正当空,找了一块干净的布袋子垫在靠着背部的那一面,害怕把背部的汗水渗入到面粉里,让朱久珍看了心里不舒服,然后背上面粉袋子就向她家奔去。平时要走三四分钟的路,这会他连两分钟的时间都没用到,就赶到她家门口。

来到朱久珍家,官洪见她门上挂了一把铁锁,想到这会儿她事情可能还没办完,再一想,反正已经约定好了,就在她家门口等待着。

刘天明从棉花地里回来,路过朱久珍家门口,见官洪站在那里,面前放着一袋子面粉,朝他打招呼:“小官,大中午的,咋站在这里唻?”

官洪恭恭敬敬地说:“场长,我不太习惯吃面粉,想跟朱阿姨调换一袋子大米,我们已经说好了,我在等她回来哩!”

“噢,那你再等一会儿吧!大中午的,她也该回来了。”刘天明说完就走了。

已经到正午了,此时又是太阳最淫威的时候,官洪站在太阳底下,左等右盼,还是见不到朱久珍的身影。

等待的时间长了,官洪有些沉不住气了,不停的抬头观望着,希望朱久珍能够尽快回家。可他的脖子已经伸得有点发酸了,仍然没见到朱久珍的影子。

正当官洪失望的时候,朱久珍的小女儿回来了:“我妈说她有事,中午不回来了。”

官洪听了,知道自己白白等了半天,垂头丧气地又背上面粉袋子往家里走去。

塔里木农场职工的住房都是连成片的,一栋房子有三到四户人家,一排房子有至少有三栋。这就是俗称的军营式住房,那时塔里木盆地的许多农场,职工们的住房都是这种模式。

官洪不敢走职工住宅的正门前,害怕别人问起来,要么解释一下,要么回答一声。

官洪背上面粉袋子,顺着长长的一排房子后面走到尽头,是一片菜地。官洪本想绕过菜地篱笆再往家走,这样就可以不让别人看见了。他刚走近菜园子的篱笆围栏边,就看到朱久珍正蹲在菜地里侍弄着小白菜苗。他一下子明白了:“人家这是不想跟自己调换,有意躲着自己啊!”他只好又悄悄往回走。

官洪正头也不抬只顾走路,差点撞到上一辆自行车,抬头一看,是刘兰兰下班后从农机房往家里去。

刘兰兰从自行车上跳下来,笑呵呵看着官洪:“官洪,远远就看到你背着个袋子头也不抬地直往前冲,我想等你走到跟前了,再打自行车铃铛吓唬你一下哩!谁知你已经看见我了!”看见官洪背上一袋子面粉,刘兰兰又不解地问起来:“官洪,大中午的,你怎么背着一个袋子从这里走?”

官洪将面粉袋子重重地放在地上,再也控制不住自己心中的怒火和怨气:“说得好好的,答应给我调换一袋子大米,可等到了她家,她不但不换,还躲着不见。不愿意调换就明说了嘛!何必害得我白白等了快一个中午呢?”然后又把前因后果简单地向刘兰兰说了一遍。

刘兰兰听了,沉吟了一下:“官洪,你别急,我回家看看我们家里有没有大米了。你先回家等我一会儿,有没有我都到你家去给你回个话。”

刘兰兰说完,顾不上听官洪的答话,跨上自行车就往家里跑。看见母亲正在做煎饼,连忙问:“妈,又在做煎饼啦?可真香!我爸最爱吃你做的煎饼啦。噢对啦,妈,我刚才在路上看见官洪领了一袋子面粉站在那里发愁呢!他们不喜欢吃面粉,咱家也不缺大米!把大米调换一袋子给他吧?”

坐在方桌旁边正在等待吃午饭的刘天明听了,连忙问起来:“兰兰,我刚才路过朱久珍家的时候,不是看见官洪要跟她们家调换大米吗?”

刘兰兰这才知道爸爸已经看见官洪了,连忙走到他跟前:“爸,朱久珍这会儿不在家,没调换成。爸,您爱吃煎饼,就将咱家的大米调换给官洪嘛!您也知道,都说他三天不吃大米腰杆疼,天又这么热的,官洪吃不好饭,怎么能干好活呢!”

刘天明听了,抬头向厨房里喊起来:“兰兰她妈,咱家里还有没打开过袋子的大米吗?”

兰兰妈正要回答:兰兰连忙替她母亲做了回答:“爸,前几天我才帮妈领回一袋子大米没动过呢!”

“那就让给小官吧?”

听见父亲答应了,兰兰急忙转身进入厨房里,顾不上和母亲讲话,将大米袋子拎起来跑出门外往自行车上一放,跨上自行车就使劲地蹬起来。

五一农场党委常委会议室里,烟雾缭绕,气氛热烈,场党委专题扩大会议正在召开。各常委们围绕如何开展职工群众业余文化工作,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党委书记潘希泉首先发言:“这几年,我们五一农场经济效益一年比一年好,职工群众拿到的超产奖一年比一年多,生活也一天比一天好起来,他们要求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也越来越强烈了。在这方面,三分场给我们全场带了个好头。前不久,工会已经成功的在三分场举办了一场文艺晚会,并命名为‘五一农场金秋文化艺术节’,前几天夏主任已经向我谈了他的想法,想让场党委和工会借鉴三分场的做法,在全场继续举办这样的大型文化艺术节,以此推动职工群众文化活动向前发展。”随后,他要求夏侯霖将具体情况再向各常委们作个反馈。

夏侯霖将工会如何在三分场成功举办了“五一农场金秋文化节”的情况、举办过程、效果如何等等,如实地向各常委们作了反馈,并将三分场文教方锐的出色表现介绍了一下。

听完夏侯霖的介绍,潘希泉继续发言:“我们的农场是缺乏人才的。未来的竞争最主要的就是人才的竞争。我曾经看过一篇报道,说是外国一家公司想从另一家公司挖去一名专业人才,另一家公司当然不答应。为了得到这名专业人才,这家公司索性将另一家公司收购过来,这名专业人才自然也就成了这家公司的了。他们的用人观念已经达到了这样的高度,我们在用人机制上,也应该抛弃传统的思维方式,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积极发现人才,大胆使用人才,努力培养人才。要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

五一农场党委常委、主管全场农业工作的副场长许长春听到潘希泉对人才如此重视,也接过他的话:“我觉得潘书记对人才的发现、选拔和使用放在各项工作第一位的高度了。是呀,我们的农场地处偏远地带,外地人才不愿到我们这里来,如果我们身边的人才又不能很好地任用起来,那样就会限制我们自身发展了。”

场长贺志诚虽然一直没发言,却十分认真地听着各常委们的发言并且快速地记录着。

各常委们继续提出自己的看法。

夏侯霖扶了扶眼镜:“我认为,要全面加强职工群众的业余文化工作,必须党委主动抓,工会全盘抓,分场全力抓、团委配合抓,齐心协力、密切配合,协作成一体,分工不分家,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否则,职工群众的业余文化活动仍然是一盘散沙。”

因为是党委专题扩大会议,工会主席杨建成虽然不是常委,却按照场党委的安排,列席参加了这次专题工作会议。潘希泉看见杨建成只是默默地坐在那里,或是旁听,或是记录,知道他不敢也没资格发言,就问他:“杨主席,开展职工群众的文艺活动工作是你们工会牵头主抓的,说说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唻!”

听见潘希泉点名要自己发言,杨建成就不再推辞了,清了清嗓子说起来:“潘书记,贺场长,各位领导,从场党委在三分场开展的文化节来看,让职工群众自编自演,自娱自乐,是一个很好的办法。我们只要加强引导,提供便利条件,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就行了!”

杨建成说出的这几句既没实质性也没可操作的话,各常委们听了后,略微沉寂了一下,又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

许长春进行了提议:“潘书记、贺场长,听说三分场的文教方锐是咱们五一农场第一个上完大学后要求回来工作的农场职工子女,又是一个文艺方面的人才,听说文章写得也不错,我们能不能将她任用起来,让她发挥文艺或文学方面的才能?如果对她的工作能力不是很清楚的话,可先用借调帮工的方式,让她来机关工作一阶段怎么样?这样即为她提供施展才华的空间,又方便组织部门对她进行考察。如果她真有这方面的才华,可以将她正式调到机关工作;如果她不胜任这方面的工作,就说借调帮工的时间到了,让她回三分场继续担任文教工作,这样既将她退回原单位去了,也不驳她的面子。各位领导看看这办法如何呢?”

主管干部考察任用和管理工作夏侯霖也赞同许长春的意见:“我觉得许副场长的办法不错,因为机关里有借调人员时间到了后,返回原单位继续从事原工作的先例。”

潘希泉、贺志诚和其他常委们也对这一建议表示认可。

会议结束时,五一农场党委书记潘希泉根据大家的意见,作出决定和安排:将场党委和工会在三分场举办的文艺晚会和三分场及其他单位举办的几场文艺晚会合起来,统称为第一届“五一农场金秋文化节”。根据杨主席调研情况,充分听取职工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拓展文化节的内涵,丰富活动内容,将第二届“五一农场金秋文化节”改名为“五一农场金秋文化艺术节”,由场党委牵头举办,工会具体负责相关事宜。内容扩大到绘画、书法、家乡戏演唱等等,不然只能称得上是职工文艺活动,谈不上文化艺术节了。同时,为了保证文化艺术节成功举办,五一农场党委拿出一定经费作为举办文化艺术节的开支。由于三分场已经举办过几次,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同时综合各常委们的意见,将三分场文教方锐借调到对口部门即场部宣传科帮工,这样便于对口部门的管理,先参与年底五一农场社火表演和主持春节文艺演出活动,年后参与筹办第二届“五一农场金秋文化艺术节”的相关工作。方锐的吃住和来回交通问题由场办公室负责协调,有什么情况直接向他汇报。

贺志诚也当即作了表态:“我觉得潘书记的安排已经很全面了,我是没意见的。我再强调一点就是,我们要在抓好筹办文化艺术节活动的同时,一定要将生产工作放在首位,做到筹办文化艺术节和抓好生产管理工作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争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提高,双丰收。”

各常委们对潘书记安排这次文化艺术节的工作表示无异议后,五一农场党委将举办文化节活动交由场工会具体操办。

继续阅读:第18章 第十八章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塔里木恋歌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